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孝良 郭 星(成都理工大學政治學院,四川成都 610059)
城鄉一體化進程中的圖書館建設模式與策略*
——以成都市為例
程孝良 郭 星
(成都理工大學政治學院,四川成都 610059)
在城鄉一體化進程中,按照統籌城鄉的思路,推進城鄉公共圖書館“G-B-D”服務體系建設,構建公共圖書館的物理空間、虛擬空間和互動空間,形成“覆蓋全域、普通均等、惠及全民”的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建立公共圖書館投入與運行的網格模型,走出一條公共圖書館均衡發展的創新之路。
公共圖書館 城鄉一體化 建設模式
近年來,我國公共圖書館界掀起了新一輪服務體系建設的高潮,不少地區因地制宜地進行了大膽的創新探索,試圖打破傳統行政管理模式與服務格局,探索新型的圖書館協作模式。許多省市對以總分館制為主要形式的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進行了試驗和探索,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上海中心圖書館、深圳“圖書館之城”、蘇州市主分館、東莞總分館和佛山市禪城區“聯合圖書館”等模式。目前國內總分館制模式的共同特點是,在不改變分館的行政隸屬、人事和財政關系條件下的一種自主創新。實事上,總分館制本身也允許多樣化的探索,核心就是因地制宜,以合適的形式,智慧的方法推動圖書館事業的發展,消除城鄉文化鴻溝,正是基于這種理念,成都市積極探索,走出一條適宜西部地區、適宜全域成都的公共圖書館均衡發展的創新之路。
1.1 “全域成都”理念及其核心價值
“全域成都”是2007年成都獲準設立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后提出并確立的、關于統籌成都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的重要理念。其主要內涵是:城鄉規劃“全域覆蓋”、城鄉交通“全域暢通”、城鄉公共服務“全域均衡”,核心目標是:將成都市域的概念由傳統的主城區擴展為覆蓋三個圈層、輻射總面積1.24萬平方公里的“全域成都”,依據城市發展的輻射原理,把成都市所轄的所有區(市)縣分為中心城區、近郊區和遠郊區三個圈層,并作為一個完整意義上的整體,統一規劃,科學布局,實現城鄉“全域覆蓋”,推動市域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一體化發展;同時,讓市場要素在“全域成都”范圍內無障礙地自由流動,將政府可控資源在“全域成都”內向落后區域和行業傾斜,通過“長板”帶動并補齊“短板”,實現城鄉社會公共服務的“全域均衡”,豐富統籌的內涵,提升統籌的品質。其實質是要通過統籌城鄉、消除因城鄉二元結構帶來的鄉村“短板”。
1.2 成都城鄉公共圖書館G-B-D服務體系模型的基本內涵
對照“全域成都”關于公共服務“全域覆蓋”、“全域均衡”、城鄉一體的理念,在總分館思想的指導下,按照“層、網、群、圈”的層級和功能,對成都市圖書館進行系統規劃,通過“G-B-D”建設模型(“G”即general library,泛指總館;B即branch library,指區(市、縣)級分館;D即diversified library,指鎮鄉及社區、村等建設的多種類型的圖書館。如圖),依托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網絡,使圖書文化信息資源在一、二、三圈層之間自由地相互傳遞和延展,形成覆蓋“全域成都”的公共圖書文化服務體系。
將圖書館這一文化“場域”打造成集物理空間(依托圖書館有形館舍建筑,以紙本資源為載體,改革文化信息服務模式,通過圖書流通、一卡通等形式提供實體服務)、虛擬空間(依托數字圖書館,運用現代通信技術,以數字資源為載體,為讀者提供虛擬化網絡服務)、互動空間(運用移動通信技術,依托聯合參考咨詢網、手機圖書館等,通過手機圖書館等
提供聯合參考咨詢服務)為一體的、為現代城市市民提供圖書文化信息服務、生活娛樂文化休閑的文化空間。

圖書館G-B-D服務體系模型示意圖
在管理模式上,G-B-D服務體系按照總分館結構原理,結合我國行政管理體制,改變現有的區(市)縣各自為政的分散管理模式,形成統一的業務管理,以成都圖書館為總館,區(市)縣圖書館為骨干分館,街道(鄉鎮)圖書室、社區(村)圖書室為末端分館,在統一的規劃和領導下,為讀者提供物理的、網絡的、互動的公益文化服務。
在服務模式上,根據總分館的特點,構建以總館(成都圖書館)為核心館,各區(市)縣分館為骨干館,輻射到各街道(鄉鎮)、社區(村)圖書室的多層圖書文化服務體系,以傳統的館舍為基礎,利用現代網絡平臺,整合現有資源(如文化信息共享工程、聯合參考咨詢網等),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如數字圖書館、手機圖書館、3G無線傳輸技術、云計算和云存儲技術等)的綜合服務模式。
通過構建合理的圖書館服務模式,實現城鄉圖書文化信息資源的有效整合,重新分配、整合、保護和利用城市和鄉村文化資源,豐富城鄉文化內涵,創新城鄉文化樣態,實現城鄉文化協調發展,提升城鄉居民素質。[1]通過對圖書館物理空間、虛擬空間和互動空間的建設,最大限度地發揮“以城帶鄉、幫鄉、促鄉”的效果,補齊成都遠郊區特別是文化薄弱環節,實現城鄉文化統籌發展與文化信息資源的真正平等、公益獲取,在城鄉文化交流中實現文化創新;在城鄉文化互動中,消除城鄉文化的二元結構,實現文化融合與和諧發展。
2.1 G(General Library)——總館建設
按照ALA(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關于圖書館總分館的定義,總館是一個獨立的圖書館(single-unit library)或充當整個圖書館服務系統管理中心的那個圖書館。它是整個圖書館系統的行政管理中心、業務管理中心、主要業務的運行中心和主要館藏中心;成都圖書館作為成都地區的中心館,在資源、服務、資金、技術、人員等方面有一定的優勢,處于服務體系中的核心和主導地位,著重于地區中心館館藏建設,數字圖書館建設,區域內統籌采編建設和區域內圖書館聯盟建設和管理以及區域圖書館技術服務,協調管理服務,數字圖書館服務,共享工程建設與協調服務,地方特色資源數據庫建設和服務等等。
2.2 B(Branch Library)——區(市)縣級分館建設
區(市)縣級分館作為成都地區的骨干圖書館,是成都市各區(市)縣的中心圖書館,處于承上啟下的地位,既承擔著本區域公共圖書館的管理協調和支持保障工作,也要負責協調本區域服務和區域流通,是公共圖書館服務環節的骨干力量。它的建設水平直接影響本區域讀者服務工作的開展,以及本區域服務體系的服務能力。區(市)縣級圖書館主要承擔區域流通中心、區域服務中心、區域管理中心和區域資源中心等工作。
區域流通中心。區域內的借閱流通服務是區(市)縣公共圖書館的主要業務,包括本區域內街道(鄉鎮)、社區(村)圖書室的借閱流通工作,同時還承擔區域內管理和支持服務,合理安排區域內資源分配,服務好區域讀者,滿足讀者需求也是區(市)縣公共圖書館的責任。
區域服務中心。主要包括:傳統圖書館服務(圖書借閱、講座、展覽、預約、續借等),數字圖書館服務(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服務、數字資源的建設與推廣使用服務),提供并連接咨詢互動服務(參考咨詢服務、手機圖書館服務)等服務項目。
區域管理中心。按照層級管理、總分館管理的模式,總館對所有分館實施管理,區(市)縣公共圖書館在接受總館管理的同時,承擔本區域內所有基層館/室的管理與服務工作,以便更好地為本區域讀
者服務。
區域資源中心?;诂F行的財政體制,各個區(市)縣公共圖書館也是一個區域的資源中心,根據總館的文獻采訪要求,建設好這個區域資源中心。
2.3 D(Diversified Library)——其它多種類型的圖書館/室建設
其它類型的圖書館,包括:鄉鎮(街道)、村(社區)圖書館/室等。這一層級是公共圖書館系統向基層的延伸和發展,是面向最基層民眾的公共圖書館/室,也可看作是公共圖書館/室的最末端機構,它常常也是公共文化服務的最薄弱環節。相對來說,這個層面的資源和人員相對簡單,服務工作相對固定,服務項目較為單純,但它的服務水平卻是本區域服務水平的直接反應。
3. 按1照統籌城鄉的思路推進城鄉公共圖書館一體化發展
公共圖書館一體化戰略的主要目標是通過統籌城鄉圖書文化信息資源,促進城鄉文化要素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破解城鄉文化二元結構分布、地域之間地區之間的差距以及因身份差異導致的文化鴻溝等問題,為城鄉圖書文化信息資源搭建一個均衡發展的制度平臺,使城鄉圖書館在經費支持、人力資源與信息資源獲取等方面得到平等的待遇。在制定城鄉公共圖書館發展規劃與戰略時,將城鄉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統籌考慮,實現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實施。各級政府在公共圖書館規劃與建設中應堅持以滿足讀者的需求為目的,面向基層,面向讀者,借助“大城市帶動大農村”、“城市反哺農村”的機制扶持農村圖書文化事業發展。[2]通過現代物流配送等手段實現城市圖書文化向鄉村的輻射,實現服務的延伸,達到城鄉圖書文化信息資源共建共享的目標;與此同時,建立城鄉對口援助與幫扶機制,通過公益組織發起并整合社會資源以志愿者行動計劃等形式,形成互助合力共同支持鄉村圖書文化建設,達到“以城帶鄉、鄉城互動、填平補齊”的目的。
3.2 構建圖書館投入與運行的網格模型
網格是一種新興的通信技術,它利用互聯網技術將地理上廣泛分布的各種資源(包括信息資源、數字資源、知識資源、計算資源等)連成一個邏輯整體,就像一臺超級計算機一樣,為用戶提供一體化信息和應用服務(計算、存儲、訪問等)。其根本特征是:①資源共享。網格能夠通過應用程序的互連互通,實現最充分的信息資源共享,徹底消除信息資源孤島;②協同工作。處于同一網格上的所有結點可以共同處理同一個任務;③虛擬運行。通過虛擬環境運行并進行資源共享和協同工作;④可延展性。網格可以提供動態的服務,可實現高度的可延展性。
因此,學界也常常把網格視為一種管理思想,用于信息資源共享與現代社會的協同管理等領域。筆者曾在一篇論及城鄉公共圖書館發展的文章中指出“將網格思想應用于圖書館建設,可以整合分撒在不同行政層級、不同行政區域、不同服務領域的圖書文化信息資源,形成一個高度共享、有序運行的最優化系統,最大程度滿足公眾對圖書信息資源的需求,實現普遍均等、惠及全民的理想?!保?]圖書館投入與運行的網格模型就是要充分發揮網格共享、協同、虛擬、延展的優勢,構建協同共享的公共圖書館信息資源平臺,整合“多元化的投入機制、多樣化的建館模式、多層次的管理機制、多方向的資源平臺和多形態的服務模式”,實現城鄉圖書文化信息資源統籌協調發展,提高資源運行與產出效率。
3.2.1 的以多渠道的投入機制,構建圖書文化信息資源協調持續發展的長效管理機制。轉變投入觀念與模式,搞活投入機制,創新投入方式,拓寬投入渠道,形成政府投入為主,社會、民間、個人投入為輔的多渠道、多形式、多元化的穩定長效的公共文化投入機制。政府對公共圖書館的投入一方面是直接的經費投入,但更重要的政策和制度的設計。從國內外公共圖書館建設與發展的形勢來看,政府財政經費不是圖書館經費的唯一來源,政府也不可能大包大攬,完全滿足公共圖書館發展的所有經費需要(但政府財政經費必須保證涉及國家和民族文化與歷史記憶、滿足公眾基本文化權益的公共文化服務),通過政策制定和圖書館制度設計優化公共圖書館發展環境是政府對公共圖書館最重要的隱性投入。[4]
3.2.2 以多樣化的建館模式,構建覆蓋全域、全域均衡的圖書文化信息資源網絡。王子舟教授認為“參照辦館助館的運行方式,社會力量參助圖書館的模式主要有:社會力量獨立建館辦館、社會力量捐資建館與捐書助館、社會力量與公共圖書館合作辦館、社會力量與志愿者身份參助圖書館服務。”[5]究竟什么樣的建館模式最好?筆者以為應該結合各地實際,因地制宜地采用多樣化的模式來組織建設??傇瓌t應該是,以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為依托(不必也不應另起爐灶),整合城鄉圖書館現有資
源,構建“區(市)縣-街道(鄉鎮)、社區(村)圖書室-農家書屋”為主體,圖書館流動服務車、流動服務點等多種類型為補充的圖書共享網絡,實現覆蓋全域、全域均衡。
3.2.3 以多層次的協同機制,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與運行。堅持“小政府、大社會”的社會管理創新模式,厘清政府辦文化、管文化的權力邊界。創設新型的圖書館服務體系和組織模式,大力推進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力戒資源重復建設,實現管理增效。全能型政府管理下圖書文化信息資源運行與管理主要依靠自上而下的行政權力,極少引入市場機制,缺少競爭意識和競爭壓力,導致支出與成本無法核算,結果無法進行量化評價[6]。在這種模式下,政府既是公共服務的生產者又是管理者,必然導致公共投入的低效高耗。實際上,支撐公共服務的經費來源于公民的稅收,必須嚴控成本,審慎運用。因此,應加快推進政府公共文化管理機制改革,形成“政府主導,社會監督,協同管理,優化運行”的圖書文化信息資源協同管理機制。[7]
3.2.4 以多方向的資源共享平臺,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F行公共圖書文化信息資源呈條塊分割模式,由于行政管理模式的限制,館與館之間相互間隔,難以實現真正的資源共享,因此,必須改革公共文化管理體制,因地制宜地發展、挖掘和保存城市和鄉村各具地域和民族特色的圖書文化信息資源。對各級圖書館而言,要不斷優化館藏資源(包括紙本資源和數字資源)結構,大力發展、挖掘和保存獨具特色的館藏資源,用先進文化、特色資源引領社會建設。根據圖書館服務對象的特點和自身發展的定位,可通過數字圖書館、電子閱覽室、手機圖書館等形式,傳播特色文化。
3.2.5 以多形態的全媒體服務模式,滿足讀者個性化的需求。開展多形態的全媒體服務模式,就是要以讀者為中心,從讀者角度出發,讓讀者花最少的時間,以最簡便的方法,獲取最多最滿意的成果,不斷提高服務質量。因此,要對圖書文化信息資源進行整合,提供一站式的服務,重組圖書館服務部門,成立信息資源采集小組,負責紙質資源和數字資源的采集,并將所有資源整合到一個檢索平臺,形成集到館服務、數字服務、參考咨詢、流動服務等為一體的全媒體服務體系。
〔1〕吳文平.公共治理視域中的西部農村公共文化發展機制研究[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6):104-109
〔2〕肖湘雄.村民本位觀:村級社會管理理念創新——基于湖南省的調查和研究[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108-112
〔3〕程孝良等.城鄉公共圖書館一體化:發展戰略、制度設計與路徑選擇[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1(2):70-77
〔4〕胡鐘平,封媛,胡萍.我國財政分權與政治激勵下的農村公共財政[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139-145
〔5〕王子舟.偉大的力量來自于哪里——解讀社會力量辦館助館[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0(3):26-33
〔6〕丁輝俠.我國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困境與對策分析[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4):158-161
〔7〕譚九生,楊建武.服務型政府理念下提升政府執行力的對策探討[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4):153-157
The M odels and Approaches of Public Library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Take the Case of Chengdu
Cheng Xiaoliang Guo Xing
The paper introduces that in th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process,according to the idea of the urban and rural,to build a physical space,cyberspace and interactive space in public library,to form an ordinary equalization system of public library services to benefit all the people covering the whole Chengdu,to take the path of balanced development in public library.
Public libraries;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Constructionmode
G258.2
A
程孝良(1979~),男,副教授,主要從事文化信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郭星(1968~),女,館員。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圖書館促進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的模式及路徑研究”(13YJA870002)項目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