馬琳·麥肯娜
2013年冬春季節,一種在人體從未出現過的流感病毒在中國流行,病人的癥狀十分嚴重。盡管這種被稱為H7N9的病毒在鳥類中進化,但卻發生突變并開始傳播給人。在幾個月的時間里,有135人感染,其中44人死亡,疫情直到夏季到來才有所緩解。
對于世界各地的人們而言,一旦H7N9爆發,引起大范圍流行,將會措手不及,成千上萬的人也許會因此而喪命。
問題的癥結在于,每一種新的流感病毒都需要新的疫苗來預防,而研制新疫苗需要時間。即使在典型的流感季節,病毒也會因變異而有所不同。多數情況下,疫苗制造商會預測出這些變化,并相應地改變疫苗配方以抵抗新病毒。然而,當H7N9這類病毒突然出現時,人們卻不得不從頭開始研制疫苗,而這一過程耗時漫長,不少人在此期間會被感染,并受到死亡的威脅。
多年來,公共衛生官員們都期盼著扭轉這一局面,設想制造出一種“萬能流感疫苗”來應對形形色色的病毒。雖然經歷了無數次失望,但近期的研究終于顯示了生產這種通用疫苗的可能性。美國國立衛生院(NIH)院長弗朗西斯·科林斯近期暗示,也許五年內,人們能研制出這類疫苗。但是在這類疫苗公開推出之前,研究人員必須說服制造商或政府給予更多的研究資助,還需要向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證明這種疫苗的安全性。
自從流感疫苗上世紀40年代研制成功以來,其工作原理都是一致的:每種疫苗都含有流感抗原,即少許可觸發人體免疫反應的病毒分子。用于常規流感疫苗中的抗原是一種蘑菇狀的蛋白碎片,被稱為血凝素。它能從流感病毒的表面凸出來,使病毒依附在受感染者的細胞上。人體一旦接觸這類蛋白,免疫系統就會產生名為抗體的前哨分子,它們能識別任何含有同一類血凝素的流感病毒,從而對它們發起攻擊。
但是,流感病毒進化得很快,一旦病毒產生少許變化,人體免疫系統就難以識別新型流感病毒,因而也難以產生抗體來消除它們。所以,我們每年都要注射新的流感疫苗。
1993年,日本研究人員發現,有時老鼠會產生一種針對兩種帶有不同血凝素流感病毒的抗體,更高效的疫苗從而問世。15年過后,幾個研究團隊證實,人類有時也會產生這類有交叉保護作用的廣譜抗體。這類抗體多不會依附在血凝素的蘑菇帽上,而在其纖細的莖干部。事實證明,這個部位的分子發生的結構突變更少——多數流感病毒血凝素的莖干部組成類似,因而研究人員推測,能識別此類血凝素的抗體可以抵抗多種不同的病毒。
事實上,在日本最早研制多能疫苗之后的15年里,對通用流感疫苗的研究少之又少。2009年4月,高傳染性新型豬流感H1N1突然由豬傳染到人身上。雖然制造商們花了數月來準備2009~2010年的疫苗,但卻無法抵抗H1N1。由于H1N1疫苗研制較晚及其不易被大規模復制,拖延了生產速度,疫苗投入市場的時間比計劃晚了好幾個月。截至第二年春天,H1N1導致全球18000人死亡。這樣的拖延引發了流感疫苗制造業的根本變化。
NIH新型呼吸道病毒科主任坎塔·蘇巴拉奧承認,“我們意識到,盡管如今技術發達,及時研制并投入全新、有效的疫苗仍很困難。”
即使研究人員解決了“萬能流感疫苗”的技術性難題,真正的阻礙還在于如何保證未來的研發資金以及獲得聯邦政府的審批。有人提出,盡管現存疫苗不完善,但是它們在多數情況下能夠提供保護,為什么還要花上百萬美金來研制新產品呢?所謂“萬能流感疫苗”的一些特性也成為推動其研發的阻力:研究表明,試驗性“萬能流感疫苗”引發的免疫反應不如現有疫苗,而解決這一問題還需找到新的方法。
此外,還有程序方面的問題:任何新型流感疫苗都必須經過FDA的審批。由于現有的季節性疫苗在成分上變化很少,因此能很快通過審批。如果使用新型的通用疫苗,則需要重新審查。首個治療兒童肺炎的佩爾疫苗花了15年才獲審批,而且經過了大量的臨床試驗。現在使用的流感疫苗也曾經過了六七十年的FDA審查以及臨床試驗。而如果采用全新的疫苗,審查會從頭開始。
FDA對審批的謹慎以及疫苗研發者和制造商對生產足夠完善的產品的執著,使很多人都懷疑通用流感疫苗究竟能否上市。然而,鑒于流感病毒快速變異的特性,以及新型致命病毒可能隨時由動物傳染給人類的形勢——H7N9感染病例近期又開始在中國各地出現,盡快找出萬能疫苗的解決之道才是上策。
(譯/王琛)
(作者系美國資深健康記者,美國健康新聞協會理事,著有《超級細菌》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