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山杉
受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影響,2008年下半年以來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困境凸顯,金融危機使得中小企業的融資風險成倍放大。在宏觀政策層面,國家不斷強調促進中小企業發展,這是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重要基礎,而中小企業的融資風險如果沒有相應的補償機制作為保障,就很難從政策層面緩解融資難的問題。
面對中小企業的融資困局,國務院、工信部、銀監會等國家機構先后出臺政策,鼓勵各地建立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基金,部分地區也已經建立了中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資金、貸款貼息、貸款擔保風險補償等制度,但縱觀我國目前的中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機制,仍存在一些問題有待解決和完善。本文試圖通過對我國部分地方政府建立的中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機制的典型做法進行總結,在此基礎上找到目前中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機制存在的問題,同時借鑒國外支持中小企業的財政金融政策措施的良好做法,提出完善我國中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機制的建議以供參考。
中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機制的幾種模式
貸款風險直接補償模式
對中小企業貸款風險直接進行資金補償是地方政府最常使用的貸款風險補償模式。在國內率先開展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工作的浙江省,2005年就已經探索推行由政府專項扶持資金,對銀行業金融機構當年新增小企業貸款而產生的風險進行補償。此后,江蘇、福建、青海海西、廣東東莞等省市地區相繼出臺各類辦法及計劃,由地方財政出資,為轄內銀行業金融機構按本年度小企業貸款余額凈增額設定一定的百分比給予風險補償,其設定的比例在0.5%~5%不等,差距較大。
貸款貼息模式
貸款貼息是各級地方政府在建立中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辦法時,安排專項財政資金直接針對符合條件的中小企業進行資金補貼的一項措施,對企業的支持更為直接。福建省信息化局新近出臺多項扶持政策,對小微軟件企業的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給予為期1年且不超過貸款利息30%的補助。廣東東莞市實施的第一輪和第二輪“10億元融資支持計劃”中,也先后制定具體政策措施對名錄中獲得新增貸款支持(不含短期票據融資和貿易融資)的企業,以及對實現區域集優直接債務融資的中小企業予以不同標準的貸款貼息支持,其中在已經實施結束的第一輪融資支持計劃中,合計向4578家次重點企業撥付貼息合計3.26億元。
貸款擔保機構風險補償模式
對擔保機構進行風險補償旨在鼓勵各地擔保機構加大對中小企業的貸款擔保支持力度。福建廈門市和廣東東莞市都先后制定計劃,對擔保機構為符合條件的中小企業提供新增貸款擔保而產生的風險,給予擔保風險資金支持,其中東莞市在已經實施結束的第一輪融資支持計劃中,共計向擔保公司撥付了290.85萬元風險補償金用于彌補其為重點企業代償貸款產生的損失。
中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機制存在的問題
我國建立中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機制的起步時間較晚,覆蓋范圍有限,在已經建立或正嘗試建立中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制度的地區中,地方政府試圖利用各自的區域優勢為支持當地中小企業發展提供貸款風險補償保障,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從整體的中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機制方面看,仍存在一些問題和缺陷。
缺乏明確統一的管理制度
近年來,國家先后出臺了包括《中小企業促進法》、《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等一系列關于支持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法規及政策文件,提出鼓勵建立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基金,對金融機構發放小企業貸款按增量給予適度補助,對小企業不良貸款損失予以適度風險補償。但是,文件中并沒有針對中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機制的明確管理制度或指導性意見,也沒有明確中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機制的制定和管理機構,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中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機制的建立和效能發揮。
同時,由于缺乏統一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機構,各地自行建立實施的中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機制也存在諸多問題。一是各地分別依照不同的標準對進入中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范圍的企業進行了準入限制,標準差異較大,易將部分有發展潛力的中小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排除在風險補償范圍之外;二是由于各地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地方財政支付能力不同,又缺乏中央財政的統一支持,造成風險補償方法和補償標準差異巨大,不利于激發中小企業的發展積極性,以及地方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貸款支持積極性;三是各地中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資金大多來源于財政資金,實際操作中缺乏對補償資金使用的有效監管。
貸款風險補償模式單一
目前各地建立實施的中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計劃或管理辦法主要分為:對銀行業金融機構及擔保機構進行貸款風險補償、對相關企業進行貸款貼息等模式。其中以對銀行業金融機構進行直接貸款風險補償為主導地位,并且大部分補償辦法以銀行業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新增貸款為標準進行補償資金分配,對貸款產生的實際效果缺乏科學有效的考核依據,易誘發部分銀行業金融機構產生短期內片面追求新增貸款數量的動機。
與此同時,由于目前中小企業直接債務融資尚不普及,各地的風險補償機制中極少涉及對于中小企業直接債務融資的補償和支持。直接債務融資方式的缺乏,一方面是由于目前我國大部分中小企業受制于傳統的銀行貸款間接融資方式的影響,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政府部門對中小企業的融資觀念、融資行為等缺乏政策性引導和鼓勵性措施。
貸款風險分擔機制不完善
盡管各地已出臺的貸款風險補償機制有對銀行業金融機構及擔保機構的補償方法做出明確規定的范例,但由于銀行業金融機構和擔保機構之間的貸款風險分擔機制不健全,彼此間無法形成互利共贏的局面。銀行出于對現有擔保機構信用程度、風險承擔程度的顧慮,對與擔保公司的合作表現謹慎,這種銀行與擔保機構間貸款風險分擔機制的嚴重失衡,制約了擔保貸款業務的開展,而眾多中小企業面對層次參差不齊的擔保公司也顯得難以抉擇,這使得貸款風險補償資金的使用有效性受到影響。
此外,目前擔保機構的管理不到位和運作效能低也使得銀行和擔保公司間的風險分擔受到阻礙。一是各地現有的擔保公司大多由地方政府下屬的金融管理部門進行管理,而由于擔保公司信用評級體系的缺失、業務監管程度的缺乏,對擔保公司的實際管理還存在諸多漏洞和缺陷;二是由于貸款風險分擔機制不完善,加之近年來應中小企業融資需求而生的眾多小型擔保公司缺乏應對擔保風險和損失的經驗和措施,而地方政府的貸款風險補償資金補償范圍和程度有限,使得許多擔保公司的生存周期短暫,加劇了銀行與擔保公司間的非良性合作機制;三是當前存在的擔保公司多以市場化運作為主,少見由各級政府主導的政策性擔保、再擔保公司,這種政策性擔保公司的缺乏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貸款風險分擔機制失去可靠的保障。endprint
貸款風險補償資金來源和時效受限
從貸款風險補償資金的來源來看,各地補償資金大多直接來源于地方財政,依靠行政手段撥付,資金來源單一,缺乏市場化管理和運作;從補償資金的時效性方面看,目前各地建立的貸款風險補償制度均有一定的時限,尚未形成長效性運作機制。以上兩點都使貸款風險補償機制很難處于長期有效、穩定運行狀態,不利于對中小企業融資形成穩固支持。
完善我國中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機制的建議
完善管理架構,健全有關貸款風險補償機制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機構。任何良好機制的完善都需要有完備的管理制度和組織架構作為依托。對于完善中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機制的課題,我國已經在宏觀法律層面有了總體的方向。但面對現狀,更應該加快和細化與中小企業相關的法律、法規建設,修改和清除對中小企業不利的歧視政策和法規條例,并對政策性中小企業融資機構、擔保機構、基金等進行專門立法,規范其職責、服務對象、支付方式和補貼方式等,使得建立完善中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機制有法可依,有制度可循。同時,還應在組織架構方面建立健全中小企業管理機構,設立由中央政府主導參與的明確的中小企業管理服務機構,強化該機構對與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各項工作的管理、引導和服務職能,為中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機制的建立及運行提供多樣服務和有效監管。
規范資金來源和補充機制,建立多層次中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專項基金。應建立完善國家層面和地方層面的中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基金。在資金來源和補充方面,應以“中央財政出資為主、地方財政出資為輔,社會性資金為有益補充”為原則。一是明確中央財政支持的主要地位。中央財政應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預算資金用于充實該項基金,在確保財政性資金占主導地位后適當實現動態發展。二是引導和鼓勵地方財政資金注入。中小企業的良好發展,能夠為地方政府增加稅收并穩定和增加就業,而地方政府作為中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機制的主要受益者,有責任和理由在中央的引導下依靠地方財政注入貸款風險補償資金。三是調動社會性資金的注入。各類金融機構以及各類民間資本作為中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機制的潛在受益者,可以引導和吸引其成為基金的補充來源。四是設立專門機構負責管理和運作,并對基金的使用進行嚴格監管。
貫徹政府主導理念,完善中小企業貸款擔保體制。首先,應建立完善政策性信用擔保機構。國家對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再擔保機構的建立,不應僅停留在研究和探索層面,應按照國家相關政策的指引,貫徹政府主導的理念,建立全國和區域性中小企業擔保、再擔保機構,通過使財政資源配置給政策性擔保、再擔保機構,間接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其次,要在銀行機構與擔保機構之間建立起一種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機制。按照國際通行做法,銀行應承擔20%~30%的風險責任,擔保機構承擔70%~80%。我國可以借鑒國際經驗并結合各地中小企業實際,確定合理的風險分擔比例,分散貸款風險。再次,要建立銀行機構和擔保機構間的互信機制。充分利用國家信用,完善信用評級機制,提高擔保公司本身的信用等級。
多方位拓展視角,提高貸款風險補償機制的效能發揮。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過多依賴于傳統銀行貸款融資是其風險偏高的原因之一。應充分拓寬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 如推動中小企業債券融資、擴大創業板規模、建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等,使中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機制能與之有機結合,最大限度發揮風險補償機制的效能。
(作者單位:廣東省東莞市銀監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