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強
(上海理工大學 基礎學院,上海 200093)
隨著上世紀末的高校 “擴招”,每年畢業的專科生、本科生、研究生逐年增多,大學生面臨著學業、就業、人際交往、社會萬象等諸多現實,大學生群體暴露出形形色色的心理問題。大學生具有敏感仔細、追求完美、自我意識強、成才欲望強烈等特點,同時又處在青春期,心理容易波動,是 “神經質傾向”較強的群體。 “森田療法”是森田正馬博士創立的針對神經癥患者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從1988年引入中國至今,發展愈益成熟。 “森田療法”的思想與中華文明的儒、道、佛有很深的文化淵源,對于大學生這樣的文化層次較高的群體, “森田療法”的理論易于理解,容易產生共鳴。同時 “森田療法”充滿東方智慧的生存、處事哲學,對于部分大學生來訪者的心理咨詢和疏導也具有適用性,在實踐操作中可推廣。
日本的森田正馬博士深受東方文化的影響,于1920年左右創立了 “森田療法”。他從自身體驗出發,經過二十多年的探索,對神經質的認識和治療進行了綜合、概括和發展[1]。后期,經過其弟子的努力, “森田療法”愈加完善和系統。其基本理論體系包括神經質、疑病性素質基調、思想矛盾、 “生的欲望”和 “死的恐怖”、精神交互作用、順應自然、行動準則、目標準則等。森田療法經過九十多年的發展,逐漸作為釋放不良情緒、調整自我認知的一種診療方法為人們所重視[2]。其核心是 “順應自然”、 “為所當為”,從心理治療上來說, “順應自然”即坦然接受自卑、焦慮、敵對、嫉妒等心理,不刻意壓抑,從而消除精神內部矛盾; “為所當為”即帶著心理問題去正常地生活,與痛苦共生,自在地做自己該做的事情。在目標達成的自信體驗中,逐步將精神能量排到外部世界,從而不良的心理問題逐漸痊愈。森田正馬博士對中國文化有透徹的理解,所以森田療法的一些基本治療原則 “順應自然”、 “為所當為”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儒、道、佛中的 “樂天知命”、 “無為而治”、消除 “我執”等遙相呼應。 “順應自然”中的 “自然”,就是指 “自然規律”,自然規律不是人為可以強硬去控制和改變的。
從文化層面上講,順應自然、為所當為是一種達觀的人生態度。與儒家的 “素位而行”、“居易俟命”的理念相通。 “素位而行”出自《禮記·中庸》,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在這里, “素位”指安于自己的本位,入鄉隨俗,隨遇而安,自得其樂。 “居易俟命”也出自 《中庸》, “在上位,不凌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所謂 “居易”,也即順應規律,所謂 “俟命”,不是說聽憑命運安排,而是指樂天知命。“維賢顏淵,陋巷瓢簞;維賢子思,甕牖桑樞”,在知命的同時發現、調適自我,使自我得到發展和飛躍。佛學的一條重要生活原則是 “活在當下”, 《金剛經》里講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就是要人們放下 “我執”,對過去無須留戀,現在也即將過去,對未來不必執著,從而專注于眼前。 “煩惱即菩提”也是佛教里的思想,我們如果能辯證地看待煩惱和菩提,即使煩惱也無須逃避,就能帶著煩惱生活,安之若素。這同樣暗合了森田療法里 “順應自然”的理念。老子認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的正常生活過程貴在自然,既不為外物所役,也不被自我意識所馭,回復生命的本來面目[3]。現今有部分大學生在自我定位時,非常急功近利,希望走捷徑、撞大運,遇到好萊塢電影情節里的橋段,一旦受挫,馬上垂頭喪氣,怨天尤人,甚至消極厭世。只有先做一個“居易”的君子,客觀分析自己,合理規劃和定位,切實地付出努力,才能在機會來臨時成功地“俟命”,實現質變。
從現代心理學角度分析,目前大學生出現的各種心理問題主要原因是學生的認知偏差沒有得到及時的調適和解決,從而產生了各種心理障礙。一項以全國12.6萬大學生作為調查對象的研究顯示,約有20.23%的大學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主要集中在抑郁、焦慮、恐懼、敵對、孤立等,主要來源于學業壓力、經濟壓力、就業壓力、情感問題和人際關系緊張。據不完全統計,因各種心理障礙導致退學、休學的學生人數已占總退、休學人數的50%左右。具體來說,大學生中較為突出的心理障礙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是期待性焦慮。它的情境性和經常未能達成目標或未能克服障礙,致使自尊心與自信心受挫,或使失敗感和內疚感增強的某些活動相關。例如考試屢屢受挫的學生,在考試前夕甚至離考試還有相當一段時間,就會顯得緊張、焦躁、害怕,致使注意力難以集中,無法進行正常的復習迎考。但是如果相關活動為期遙遠,則不會出現相關癥狀。這些活動發生以后,時過境遷,期待性焦慮也會煙消云散。
二是自卑。自卑的人喜歡拿自己的弱點與別人的優點比較,常常毫無根據地夸大自己的短處,情不自禁臆造出許多自身的問題,對于自己的挫折無法冷靜分析,對于別人的評價不能客觀理解,從而導致失去自信,認為自己一無是處。自卑感不同程度的發生在不少大學生群體身上。或是對自己的能力失望,覺得自己不聰明,某些功課肯定學不好,因而放棄努力;或是對自己的家庭自卑,覺得自己出身貧寒,缺少背景,擔心周圍同學看不起自己,因而較少參與社交活動;或是對自己的容貌自卑,因而不敢表達、展示自己,總覺得會遭人恥笑等等。由自卑心理引發的現象可能會持續相當長時間,學生表現得自暴自棄、沉默寡言,以致于嚴重影響正常的社交。這種情況同時也會使別人 (同學、老師甚至親友)對他們形成不良的看法,并可能因此回避或遠離他們,這也會進一步加深他們的自卑心理。
三是消沉。通常在以下幾種情景中產生:一種是渴望脫離實際,對自己的能力估計過高,同時也看不到現實生活的復雜性,力不從心而使渴望變成失望時,消沉心理就油然而生;一種是經不起風浪,遇到挫折就心灰意冷,覺得命運總是和自己作對,事事不順遂,于是顯得精神萎靡;再有一種是受了錯誤的價值觀、人生觀的影響,看破紅塵,整天渾渾噩噩,顯得異常頹廢。消沉與軀體疲勞無關,常由對生活失去信心和希望造成,持續時間相對較長,長此下去,還會達到“心死”的程度。這不僅會演變為各種心理疾病,而且也會因厭世而出現自殺意念,甚至自戕身亡。
四是壓抑。一般表現為滿腹牢騷、心情沉重、不堪打擾,似乎一切都令人生厭,既不能分享他人的喜悅,也不能分擔他人的憂愁,失去廣泛的興趣,成天拘泥在自我束縛之中,嚴重時還會有絕望之感。當學業、職業負擔過大,競爭的壓力過重,學校、家庭對自己的期望值過高時,就會感到時時處處力不從心而產生壓抑感;當社會的總體要求與自己的愿望追求相背離時,就會感到受壓制,但又不能為所欲為;當人際關系不協調而又無力扭轉時,就會感到無奈、沉重而產生壓抑感。壓抑表現為心情沉悶,心里仿佛有塊石頭壓著,有明顯束縛感、抑制感,且有強烈的發泄欲望和沖動,以致經常吐怨言、發牢騷,似乎有股無名火在心中燃燒。
除了以上幾種較為典型的偏于貶抑型的心理問題外,當代大學生還有敵對、虛榮、嫉妒、憤怒、偏執等偏向激亢型的心理障礙,但因為貶抑型心理問題不易為人所知,積累時間越長,其危害性也就越大,也更值得我們關注并努力去幫助他們疏導情緒,健康成長。
如前所述,大學生出現心理問題往往是有階段性特征的,譬如,在大一時期,主要是適應新環境的孤獨或自卑心理,大二階段常常是學習障礙帶來的心理焦慮等問題,大三則更多是與戀愛有關的疑病癥等,大四往往是就業壓力過大而引起的心理失衡。古語有云,心病還須心藥醫。大學生出現心理問題是很正常的現象,但如果不引起重視,合理疏導,就往往會造成難以逆料的后果。因此,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我們可以靈活運用森田療法,去調適大學生的神經癥、抑郁、自卑、焦虛癥、疑病癥等類心理疾病[4]。在具體操作上,從教師疏導、學生自我疏導以及學生之間的互動疏導等三個層面,進行 “心理按摩”,幫助他們盡快走出困境。
案例1:李某,男,18歲,重點大學本科一年級工科生。出生于農村,學習勤奮刻苦,入學以前一直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進入大學以后,他覺得自己的英語口語、社團表現、個人特長都與城市同學有差距。他還覺得自己的普通話不標準、穿著土里土氣,不能吸引同學的關注。因而產生了較強的自卑感。于是想用優異的成績證明自己,埋頭學習。平時只出入于教室、圖書館、食堂。單一的生活和自己施加的壓力,使他出現了失眠的癥狀,寢室同學也覺得他孤僻,不愛和人打交道。百般無奈,他向心理咨詢老師尋求幫助。
通過與來訪者的攀談,老師了解到,該生在以前的環境中,由于學習刻苦,成績優異,一直擔任班長職務,深得老師喜愛、同學信任。來到城市讀大學后,由于他的普通話不標準,在幾次講座提問和社團競選演講時,遭到同學哄堂大笑;而且他的穿著舉止、生活習慣,寢室的同學也會議論;由于農村的學習環境相對封閉,他也沒有培養什么興趣愛好,既不會唱歌跳舞,也不會劍術、跆拳道,發現自己無甚談資;對于一些社會現象的分析和見解也沒什么獨到之處,無法吸引同學和老師的注意。但是一直以來 “優秀”的習慣,使他不甘心平平庸庸。于是決定刻苦學習,拿到基礎課100分。但有時又學不進去,情緒、想法很多,難以集中注意力。還擔心考試成績不能 “一鳴驚人”。
來訪者的主要問題是對學習、生活環境的變化以及在新的環境中自我角色和定位不適應,強烈的自卑感和自尊心激烈沖突,從而引發自我評價偏低,導致心理失衡。為了保持自尊心,消減自卑感,他對自己預設了過高的期待值,提出不切實際的目標。由于擔心目標是否能達成,出現了一系列焦慮、煩惱、失眠、不適等情緒體驗。
實施方法:首先通過分析優勢,讓學生重拾自信:比如自身具有的吃苦耐勞、謙讓容忍、自理能力強等優勢是很多城市獨生子女不具備的,這些都是大學生 “領導力”的重要因子,也是他吸引和號召同學的 “長處”,需要保持和彰顯(為所當為)。其次,分析差異產生的根源:從城市和農村不同的生活環境、教育資源配置以及對社會人才的需求造成的同學間的差異等方面,需要正確的看待。最后,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差異(順其自然):例如缺乏特長、視野見解不開闊、發音不標準等差距完全可以通過課外活動、課堂學習以及多與人打交道來改善和糾正。
另外要客觀設定目標,坦然接受考試成績,只要學到了知識,掌握了信息,就達成了學習的目的。考試只是檢測的手段,幾項成績、幾科分數不能說明問題。在學習過程中,要不受情緒的干擾,不要過分關注自己的心情。比如要復習高數了,那就把相關章節領會清楚,習題會解即目標達成。至于在復習過程中其他的情緒狀態好或不好,并不特別重要。心情再好,知識沒有掌握,這次目標還是失敗。
案例2:張某,女,24歲,研三。該求助者在電話中表示,自己考取研究生,進入新的學校后,與同班同學表面上相處還算正常。可是總是莫名其妙覺得壓力很大,白天學習、做事沒精神,晚上卻又睡不著,情緒也不穩定,有時看到周圍的人都在忙碌,或是看書查資料寫論文,或是投簡歷找工作,而自己卻什么也看不進,論文一直無法開題停滯不前,甚至有點痛恨他們。每當自己情緒不佳的時候,就會猛吃東西,體重也增加了不少。長期的作息不規律,導致皮膚粗糙長痘,每當照鏡子,心情愈加不好。雖然知道自己的狀態不佳,卻無法控制自己,對同學甚至還有敵對情緒。自己的學習、生活一團糟,覺得對不起家人,對不起自己。但是每當情緒上來,就無法控制,仿佛體內有兩種人格在打架。很擔心,不知道該如何處理……
求助者的主要特征是抑郁,還伴以敵對的心理問題,具體的表現是:無法控制自我情緒,消極的自我認知,注意力不集中,體重劇增,興趣消退,盡管意識到問題的存在,但是無法控制。在運用森田療法時,首先幫助求助者分析其心理狀態,解釋抑郁癥的主要病征,鼓勵她客觀面對心理狀態 (順其自然),消除求助者的焦慮和恐懼的心理。在接下來的疏導過程中,鼓勵其多與同伴交流溝通,多參加集體組織的活動 (為所當為),在與他人的互動中學會共享、協作、寬容,培養陽光心理、積極心態。研究表明,互動交流可以減輕心理負壓,同學、朋友、家人等支持系統的幫助,有助于心理疏導與康復。
森田療法的治療理念暗合中華文化的基因,它的 “為所當為”、 “順其自然”的法則與中國傳統的儒、釋、道里辯證、積極的人生觀相契合。森田療法有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死觀、成才觀、價值觀,發展健康、良好的人格、品性。
[1]森田正馬.神經質的實質與治療[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
[2]劉新蘭,毛富強.中國森田療法文獻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3,21(5):725-727,728.
[3]曹鳴歧.“老子”思想與森田療法之比較[J].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18(6):56-58.
[4]樊雪蓮.森田療法在大學生心理健康輔導中的應用[J].社會心理科學,2010,(11-12):193-195,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