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路 田丹丹
(1.北京城建設計發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100037;2.北京建筑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北京100044)
隨著城市集約化發展、人口的急劇膨脹,北京面臨著土地資源、生存空間更高的擴張需求。古都的歷史文化保護與城市的集聚本質也呈現出愈來愈尖銳的矛盾。在城市形態上的集中體現:舊城內部大規模的歷史空間被改造和更新,使原有城市風貌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城市是一個有機體,城市空間的發展應該是循序漸進的過程,而北京則明顯出現了空間發展的斷層現象。要協調城市現代空間和城市歷史空間的關系,使其有機聯系、融為一體,避免二者在空間層面的發展出現斷層,就需要設法減少環境要素之間的硬性連接或直接碰撞,適度在二者之間融入一定的中性介質,實現城市新舊空間形式的緩沖過渡,從而達到維系城市歷史空間風貌,更好地保護歷史街區的完整性[1]。目前,北京舊城中大多數地鐵站域的地下空間處于分散、自主開發狀態,與周邊地下空間和地上設施的連通性不強,缺乏與城市其他設施的有機整合和綜合開發。地上地下空間的過渡環境差,沒有形成系統,歷史文脈的延續有待加強。這就要求地鐵站點空間設計在滿足基本交通功能的前提下,綜合考慮城市設計和延續歷史文脈,實現對歷史城市的整體保護。
當對物質的需求在經歷了補償性的盲目增長后趨于理性時,人們開始注重對精神文明的需求,傳統的歷史文化也日益得到人們的重視。明清時期的北京城是在遼、金、元時期北京城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中國古代都市規劃的杰作,是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重點地區。因此,對舊城的整體保護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十二五”期間,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重點依然是舊城,堅持舊城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中的核心地位,堅持舊城整體保護。《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中強調:應進一步加強舊城的整體保護,制訂舊城保護規劃,加強舊城城市設計,重點保護舊城的傳統空間格局與風貌。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和歷史文化保護區是保護的重要內容[2]。
現今,各種能帶來活力和繁榮的元素構成了城市的形態,城市不再局限于空間中,而是有了“距離-時間”的概念,城市地鐵站肩負的城市功能越來越大。地鐵車站不僅是地下交通網的核心組成;同時,也是城市發展中的空間新型元素和景觀聚焦點,是展現城市文化與品位以及城市面貌的重要載體和舞臺,是現代城市建設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
地鐵是城市發展歷史中的一個節點,地鐵文化可以延伸和提升城市文化,地鐵文化建設的靈魂是承載和體現城市文明。作為現代化大城市主要運輸手段之一的軌道交通,既是載運乘客的便捷工具,也同樣具有展現民族文化和城市歷史風貌的功能[3]。
地鐵建設已經成為引領中國21世紀城市建設的龍頭,已經成為優化城市布局、提升城市魅力的捷徑。目前,我國在舊城中的地鐵車站開發建設中,如何處理地鐵建設與歷史城市保護之間的矛盾已成為地鐵建設的重要問題。對層次結構的研究將有利于獲得對歷史城市中地鐵站點空間設計更全面、更本質的認識,進而在具體建設中確立系統工程的概念,逐級把握,分層控制;利于統籌全局,協調單體最優與總體最優、短期最優與長期最優之間的關系,實現“整體大于部分之和”[4]。
地鐵站點空間設計研究的目標大致可以分為3個層次:宏觀層次、中觀層次和微觀層次。各層次間相互關聯而又各有側重,宏觀層次定性,中觀層次細化定性并初步定量,微觀層次細化定量。
在一定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下,城市地鐵線的建設、地鐵車站的布局,將對城市空間結構、空間形態產生巨大影響,包括城市的發展方向、用地布局、功能結構等都將相應隨之發生改變。明確地鐵車站的建設對城市系統的影響,對城市布局、形態的要求,適時地提出對策,適應此種變化,滿足發展的要求,則可以優化城市結構布局,美化城市形態,提高城市運行效率,提升城市競爭力。宏觀層面影響城市的空間格局,是研究的重點,主要從城市規劃、線路布局和舊城整體保護三者的關系(見圖1)進行論述,對于北京舊城中的地鐵站點空間設計具有重要的控制與引導意義。

圖1 多層位面疊加
對于地鐵站域開發對周圍歷史文保單位產生影響范圍的分析,有不同的標準。筆者選用站點周圍500 m作為研究的范圍,并將0~500 m范圍作為核心圈,相鄰地鐵站500 m以外中間距離作為影響圈。在核心圈內,主要研究歷史文保單位對地鐵站點空間設計的重要功能類型、布局形態的影響和相互制約的關系,把城市空間織補提到特別重要的位置來研究,包括城市空間地上地下的銜接和歷史文脈的延續。在影響圈中,重點研究銜接空間的各功能選擇與布局,以及與核心圈的連接方式。中觀層面側重理論和方法在節點空間中的具體實施。
經實地調研得知,舊城區內共有37個地鐵站點,其中站點周圍500 m范圍內有文保點的占35個(見圖2)。

圖2 舊城中地鐵站周圍500 m文保點分布情況
微觀層面的目標研究側重于對建設技術、室內裝飾和政府政策等的研究,雖然也是非常重要的,但并非本研究的重點,故不進行論述。
北京舊城中一些地鐵站域地下空間處于分散、自主開發狀態,與周邊地下空間和地上設施的連通性不強,缺乏與城市其他設施的有機整合和綜合開發,導致站域空間資源的浪費或損失,甚至為后續發展帶來隱患。
地鐵站大多忽略了城市空間的連續性,如西直門地鐵站(見圖3)。由于建設較早,周邊建筑建設的時間間隔較長,建筑風格不統一,協調性較差。

圖3 西直門地鐵站及周邊建筑
地上地下空間沒有形成系統,降低了地鐵站域地下空間在城市中的作用。如阜成門地鐵站B出口(見圖4),十分隱蔽,很難覓其蹤影。

圖4 阜成門地鐵站B出口現狀
在以往的一些地鐵站空間設計中,忽略了地鐵與街道、廣場以及建筑之間的關聯,導致了對城市空間體驗的連續性和藝術性缺失,街區的可識別性和場所感欠缺[5]。如天壇東門地鐵站A出口(見圖5),緊鄰北京天壇,沒有與其很好地結合,反而由于出入人員眾多造成小面積的交通擁擠,破壞了地面景觀。

圖5 天壇東門地鐵站A出口現狀
地鐵站作為關聯的都市空間緊密地連接著市民的日常生活和出行活動,這就要求地鐵站點空間設計在滿足基本交通使用的前提下,綜合考慮城市設計和延續歷史文脈,實現對歷史城市的整體保護。
地鐵不僅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城市建設和規劃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因此許多城市在編制總體規劃時,將地鐵線網規劃列入城市建設總體規劃,從宏觀層次上加強地鐵建設與城市規劃的關系,使之更加明確和密切。
例如,穿越北京舊城的地鐵6號線,由于文物保護和城市規劃部門的介入,最終確定的便是聽取各方意見后的修改線路,在從阜成門進入內城的北海段上,將原設的西四站、北海公園站、美術館東街站更換為平安里站、北海北站、南鑼鼓巷站、中國美術館站等4個站。換句話說,6號線向北推移,避繞紫禁城,經東皇城根繞到東四,再向東行(見圖6)。

圖6 北京地鐵6號線避繞紫禁城
實踐證明,由于6號地鐵線路設計與城市規劃的密切配合,使線路走向和車站位置得到合理的確定,最大限度地實現了對北京舊城的整體保護,減弱了對周圍文物的干擾,并且改善了舊城的環境和面貌。所以,地鐵線路規劃與城市建設規劃是密切相關的,城市規劃需要地鐵,地鐵也離不開城市規劃[6]。
北京舊城地面遍布遺跡,其中2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和200多項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與控制地區總用地面積達2 383 hm1,約占舊城總用地面積的38%。由于保護城市歷史文化風貌而造成的舊城區開發限制條件多等現實問題,加大對地下空間的開發成為必然。資料顯示,舊城區地下空間面積已達到675.321 7萬m1。由此可見,現代空間的融入,打亂了舊城特色空間的布局[7]。
隨著軌道交通的大力發展,各地鐵站點空間可作為地下空間開發的節點,形成城市歷史空間和現代空間的過渡空間。在大的宏觀調控和引導下,對地鐵站點空間設計中觀層次的研究,更能有效地促進其肩負起串聯舊城歷史空間、延續歷史文脈的責任,如北京南鑼鼓巷站的空間設計。
5.2.1 織補城市肌理,塑造特色空間
南鑼鼓巷站作為北京地鐵6號線和8號線的換乘站,位于北京市東城區地安門東大街和南鑼鼓巷的交會處,站點周圍500 m范圍內有2個文物保護點——板廠胡同27號四合院和僧王府。這一地區不僅處于南鑼鼓巷歷史文化保護區的核心保護范圍,并且還屬于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僧王府的二類建設控制地帶。
北京首次在舊城修建地鐵過程中嘗試“織補”工程(見圖7),通過小規模漸進式的建設,恢復城市肌理。通過復建傳統四合院、恢復“里坊制”棋盤格局等方式,逐步恢復印刻著北京古老記憶的老建筑及街區的歷史風貌[8]。
5.2.2 對地鐵站一體化設計
如圖8所示,對地下空間與地鐵站廳及出入口通道等進行一體化設計,建設和古舊建筑風格相一致的出入口,使之與周邊歷史風貌相協調并與之融為一體[9]。從保持“城市肌理”入手,參照北京各種老版地圖,結合地鐵建筑的功能,精心推敲布局,最大限度地保留恢復原有胡同走向和院落布局。車站空間的設計也對城市地上空間印象進行了呼應,展示著該城市區段所體現出的文化特點。其設計手法是古為今用,再現“古巷風情”的特點。空間以經典的紅白灰為主色調,融入以最具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中國紅加金色點綴。天花中國紅“雙人字結構梁”的運用,柱身以中國紅加金色傳統紋飾點綴,墻面以典型的胡同元素加以修飾,彰顯出北京獨特的歷史與文化。

圖7 南鑼鼓巷站織補項目規劃方案

圖8 南鑼鼓巷地鐵站空間一體化設計
5.2.3 強化交通功能,更注重人性化需求
作為現代交通設施,其功能性、實用性自然十分重要,人性化設施設置的標準較以往線路也有顯著提高。站點出入口前都設置一定規模的人流集散廣場,并在廣場內安排一定量的樹池椅,可作為乘客短時休憩的場所。同時,南鑼鼓巷站也進行了步行系統的優化設計,避免了由于出入口的設置帶來的步行空間不暢等問題。
5.2.4 “楔形”車站
為避讓遺址,南鑼鼓巷車站被擠成“楔形”(見圖9)。

圖9 楔形的南鑼鼓巷站
目前,國內外關于舊城中地鐵站點空間設計的論述較少,大多數是針對軌道交通、城市設計和歷史名城保護提出的相關理論,如TOD理論、圖底-連接-場所理論、城市觸媒理論和城市織補理論等。經過對這些理論的梳理和總結,提取有用的觀點和經驗予以借鑒,更好地解決地鐵站空間設計中產生的問題,梳理出適應北京舊城區的地鐵空間設計模式及原則:
1)線路設計與城市規劃配合協調;
2)站點空間與城市空間設計一體化;
3)以交通功能為主,引入文化元素,串聯城市空間,延續歷史文脈;
4)合理施工,加強防護措施,減少施工對周圍歷史文化街區和保護建筑的擾動及破壞[10]。
對城市文化特色的發掘及科學合理的藝術表現,已成為地鐵設計和發展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只有把自身文化特色體現在地鐵空間中,并結合巧妙的構思與適當的表現,才能營造出與眾不同的有利于城市長遠發展的特色化城市地鐵。北京是著名古都和歷史文化名城,地鐵站點空間設計更要因地制宜,重點保護北京舊城的傳統空間格局與風貌,以宏觀、中觀和微觀3個層次分層控制,逐級把握統籌,力求創造出與舊城整體保護相適應的地鐵站點空間,這對促進舊城的更新與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1]田麗娟,夏健.歷史空間與現代空間的融合:城市設計解讀[J].現代城市研究,2008(3):56-60.
[2]吳唯佳,寧陽.北京城市軌道交通線網規劃的問題分析[J].北京規劃建設,2010(2):98-104.
[3]李睿,王強,曹傳明.論地鐵文化與城市文化之間的關系[J].沈陽建筑大學學報,2006,8(3):248-250.
[4]赫磊.城市地鐵車站地區地下空間綜合開發建設模式研究[D].上海:同濟大學,2008.
[5]尹從峰,夏海山.地鐵站中的空間情節[J].城市公共交通,2010(6):40-42.
[6]錢星.城市規劃與城市地鐵選線設計融合研究[J].科技資訊,2011(30):68-69.
[7]張悅.北京舊城歷史文化保護區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研究[D].北京:北京工業大學,2005.
[8]呂斌.南鑼鼓巷地區的空間格局與歷史文化價值[J].北京規劃建設,2013(1):98-103.
[9]吳曉云.地鐵站內外銜接空間設計初探[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11.
[10]匡俊國.地鐵站域融入城市[D].天津:天津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