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光卓


2013年,中國壽險行業面臨外部流動性中性偏緊、資本市場疲弱不振、經營環境錯綜復雜和內部經營周期波動等眾多不利因素影響,市場增長乏力并延續了前幾年緩慢增長態勢。壽險行業雖然短期內仍難言樂觀,但增速較上年略有增長,逐漸開始進入快速發展的軌道,中國壽險行業久違的“春天”或將再次來臨。
壽險行業運行綜述
困難中奮力前行
2013年,壽險行業的傳統作業模式繼續面臨較大的壓力和挑戰。具體表現在增員留存成本走高、市場和消費者日益成熟、壽險產品可替代性有所增強、行業投資環境有待持續改善、滿期給付高峰到來、退保率居高不下等等方面,正因為壓力較大,2013年的前兩個月,壽險行業發展一度出現連續下行的局面。1月份,人身保險公司新準則下的原保費收入同比下降0.1%,到2月末,同比增速進一步下降至-1.1%,進入3月份后,情況稍有好轉,但同比增速僅為2.5%。
面對經營被動局面,各市場主體通過調整產品策略、增加資源供給等措施加以應對,并取得一定成效。截至2013年11月底,壽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8847.15億元,同比增長6.79%。雖然這個增長幅度在保險幾大各板塊中,同比增幅最小(如圖1所示),但其增速已較上年提升了5.34個百分點。從主要保險同業發展的情況來看,截至2013年11月底,國內前8大保險公司保費收入(舊準則)同比增長9.9%,新單保費同比增長9.3%。其中,續期保費增速仍然略高于新保單增速,新保單增長依然動力不足,但新保單弱勢格局較上年已有所改觀。
市場格局變化較大
2013年,壽險行業內部漲跌互現,走勢出現明顯分化。
銀郵系壽險公司貢獻度上升。銀郵系壽險公司主要指工銀安盛、中郵人壽、農銀人壽、建信人壽、信誠、交銀康聯、招商信諾、光大永明等8家壽險公司。2013年以來,非銀郵系壽險公司在銀郵系公司的沖擊下,行業保費貢獻度較上年進一步降低。截至2013年11月底,銀郵系壽險公司平均保費同比增速高達71.9%,保費貢獻度同比提升1.88個百分點。在銀郵系同業里,中郵人壽的銀保新單已經躋身市場前5位,其市場排名從2012年的第10位前進至第8位。工銀安盛的市場排名也從去年的第28位前進至第13位,其銀保新單的市場排名居于第11位。
中小公司增速快于大公司,外資公司快于中資公司。據統計,2013年前11個月,國內排名前8位的主要壽險公司的累計保費增速低于其他中小壽險公司增速6.7個百分點,低于行業增速1.1個百分點。中資壽險公司的保費增速為7.66%,低于外資公司和中外合資公司增速約20.8個百分點(如圖2所示)。
電話銷售渠道保持快速發展。繼電話銷售在財產保險市場顯示出強大生命力以后,壽險行業也不斷加大對電話銷售渠道的投入力度,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例如,2013年上半年,平安壽險通過電話銷售獲得的保費收入同比增長超過300%;泰康人壽和太保壽險電話銷售保費收入分別實現了225%和175%的增長;較早發展電話銷售業務的中美大都會,其電話銷售的產品銷量是傳統渠道的10倍以上。毫無疑問,電話銷售已經成為壽險公司業務競爭的新亮點,但濫用數據、濫呼電話、騷擾客戶的行為也為電話銷售罩上了一層陰影。
互聯網環境下新的發展機遇。相對于電話銷售而言,互聯網上有海量的客戶,并且通過互聯網完成保險營銷,其銷售成本更低且不易造成對客戶的誤導,通過互聯網可為客戶提供更加方便的服務。盡管壽險的網絡營銷模式目前尚未被大多數客戶普遍接受,其在投保、收費、配送、理賠等流程環節上不夠規范與完善,其在總保費收入中占比不足1%,但互聯網營銷規模不斷擴大已成為必然趨勢。目前,國內已有40多家壽險公司開通了壽險的網絡營銷業務。許多公司紛紛將電子商務部門從傳統的信息系統部門分離出來,有的專設了電子商務部或創新事業部。中國人壽不僅與阿里巴巴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還發起設立了壽險行業里規模最大的電子商務公司,充分體現了其對壽險網絡營銷業務的高度重視。壽險市場中,一些高結算利率的萬能產品、形態相對簡單的保障型或兩全型產品開始逐步借助網絡銷售平臺廣為銷售。
“三高一短”產品成為市場主角
近幾年來,壽險行業投資收益率一直保持較低水平,這也使得其他理財產品對壽險產品產生了比較明顯的替代效應和擠出效應。為增強產品的吸引力,2013年,壽險行業內部積極開展和開發新產品,并加大運作力度,其中“三高一短”(高結算利率、高現金價值、高保單貸款比例、短期限)產品為推動行業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據統計,具備“三高一短”特點的銀保躉交產品,在渠道新單中的占比從2012上半年的86.16%,上升到2013年上半年的90.73%,銀保新單的降幅因此逐漸收窄。2013年三季度后,有些壽險同業轉向期繳業務,銀保新單增速便隨之回落。從個人險業務來看,有關產品的開發、推動、停售和上新等運作較上年同期更加頻繁,這在一定程度上拉動了件均保費和人均產能的增長。
壽險營銷人力增長無起色
由于2013下半年,保險市場開始實施新的營銷員監管政策,為趕在政令實施前實現增員目標,2013年上半年,壽險行業的增員與員工留存力度明顯加強。例如,平安保險在三個方面加大了人員留存力度。其一,通過增加新人財補提高職位吸引力。其二,更加關注營銷員產能,進一步盤活老員工隊伍。其三,加大綜拓業務在員工考核中的占比。而2013年,太保壽險、泰康人壽提出的增員目標均在3.5萬人左右。壽險行業在2013年上半年的及時應對,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拉動了壽險營銷人力規模的增長,但后半年受監管政策變化的影響,新增營銷員的同比增速再次下滑。據統計,截至2013年10月底,主要同業(國內壽險行業排名前8位)的營銷人力共計212.3萬人,同比增長了6.5%,較上半年同比增速下滑了2.7個百分點。表現較好的太平人壽人力規模增幅最快,與上年同期比較,營銷人力規模翻番,人數首次超越10萬人(如圖3所示)。endprint
費率市場化產品開始萌芽
2013年8月,保監會宣布普通型人身保險預定利率取消2.5%的上限限制,并將3.5%作為基準評估利率,這標志著壽險費率市場化改革邁出了新的步伐。隨著相關政策的實施,新華人壽在9月份率先試水主力渠道,當月承保保費1.5億元。10月份,泰康人壽在個險渠道推出了附加安享人生B款重大疾病保險。與此同時,國壽、平安、農銀、建信和中英等同業紛紛推出相應的費率市場化產品,但壽險費率市場化對市場整體尚未造成太大的影響。
從目前推出的費率市場化產品形態來看,主要為健康險和定期壽險,兩全險和年金險相對較少。從長期看,整個行業會因此發生深刻變革:如區域市場細分和客戶細分將會更加深入;期限較長的養老保險和保障型產品的價格優勢會更加明顯;不同發展階段會有不同產品策略與之相配合;不同市場會實施不同的產品策略等。種種跡象表明,壽險市場一個真正差異化的產品競爭時代即將來臨。
現金流風險值得警惕
據統計,2013年前11個月,壽險行業人身險賠付支出為2549.51億元,同比增長45.83%。其中,壽險賠付支出2097.05億元,同比增長50.7%。增長的主要原因是2008年以來銷售的五、六年期躉交產品陸續滿期給付,以及2012年短期產品開始退保或給付。因此,2013年是2008年“狂飆猛進”之后的“買單年”。相比2010年的峰值,2013年行業經營性現金流累計下降可能超過40%,部分壽險同業開始面臨償付能力不足的問題,預計2014年行業現金流管理還將面臨較大的壓力。
壽險行業制度突破可能性加大
在項俊波履新保監會之前,保險行業制度曾發生過兩次重要變遷,一次是2001年12月,伴隨著中國加入WTO,保險行業進入對外開放新時期,“做大做強”一時成為保險業發展的主基調。另一次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發生后,保險行業監管當局調整監管思路,從“做大做強”轉向重點防范風險。2011年10月31日,項俊波作為保監會第三任主席到任后,提出了“發展和風險防范并重”的監管思路,保險行業經過短期沉寂后,迅速掀起了新一輪制度變遷的高潮。
與前兩次制度變遷不同的是,本次新政的內部主動驅動因素十分清晰。如果按照性質和范圍劃分,此次制度變遷的相關內容既有宏觀層面,涉及行業基本制度建設的內容,也有微觀層面的具體規章制度。許多政策不是停留在概念上,而是直接實施且內容相對系統,其改革決心和力度較前幾年明顯加大。尤其在擴大投資渠道方面更是下足了功夫,并遠超市場預期。完全有理由相信,未來保險行業在支持國家建設的同時,能更好地分享經濟增長的成果。當然,有些問題積重難返,想要徹底解決尚需時日,同時,保險業投資渠道放開意味著投資風險的增大,這對保險資金的運用管理水平自然會提出更高的要求。
2014年形勢預判
中國壽險業的“冬天”持續時間著實較長,雖然2013年,國內保險市場值得回味的東西很多,但保險業的發展仍未擺脫窘境。在總結和回顧之后,我們需要認真分析2014年壽險行業面臨的形勢,以更好地迎接未來。客觀上看,2014年國內壽險市場增速仍然可能較慢,但情況應該不會比前幾年更嚴重。預計2014年壽險市場將保持溫和適度的增長速度,新準則下,人身保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可能達到1.2萬億元(2013年前11個月保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約為1萬億元)。
監管政策促進壽險行業發展。首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向行業傳遞了十分積極的信號,市場決定性作用的發揮會對于商業保險市場的發展形成重大利好。從監管部門在行業發展的制度建設方面所做出的系列努力中傳遞出來的正面氣息來看,原來一些違反市場化的行為,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而個稅遞延型養老保險、醫保基金購買重大疾病保險,以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城鎮居民、城鎮職工大額補充醫療保險和工傷補充保險等政府合作業務,都將給壽險行業發展帶來新的契機。如果說前兩年是政策啟動年,那么,2014年,壽險監管政策的威力會持續發酵,初見成效將指日可待。其次,城市化進程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增加,中產階層數量不斷擴大,加上當前巨大的保障與理財缺口,都將使巨大的壽險行業需求得到進一步釋放。最后,隨著保險資金投資政策的進一步落實,將更加有利于合理配置資產,提升投資收益,支持壽險業務更好發展。
壽險行業仍然面臨挑戰。首先,國內經濟潛在增長率下降,周期性經濟指標逐漸趨弱,從而導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降低,那么由此決定的壽險業發展未來也難有大的起色。其次,存款利率市場化將對壽險行業發展帶來重大影響。一旦存款利率放開,銀行將會利用其自身優勢,加大對社會資金的搶奪力度。最后,2013年分紅險的分紅水平,以及萬能險的結算利率都與客戶預期有較大的差距,加上“增員難”和“留存難”現象一時難以緩解,IPO重啟對社會資金的分流,權益類投資浮虧狀況短期內難有轉變,第二代償付能力建設對風險資本的需求提出更高要求等等,這些都會對壽險業來年發展造成較大的負面影響。
總體來看,壽險行業短期內不會太熱也不會太冷。由于發達國家保險資產在金融總資產中占比接近30%,而我國的這個比例目前只有8%到9%,因此,壽險市場潛力十分巨大。從長遠分析,壽險行業未來必將會作為朝陽行業步入新一輪增長周期。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