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蕾芳
所謂語文,一則說話,一則作文。無論學還是教,沒有人懷疑寫作是語文學習中的半壁江山?!墩Z文課程標準》中說:學生的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這更將寫作放在語文學習的突出位置。
寫作能力的培養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下面,結合中學作文教學的實際,談談對這個問題的思考。
一、立足生活,培植寫作土壤
葉圣陶先生說過:“生活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盈,溪流自然活潑地晝夜不息?!边@句話告訴我們:生活是作文之本。來源于生活的作文是最鮮活、最趣味盎然的。有了豐富多彩的生活,作文才不致成為抽象的概念,不致成為學生學習的負累。因此,培養學生作文的能力,首先是引導學生走進生活,在不知不覺中,在輕松愉悅中,在最自然放松的狀態下,調動所有的感官去注意、觀察,去發現、研究,去追憶、再現,去想象、推斷,去剖析、感悟。這樣,學生有了豐厚的生活基礎,作文時就能下筆流暢,情感真摯。
下面,看一下學生王靜的寫作片段——《品茶》:
茶葉像是一個個被喚醒的生命,吐著泡兒嘈雜地升起來。蜷縮的葉子貪婪地吮吸著水分,一層層將芽葉舒展開來。一絲細微的清香從杯子里裊裊溢出來,杯中的葉子或打著旋兒上下舞動,或徘徊于杯口。那抹清亮的綠色終于在沸水中變得溫潤起來。舞蹈杯中央的葉兒放慢了節拍,那樣柔和地打了個轉兒,匍在杯底。那杯漸成琥珀色的液體升騰著更醇的茶香,細碎的絨毛還在這茶水中蕩漾。……
這哪里是茶?這分明是一個個富有生命力的精靈。試想,該有怎樣的生活積累和情感積淀才能寫出這樣的文字。
比較而言,周記是一種比“作文”更貼近生活的寫作形式,它篇幅可長可短,沒有命題限制,取材多來自學生生活的點點滴滴,因此,周記中常常會珠藏玉蘊,給老師帶來驚喜。譬如有一次,學生正備戰會考,忙得不可開交,聽說我要布置周記,班上立即炸開了鍋,場面可想而知??紤]到這篇作業必須能激起他們的興趣,于是要求周記圍繞“考試”來寫,并且說明,六月是考試月,從中考到高考,再到即將到來的會考,考生百態,考場萬象,還有家長們、老師們的不同表現……一切與考試有關的皆可入筆端。本以為這篇周記難以收齊,可結果出乎意料,不僅每個同學都交了,而且交上來的周記幾乎篇篇可讀,真實的生活、對考試心態細致入微的描寫使這次的周記異彩紛呈。
作文來源于生活,正是生活為寫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對于現在的中學生來說,“行萬里路”固然不切實際,但“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教科書”只能使我們眼界更窄,思想更枯槁。須知,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一枝一葉總關情。學習寫作,要時時、處處留心周圍各種各樣的事物,熟悉形形色色的社會生活,只有不斷地擴大自己的生活領域,跟蹤時代的步伐,把握時代脈搏的跳動,捕捉生活的熱點,才能保持新鮮的、永不枯竭的寫作源泉,才能將鮮活的生活訴諸筆端。反之,鍛煉寫作能力就只能是一句空話。
二、積累語句,搭建作文橋梁
在中學生中,把寫作等同于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課堂作文,與語文老師的引導有關。據調查,在中學生中,“寫作”是最怕上的課目之一,年級愈高愈是如此。如何讓學生喜歡甚至親近寫作課?值得我們中學語文老師去思考。
克服學生對作文的畏懼情緒,除了引導學生積累生活,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是積累詞句。有人可能要說,詞句積累是小兒科,對中學生特別是高中生寫作沒有多少關聯。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寫作文如同蓋房子,先備好磚瓦沙石,才能建造高樓大廈。我們為了寫好作文,就應該有意識地積累詞句,并使它不斷地豐富起來。要讓學生養成這樣的習慣,日常的語文學習和課外閱讀中,要求學生將那些聽到、讀到的生動形象,真實得體、鮮明準確的優美詞句分門別類。這樣日積月累,自己的“語言倉庫”就會充實起來。詞匯豐富了,句子多樣了,寫作文時就不會搜腸刮肚,寫出來的文章就有表現力了。
寫作從詞句積累開始,也符合作文訓練由易到難的規律。小學語文中的組詞、造句是為作文打基礎的,高考語文中的仿寫不也是在檢測學生的基礎語文能力嗎?在這一點上,語文老師要做有心人。課堂教學中,帶領學生品讀名家名篇,欣賞文中膾炙人口的名句,并讓學生用課文中的詞匯仿寫,難道不是一種趣味橫生、受益匪淺的課堂活動?
夏丏尊先生說,寫作形式法易,內容法難。又說,要文質相融??梢?,讓寫作成為習慣,生活積累和詞句積累相輔相成、不可偏廢?;蛘哒f,正是因為詞句積累這個橋梁,生活積累才可化而為文。
三、科學引導,催開寫作之花
在作文教學中,教師還要多在“引導”上下工夫。該如何做?討論這個問題的文章很多,并且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下面我想談兩點:
1.引導學生把閱讀與寫作結合起來
作文教學不能離開閱讀,這是毋庸置疑的。我的做法是,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不失時機地滲透作文教學的內容和基本功訓練。比如,學習《庖丁解牛》,掌握了“游刃有余、躊躇滿志、切中肯綮、目無全牛”等成語,讓學生在本周的片段作文中必須使用以上成語中的三個。這樣既加深了對成語含義的理解,也鍛煉了有條件限制下的寫作能力。
看到典型的課題,可結合滲透如何審題和立意的訓練;遇到典型的課文,可滲透布局謀篇的指導;碰到典型的構段方式,可以穿插進行仿寫訓練。對于課文中的典型句式和各種修辭手法的句子,除了引導學生賞析外,還可通過各種形式的訓練,讓學生逐步掌握。
譬如,在講授2011年安徽高考卷閱讀《巴爾塔薩的一個奇特的下午》時,要求學生關注文章的結構脈絡,仔細研讀。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不難發現本文是事件發展脈絡與主人公心理變化脈絡兩條線索。這樣寫,既可以使故事更豐滿,也可以使人物形象更立體。我們在自己的記敘文中是不是也可以做這樣的嘗試呢?
事實上,提供閱讀的材料(不管是課文,還是來自試卷及其他讀本)很多都可作為作文訓練的典范。要求學生充分利用這樣的材料,就不僅發揮了閱讀在訓練學生思維能力上的作用,還為學生練筆提供更多的契機。
2.引導學生達成相應的寫作目標
中學作文教學的特點表現為一定的計劃性。語文老師總是根據作文教學計劃的安排,對寫作能力進行分類訓練,分步實施。鑒于此,要求教師結合課本編排的特點,科學的安排訓練內容,以達成相應的寫作目標。
這里很重要的一點是,每次作文課之前,教師必須對寫作目標進行深入分析,科學的安排作文指導。譬如,寫人,就要求學生留心觀察各種人物的外貌、動作、神態變化;寫景,就要求學生有針對性地觀察自然景象;寫物,應指導學生有意識地研究各類物品的形狀、色彩,掌握其特征……總之,每次寫作之前,都應根據寫作的目標要求,引導學生搜集和積累必要的材料,在寫作時才能胸中有積蓄可傾吐,手中才有方法可使用,口中才有詞語可表達。
需要說明的是,寫作中的科學引導與“興趣”息息相關。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情動而言形,理發而文見?!边@說明情感的調動對寫作有著重要的作用。如果老師在設計作文話題,引導學生寫作時,妙趣橫生,就一定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寫作積極性,從而逐步提高寫作能力。
(作者單位:安徽省蕪湖市無為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