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梅林 孟莉霞 夏秋菊
(1 華東師范大學商學院信息學系,上海200241;2 廈門大學外文學院,福建廈門 361005;3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圖書館,上海 201620)
《烏克蘭文化法》立法宗旨與基本框架述略*
肖梅林1孟莉霞2夏秋菊3
(1 華東師范大學商學院信息學系,上海200241;2 廈門大學外文學院,福建廈門 361005;3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圖書館,上海 201620)
2010年12月14日,烏克蘭最高拉達通過了《烏克蘭文化法》,并于2011年1月12日起正式生效。該法規范了烏克蘭文化設施、文化經費、文化藝術從業人員、文化活動、社會力量參與和國際文化交流等基本內容的保障,從而在國家層面上明確了烏克蘭文化發展路徑,以期促進烏克蘭文化繁榮發展。
烏克蘭文化法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 烏克蘭
自十七世紀中葉以來,烏克蘭進入了持續300多年的領土破碎時期。長期復雜的歷史環境,造成了烏克蘭東西兩地區的文化差異很大,以致當下烏克蘭遭遇民族認同的艱難困境[1]。再加上烏克蘭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作為蘇聯的一部分,文化和藝術活動都為政治服務,各文化機構運營直接由國家管理,導致烏克蘭人民文化需求的滿足取決于國家意志。這種不以人民需求為中心的指導原則,進一步加劇了烏克蘭民族、社會不滿情緒的滋長。因此,如何推動文化認同與繁榮發展,已經成為烏克蘭當前刻不容緩的重要任務[2]。
2005年伊始,烏克蘭最高拉達(即議會)開始了關于文化法的立法討論。經過多年的不斷磋商、發展與完善,2010年12月14日,烏克蘭最高拉達最終通過了《烏克蘭文化法》(Law of Ukraine on Culture),取代了1992年的《烏克蘭文化基本法》(Fundamentals of the legislation on Culture of Ukraine),并于2011年1月12日起正式生效。
《烏克蘭文化法》是一部關于文化保障和規范的基本法律,是烏克蘭文化活動的法律基礎,奠定了文化領域的各類社會關系。該法共由10章35條組成,主要從文化設施、文化經費、文化藝術從業人員、文化活動、社會力量參與、國際文化交流等各個層面做出了明確的規范和保障。
《烏克蘭文化法》的立法宗旨,包括:(1)保障烏克蘭公民自由開展文化活動、自由創作文化藝術作品等文化領域的憲法權;(2)保存并繁榮民族文化財富;(3)按照文化知識產權,調整文化活動主體間的關系,保護著作權和相關權利;(4)確定國家文化政策的優先方向,確定國家文化支持的形式、依據、條件、順序,確保國家不干涉創作過程,確定社會輿論對國家文化政策的制定和實施的影響機制。
從法律內容來看,《烏克蘭文化法》特別強調了建立統一的烏克蘭文化空間的重要性,特別強調了保護文化完整的緊迫性;意圖通過文化認同促進民族認同,由此增強烏克蘭的國家凝聚力。這是由于當前烏克蘭文化政策,主要以權力下放方式來實現的。烏克蘭的基本文化服務經費由地方財政提供,用以支持文化活動的開展以及文化設施的建設,如圖書館、文化室、俱樂部、劇院等。地方政府有權根據當地情況制定合理的文化政策,擁有更多的文化自主權。但這種方式帶來另一個問題,由國家制定的文化目標難以貫徹實現,主要原因在于缺乏統一的文化政策,在不同的城市和地區政府之間,以及企業部門和非營利組織之間進行協調;文化領域的投入資金不足,除了財政預算,為文化發展提供資金的社會力量極少;國家層面的文化政策缺乏、文化活動免費服務的界定不明確等,使得文化機構提供的服務難以滿足民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3]。
因此,《烏克蘭文化法》以憲法相關規定為基礎,通過具體法律來進一步加強烏克蘭文化的有序發展,協調文化領域的各類社會關系。立法的主要
目的歸納起來有六大方面:一是保障民眾享有在文化領域自由民主的權利,比如藝術創作自由、接受文化教育等;二是保障烏克蘭文化空間的統一性和完整性,增加國家凝聚力;三是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文化活動、提供文化產品和服務;四是保障文化藝術從業人員的基本利益;五是保障文化經費的有效投入;六是支持國際文化交流合作,塑造烏克蘭新的國際形象。
3.1 文化設施
文化設施是展示文化建設成果、開展文化活動的重要陣地,為民眾提供學習和交流的空間。文化設施的建設直接關系到民眾基本的文化權益。《烏克蘭文化法》在文化設施的保障問題上堅持兩個原則:一是采取強有力的措施保護現有文化設施,二是積極興建文化設施,并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
《烏克蘭文化法》明確提出,保證博物館、檔案館、圖書館等文化設施的正常運行和發展,禁止破壞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電影資料館等的印刷品,電影和配樂的原始資料,以及其他文藝作品、文物等。該法還同時指出,在未向文化機構提供新的同等場所時,不得強行拆遷。
圖書館這一文化設施,作為文化傳播的直接平臺,是公眾獲取知識信息的重要途徑之一,直接關系到公眾的文化權益。在過去的十二年里,烏克蘭公共圖書館總數已呈下降之勢,從2000年2.07萬所減少到2012年的1.93萬所。根據烏克蘭文化研究中心數據,烏克蘭現在共有1.48萬個鄉村圖書館,然而至今為止,仍然有約32%的地區還沒有圖書館[4]。該法對于圖書館這一文化設施的保護是基于當前現實情況,具有重大意義。
《烏克蘭文化法》在關于文化設施私有化的事項中規定,凡被列入國家文化遺產名冊的給予保護,不允許私有化。2009年,烏克蘭在“促進國家民族文化遺產建立不動產古跡注冊的決定”時,共有744項民族遺跡進行登記,其中包括:歷史古跡、考古遺址、藝術遺址、科技古跡及景觀古跡。發展到目前,國家文化遺產名冊中有4719處古跡,其中國家級891處,地方級3828處[5]。該法還規定了國家科學院的文物、文化領域的教育機構、保障公共文化服務的文化機構等,都不允許私有化。
《烏克蘭文化法》除了提出對現有文化設施的保護外,也倡導新建文化設施。一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為文化設施建設提供資金支持;二是非營利文化機構、文化領域內的教育機構,以及向非營利文化機構提供慈善資助的法人和自然人,根據稅法規定實行稅收優惠待遇;三是在法律無明確規定之外,文化機構開展基本活動的同時也可適當開展經營活動;四是文化機構的建立、終止包括停辦,需要遵循特定的法律程序。
當前烏克蘭新興的私營和非政府所屬的文化機構,包括藝術畫廊、設計中心、出版社等,也是文化設施的組成部分之一。一些文化設施建設在一些社會力量的努力下發展迅速。例如,在納特艾哈邁托夫基金會“動態文化”計劃的支持下,許多博物館得到了維護和恢復,當前的“動力博物館”項目,正為烏克蘭現代化博物館發展奉獻力量[6]。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文化設施建設,既順應了烏克蘭文化建設進程的實際情況,也滿足了文化繁榮發展的時代要求。
3.2 文化經費
文化經費直接影響文化發展,它不僅關系到文化設施的建設,影響到公眾文化參與,更是落實文化政策的重要保障。在農村地區,文化俱樂部和文化中心是文化活動的主要平臺。但是自1992年以來,文化俱樂部和文化中心數量顯著減少。雖然國家采取了相應措施防止進一步的減少,然而由于缺乏資金支持,逐漸遞減的趨勢難以抑制[7]。有鑒于此,《烏克蘭文化法》明確了文化機構經費主要來源有三個方面,一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預算;二是從事經濟活動和有償服務獲得的資金;三是補償金、公眾(包括外籍人士)和企業的捐款。
由于中央和地方預算劃撥的文化經費金額有限,經費問題無疑成了烏克蘭文化發展中的首要難題。因此,《烏克蘭文化法》強調了多渠道籌集文化經費,為把資金投入文化發展上的自然人和法人創建有利的稅收制度,通過稅收優惠政策來支持文化活動。例如烏克蘭國際復興基金會提供了超過一億美元資金,支持烏克蘭的一些非政府組織、社會團體、學術和文化機構、出版機構的發展[8]。
3.3 文化藝術從業人員
2011年1月,烏克蘭約有4.48萬個中央或地方性文化藝術組織,文化藝術從業人員約為22萬人,其中超過15萬人的工資由地方財政支付。在公共文化部門的從業者有統一的工資系統,但與其他經濟分支機構相比,這類公共部門雇員的工資依然最低。自2012年1月1日起,公共部門雇員的每月最低工資是1073格里夫納(約850元人民幣),然
而,文化從業人員,尤其是小城鎮和農村的文化從業者,往往只能獲得最低工資的一半或者更少。因此,當前文化領域的就業問題迫切需要解決的是提高文化從業人員的工資(尤其是農村和小城鎮地區),提供管理技巧的培訓,提高文化部門就業競爭力[9]。
《烏克蘭文化法》明確了對文化藝術從業人員的薪酬保障和社會保障。建立了文化藝術從業人員的薪酬結構,包括工資、津貼、獎金。同時,明確提出了文化藝術從業人員應享有社會保障,要保證他們的養老金。給予文化藝術從業人員良好的物質條件,目的是為了提升文化領域的就業競爭力,促進文化藝術從業人員工作技能的提高。該法還特別強調了農村與小城鎮地區文化藝術從業人員,應享有相應的福利待遇。
3.4 文化活動
《烏克蘭文化法》規范了文化活動的類型,涉及到文藝作品、民族文化、文藝科研、文化娛樂四個領域的一切相關的活動,如創作、推廣或傳播等。活動的主體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專業創作工作者、科學工作者、在文化領域教育機構的教育工作人員、藝術工作者、文化工作者、文化機構以及進行文化活動的個別公民和團體組成。該法對以烏克蘭語生產和推廣的文化產品提出了保護措施,意圖鼓勵發展烏克蘭語文化產品。其次,該法強調了對文化遺產及文化財富的保護,主要是對文化遺產,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提出相應保護措施。此外,該法還強調在相關領域如文學、戲劇、音樂、舞蹈、雜技等,國家為這些領域專業創造活動提供條件。例如多數地方財政有支持創意活動的專門資金,或對藝術家的場地、工作室、研討室采取低租金等措施。該法還高度關注文化藝術創作者的自主權,提出了國家保障創作自由和文化活動的自由,并協助藝術家和創作團體的創作活動,不干涉創作過程。
《烏克蘭文化法》促進公眾培育業余愛好、參與文化娛樂活動,提出的具體措施是加強文化設施建設,并提供資金支持。從烏克蘭公眾參與文化活動情況(見表1)可知,從2006年至2011年,劇院和音樂會的觀眾數量相對平穩,影院的觀眾數量變化不穩定,但博物館參觀人數呈現增長趨勢。這是因為近些年來博物館領域的投入較多,博物館數量逐年遞增。根據烏克蘭財政部2001年及2011年的文化支出情況,博物館占文化支出比重,從2001年的8%提升到2011年的13.6%,增量較大。可見,促進公眾參與文化活動的前提,要有完善的設施和充足的經費保障。

表1 烏克蘭公眾參與文化活動情況(1996-2011年) 單位:百萬人次
3.5 社會力量參與
當前烏克蘭新的慈善法和贊助商法仍處于建設階段。2006年,文化部提交了藝術贊助法的公共討論草案,但直至今天,還沒有針對非營利組織、尤其是文化領域方面的單獨法律。
為此,《烏克蘭文化法》提出了社會組織(工會、創作協會、社團、基金會、協會等)依法參與文化領域國家政策實施的專門條款,鼓勵社會力量創建慈善機構,支持文學藝術的發展。同時,該法提出要保障法人與自然人對具有文化意義的客體進行投資和創新活動的合法權益。
目前,已有部分私人基金會為支持藝術活動提供了不同的捐贈。納特艾哈邁托夫基金會的格蘭特計劃(Grant Programe),鼓勵烏克蘭不同地區的社會組織和文化運營商之間建立合作,促進烏克蘭藝術的發展[10]。烏克蘭公開賽基金會設立了兩項獎金(Volodymyr Ivasyuk Scholarship,Kazimir Malevich A-ward)主要針對有才華的年輕人及藝術家,支持他們開展藝術創作[11]。
3.6 國際文化交流
烏克蘭擁有非常燦爛的優秀文化,和非常豐富的歷史積累。促進國際文化交流,不僅可以取長補短增進本土文化發展,還可以在文化合作中塑造烏克蘭良好的國際形象。
為此,《烏克蘭文化法》明確了國際文化交流的基本方針:一是促進國際文化合作,二是在海外宣傳烏克蘭豐富的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遺產。該法強調國家應為文化機構、藝術工作者、文化工作者及其合作伙伴,提供國際文化交流與合作的機會。
當前有許多非政府組織為烏克蘭文化藝術從業
人員提供國際文化交流的項目。如烏克蘭公開賽基金會發起的基輔青年安全論壇(Youth Kyiv Security Forum),是中青年專家討論國家關系和烏克蘭外交政策的平臺,旨在提高青年專家政策分析能力[12]。于2012年5月結束的“雙邊”項目,是由歐洲文化基金會發起,其目的是在歐盟國家選擇組織與烏克蘭和摩爾多瓦共和國的文化重要人員之間建立新的長期合作關系。獲選機構各派一位文化經理人與來自摩爾多瓦共和國及烏克蘭的重要文化工作人員一起交流合作[13]。2011年歐洲文化基金會連同文化管理中心和“民主文化”發展基金,為非政府組織和城市文化行政人員的管理者舉辦一系列研討會,研討會上邀請歐洲頂級專家宣揚發展新的文化理念,等等。
當前約有1000萬烏克蘭人民居住在國外,最大的僑民居住地是俄羅斯,約有437.9萬人口,還有許多烏克蘭人居住在摩爾多瓦、羅馬尼亞、波蘭、加拿大、美國等國家。《烏克蘭文化法》專門提出,國家應關注境外僑民的民族文化需求。包括促進國外文化活動的進行、舉行烏克蘭民族文化活動、在其他國家創建民族教育機構等措施。
自1991年后,烏克蘭作為一個獨立國家而存在,雖然僅有二十余年的歷史,但烏克蘭地區卻擁有上千年的文化沉淀。在特殊的歷史文化背景下,烏克蘭開始構建民族國家的過程,希望實現民族、文化、歷史、習俗乃至地域的共識,并力圖顯示烏克蘭作為一個國家的文化獨立性。伴隨著地區根深蒂固的文化差異,這種尋求共識的過程歷經艱難。
《烏克蘭文化法》重視保護文化遺產和民族文化,提倡文化領域創作自由,并呼吁社會力量參與文化建設。同時,該法也適應國際發展趨勢,在重視國際文化形象塑造的同時,兼顧海外烏克蘭人民的文化需求。可見,《烏克蘭文化法》的制定,符合烏克蘭整體利益,力求建立統一的烏克蘭文化空間和保障烏克蘭文化的完整性;意圖通過文化認同來獲得國家認同,由此明確了烏克蘭文化發展路徑。《烏克蘭文化法》的制定頒布,是烏克蘭國家統一建設中的重要奠基石。
〔1〕馮紹雷.烏克蘭危機的人文透視——讀《烏克蘭:沉重的歷史腳步》有感[J].俄羅斯研究,2005(1):15-20
〔2〕〔3〕〔4〕〔7〕〔9〕Olexandr Butsenko,Oksana Shevchenko.Compen dium ofCultural Policiesand Trends in Europe:Ukraine.[EB/OL].http://www.culturalpolicies.net/down/ukraine_022013.pdf.[2013-04-25]
〔5〕烏克蘭文化部.國家文化遺產名冊[EB/OL].http://mincult.kmu.gov.ua/mincult/uk/publish/article/294593.[2012-12-11]
〔6〕〔10〕Dynamic Culture.[EB/OL].http://www.fdu.org.ua/en/culture.[2014-01-20]
〔8〕about IRF.[EB/OL].http://www.irf.ua/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3530&Itemid=16.[2014-01-20]
〔11〕Scholarships and Awards.[EB/OL].http://openukraine.org/en/programs/cultural-horizons/scholarships-awards.[2014-01-20]
〔12〕Youth Kyiv Security Forum.[EB/OL].http://openukraine.org/en/programs/international-dialogue/youth-kyiv-securityforum.[2014-01-20]
〔13〕Closing festival for Tandem-Ukraine,Moldova and EU-in Chisinau.[EB/OL].http://www.culturalfoundation.eu/news/3111.[2012-05-18]
The Legislative Purpose and Basic Framework of Law of Ukraine on Culture
Xiao Meilin Meng Lixia Xia Qiuju
On 14 December 2010,the Verkhovna Rada of Ukraine passed the Law of Ukraine on Culture which came into force since 2011.The Law regulates the protection of Ukrainian cultural infrastructures,cultural funding,culturalworkers,cultural activities,and participation of social forces,international cultural exchanges and so on,accordingly,defines the Ukrainian cultural development path,promotes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U-kraine culture.
Law of ukraine on culture;Promotion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Ukraine
G153.20
A
肖梅林,華東師范大學商學院信息學系2013級情報學碩士生;孟莉霞,廈門大學外文學院2013級碩士生;夏秋菊,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圖書館館員,碩士。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加快公共文化立法,提高文化建設法制化水平研究”(批準號:12&ZD032)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