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東
中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幾千年來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生存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中藥日益被世界所認識、認同,這為中藥產業的發展創造了外部條件,也為中藥進入國際市場提供了契機。但中藥進入國際市場還存在諸多困難,加強中藥進入國際市場障礙因素的研究具有積極意義。
一、國際中藥市場發展現狀
中藥在我國已經發展了幾千年,為中華民族的健康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在中藥事業的發展進程中,中藥不斷與世界上其他國家和民族進行廣泛交流,其數量和規模不斷擴大,并依據中醫理論不斷豐富和完善。雖然化學藥物一度在世界范圍內被廣泛應用,擠占了中藥的生存空間,但隨著綠色健康理念的回歸,人們日益認可中藥在醫療、保健及提高生命質量中的作用,這為中藥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空間。
目前,國際天然藥物市場每年交易額超過300億美元,約占世界藥品交易總額的30%。而中藥作為純天然藥物在世界市場也日益受到重視,被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接受與認可。但在國際中藥市場中我國中藥市場份額卻不足10%,其他都為日本和韓國所占據。中藥是中華民族長期中醫藥實踐的碩果,而目前國際市場卻被他國占有,我國只占有冰山一角,如果不能盡快找出原因,我國在國際中藥市場上的生存空間將被進一步打壓,勢必阻礙我國中藥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中藥產業存在的困難與問題
(一)中藥作用機理認識模糊
中藥“復方”制劑是中藥治療疾病的特色,靠的是多味藥材共同作用,到底是哪些藥真正發揮了作用,或者是哪些成分發揮了作用卻不得而知。而在中藥復方多味藥材煮制過程中是否發生了化學反應,并出現了新的化學成分,更是不得而知。可以說,人們對中藥復方治療疾病的認識是模糊的。
(二)中藥標準難以制定
1.用藥標準。在我國幾千年的中藥使用過程中,主要是靠一代代醫家傳承、手把手教出來的,主要是實踐經驗的傳承,而中藥治療疾病很靈活,是根據疾病的不同情況對方劑基本組方加加減減,并沒有對某種疾病治療用藥的標準。
2.質量標準。中藥材種植廣泛,同一品種可能在我國許多地方都有種植,由于南北氣候差異,各地光照、水分、土壤礦物質等因素不同,導致中藥材質量差別較大,難以保證中藥制劑的質量。
(三)中藥加工技術落后
長期以來,中藥材重金屬含量超標一直是困擾中藥材種植和加工的難題,極大地影響了中藥的聲譽和使用。雖然經過廣大中藥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中藥的生產條件有了很大改善,在中藥的生產工藝、技術方面也已經取得了長足進步,新的制劑不斷涌現,但基于中醫藥自身的實際情況,整體來說,中藥的生產及加工工藝仍然相對落后,中藥成分中重金屬含量超標問題仍未得到有效解決,中藥產品仍然表現出粗、大、黑、劣。
(四)中藥名稱復雜
中藥在中國使用歷史久遠,名稱多樣,比如“瓜蒂”又叫“苦丁香”,“虎杖”又叫“陰陽蓮”;又因我國地域遼闊,許多中藥名稱有一些別名和地方土稱謂,比如“檳榔”又叫“大腹子”,“紫河車”又叫“胎盤”“人胞”等。這些都不利于中藥在國際市場上進行貿易和在國外使用。
三、中藥進入國際市場障礙因素分析
(一)中西醫用藥機理不同
中藥治療疾病是以中醫理論為基礎,在中醫藥理論的指導下針對生命整體進行辨證施治,講究藥物配伍,以君、臣、佐、使用藥,以達到調理肌體,扶正祛邪,恢復健康之目標。而西藥治療疾病是在西醫理論指導下的對癥下藥,即針對病癥,運用成分單一、專一性強的化學藥物進行靶點用藥。由于二者用藥機理不同,運用中藥復方治病顯得更復雜,想要說明有效成分將變得非常困難,因而中藥治療疾病的量化精準性難以把握。
(二)中藥應用具有特殊要求
在中藥長期的使用過程中,根據中藥的性味歸經。人們認識到中藥的不同部位藥性作用是不同的,比如用于血虛諸證的補血藥當歸,當歸身用于補血,破血卻用當歸尾,而和血(即補血活血)要用全當歸。
炮制是中藥在應用前或制成各種劑型以前必要的加工過程,是對藥材進行的一種特殊處理,是中藥使用的重要特點。許多中藥材經過特定的炮制處理,或消除和降低其毒性或副作用,或改變藥物性能,以保證用藥安全,更適合病情需要。比如地黃,生地黃作為清熱藥,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功效;而生地黃經過反復蒸曬,至內外色黑、油潤,質地柔軟粘膩,被稱為熟地黃,其性轉微溫而以補血見長,具有養血滋陰、補精益髓的功效。
(三)中藥獨特的用藥原則
以毒攻毒是中醫藥治療疾病的獨特方法之一。一些治療瘡瘍腫毒的礦物藥,比如砒石(含As2O3)、朱砂(含HgS)等中藥材,所使用的就是其 “毒性”成分。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中醫科教授張亭棟運用三氧化二砷治療白血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美國一名抗腫瘤教授對此發表感慨:“……中國人膽量大;而膽量大不是蠻干,膽大來自聰明,來自見識,來自科學。” 但像中藥這樣以物質的有毒成分治療疾病,使之在東西方之間達成普遍共識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四)中藥名稱差異化
中藥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由于地區的不同和方言的特點,同樣一味藥有諸多稱謂,特別容易引起歧義。中藥名稱在國內就不能完全統一,如果想要進入國際市場,如何翻譯就是一個很大的現實難題。如何界定、規范中藥名稱,制定中藥命名標準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四、中藥走向世界的對策措施
(一)探索中藥新劑型,明確中藥作用機理
中藥復方制劑在治療疾病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深入分析復方各味藥作用機理及其攻擊疾病靶點的方向性,可以較好地控制藥物質量效果。目前在我國有江陰天江藥業和廣東一方制藥有限公司等生產的單味顆粒劑就是一種有益的探索,通過把各品種中藥材制成顆粒劑,可以較好地控制每味藥的成分含量,然后根據復方把顆粒劑制成混合制劑,才能達到控制藥物質量的目的。
(二)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加強中藥標準建設
1.中藥材生產標準化。要想制造出合格的中藥飲片和中成藥,必須首先保證中藥材的質量。目前,我國正在推廣GAP種植,要求在中藥材種子復壯技術、栽培采收規范、植保技術及質量標準研究基礎上,制定出具體藥材品種的SOP,確保其質量。可以根據歷史上生產道地藥材的經驗(如四大懷藥)以及各地的氣候、土壤、水文地質等生態條件進行GAP基地建設,生產出質量可靠的優質藥材。
2.制定中藥生產標準。在幾千年生產使用過程中,中藥制劑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而目前的生產標準也是參考化學藥標準制定的,以化學藥制藥標準衡定中藥制劑。因此,有必要依據中藥特點加強中藥標準建設,使中藥“真正”走向世界。
(三)中藥走向世界,中醫理論先行
中藥要想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會遇到種種困難,除了中藥本身的問題外,還有一個極其關鍵的問題,就是國外對中醫理論的認知度差,導致認可度低。中醫理論基礎是整體觀、辨證施治,而西醫是以微觀分子學、細胞學說為基礎,這在極大程度上影響了中藥使用的范圍和認可度;另外,我國對一些疾病的治療,應用一些有“毒性”成分的藥物,以毒攻毒,而美國、日本、加拿大等國禁止含這些成分的藥物進口,嚴重影響了中藥的應用。因此,積極推行中醫理論,使世界其他國家,尤其是西醫理論占據主流地位的西方國家逐步接受中醫理論,為中藥走向世界開辟廣闊的空間。
(四)規范中藥名稱
根據中藥的特點,可以依據中藥的道地藥材(即國際貿易的原產地原則)對中藥的名稱進行規范,制定中藥的命名標準,使中藥符合國際規范,以利于中藥進入國際市場。
(五)培養中醫藥外語人才,規范中醫藥翻譯用語
中醫中藥產生于中國,是用漢語言繼承、發展的,加之近代中國貧窮、孱弱,閉關自守,致使中藥發展受到限制,沒有發揮出應有的效用。中醫的推廣被大大限制,鮮有把中醫藥文獻翻譯成外文向世界推介的。如何規范中藥用語,準確翻譯中藥名稱,術語,是中藥走向世界的重要基礎性工作。
作者單位:河南中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