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平+孫永軍

農村公共服務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的一號工程,范圍涉及全國各省市區,包括各地的廣播電視無線發射臺站及其相關信息,內容囊括運行設備、使用頻率、功率、天線、道路、運行維護、電力情況、播出情況、資金情況、覆蓋情況、改造情況、工程實施效果、進展態勢等。由于我國地域遼闊,多民族、多語言以及地形復雜的特點,決定了我國廣播電視農村公共服務的規劃、建設、管理等具有長期性和艱巨性。
覆蓋方式的多樣性
當前,我國農村公共服務建設的廣播電視覆蓋方式主要有衛星、有線以及地面無線覆蓋。
隨著以數字壓縮和數字通信技術為代表的數字電視飛速發展,衛星覆蓋的應用日益廣泛,其中最為矚目的是衛星直播電視(DTH)。DTH匯集了當今數字電視和衛星通信領域的諸多前沿技術,綜合了傳播范圍廣、受地理環境限制小和數字電視抗干擾能力強、傳播節目多的突出優點。DTH采用數字電視壓縮技術和動態統計復用技術,使用同步軌道上的廣播衛星或大功率通信衛星,可以傳送多至100~200套的高質量節目,無論是效率還是成本都具有其他廣播電視傳播方式無法比擬的優勢。DTH不僅傳送節目的能力強,而且配合有條件接收和用戶管理技術,可實現對平臺的所有節目、用戶的直接授權和管理,還能同時傳送圖文、電子節目單和數據等多種信息,向觀眾提供金融證券、Internet、教育、游戲等各種增值業務,極大拓展了廣播電視的業務空間,同時也將推動我國信息高速公路的發展。
各地網絡整合力度的加大,也使有線電視的覆蓋能力不斷得到提高,已經發展成為我國廣播電視領域的一項新興產業。有線覆蓋方式就是因地制宜地采用光纖、電纜、MMDS微波等傳輸技術,在省、市、縣各行政區域范圍內建設有線電視網。目前,正朝著大容量、數字化、雙向多功能等方向發展。經過幾年的網絡實踐,一個以傳輸廣播電視節目為主的平臺和一個以傳輸數據為主的平臺已經取得成功。既保證了千家萬戶收看高質量的廣播電視節目,又為數據通信和各種信息的傳輸提供高速率、大容量、低資費、安全可靠的傳輸手段。統計顯示,當前我國大多數省市已開通采用數字技術的光纜干線,實現了全省、全市范圍內的聯網。同時,全國骨干網采用先進的數字傳輸技術,為開展數字、數據傳輸業務提供了優質的服務平臺,從而推動我國有線電視進入了實現數字化、交互式高速多媒體信息網的實驗階段。
由于我國地域遼闊且地形地貌非常復雜,地面無線覆蓋仍然是廣播電視在當前農村公共服務建設中提供服務的基本手段和主要內容,是確保村村通的一項重要舉措。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提供的數字,我國有3.78億戶家庭,有線電視用戶占1.4億戶,其余60%以上的家庭主要通過無線方式接收廣播電視節目,因此無線覆蓋在我國廣播電視覆蓋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無線覆蓋工程成為新時期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文化工程,是確保廣大農村群眾享有聽廣播、看電視等基本文化權益的民心工程,是我國農村廣播電視公共服務的基礎工程。
工程建設受多重制約
鑒于農村公共服務建設具有長期性、復雜性的特點,科學規劃和有效管理成為整個工程建設順利實施的重要保障,但目前現有的條件尚不能完全滿足建設管理需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農村廣播電視無線覆蓋工程建設所設計的大量臺站及其相關資料還沒有完全實現數字化存儲和管理。二是數據資源分散,集成度不高。有關工程建設現狀資料以及工程實施的詳細內容資料比較分散,不利于國家主管部門的領導決策,需要有統一的數據集成標準和管理環境。三是農村廣播電視公共服務建設還缺乏豐富的地理空間數據支持,缺乏諸如地形、人口、道路等一系列有關臺站選址、改造、建設與實施的空間信息基礎支撐依據。四是工程建設管理還缺乏清晰、直觀、可視、易讀的信息呈現和服務手段。五是還缺乏有效的覆蓋預測、覆蓋分析手段。最重要的原因是缺乏地理、地形等空間數據以及相關的空間分析技術支持。
網絡數字化的應用
在農村公共服務建設中,我國的廣播、電視覆蓋網數字化應用已經取得了較大發展。調幅頻段中波、短波廣播的數字化DRM系統已在多個發射臺做過實驗,取得了較好的效果。DAB和DMB數字音頻廣播也在廣東、北京、鄭州等地播出。電視的衛星傳輸已經實現了數字化。但對于數字電視的三種綜合覆蓋手段來說,在我國不能惡性競爭,而應是優勢互補,適度競爭和協調發展。數字有線電視更適合于城市高樓大廈和人口密集型地區的固定接受用戶收視;數字地面電視更適合于移動人群和有線電視覆蓋不好的城郊地區的居民收視;而數字衛星電視更適合于居住在地廣人稀地區的居民收視。
覆蓋區域及技術分析
廣播電視農村公共服務建設的目標是實現最有效的人口覆蓋,其重點是解決“盲區”的覆蓋問題,新增臺站和發射機或調整現有臺站發射機是常用的方法。但是這兩種方法都不可避免地會與現有覆蓋區產生重復覆蓋。為最大限度利用頻率資源,實現最有效的覆蓋,需要對前后覆蓋區進行分析。
長期以來,由于技術及其他原因,我國的廣播電視覆蓋預測規劃要靠野外實地考察加經驗進行,這種覆蓋預測規劃越來越不適應廣播電視事業發展。主要原因包括:一是社會信息化的發展對頻譜資源需求越來越多,有限的頻譜資源變得彌足珍貴,粗放式的廣播電視覆蓋規劃會浪費不少的頻譜資源,從而使本來就比較復雜的廣播電視覆蓋規劃變得更加困難;二是伴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數字信號的“峭壁效應”要求場強預測更加準確、合理。
人口的分布與自然條件和經濟發展水平有關,不同的海拔高度、地理坡度、土地利用類型、水體分布以及不同的經濟發展水平都會影響人口的空間分布。盡管人口統計的最小單元是自然村,但人口的現實分布區是趨向于面狀分布特征的??紤]到廣播電視對城鎮人口、鄉村人口特別計算的要求,可以考慮在對城鎮人口進行聚集性處理、對鄉村人口進行面狀化分布計算的基礎上,對兩類不同人口信息的數據進行整合計算。
廣播電視的人口覆蓋計算是農村公共服務建設的重要內容。通過矢量疊加可以確定目標覆蓋區內的人口信息、民族分布信息、經濟信息以及相關的社會信息等內容;通過緩沖區分析,可以對工程方案或決策效果進行科學評價;通過多邊形融合技術,可以對由眾多覆蓋區組成的服務區進行信息綜合,“融掉”重復覆蓋信息,獲取最大邊界覆蓋信息,為綜合覆蓋決策分析提供科學依據。
作者單位:河南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