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京京+楊偉坤+王寧

農民合作社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重要主體,其發展壯大的程度不能僅從發展速度和數量規模上進行衡量,更應追求發展的質的飛躍,表現為合作社以農業種養殖為基礎向上下游產業發展,帶動農民穩定增收,實現農業現代化發展。據工商總局網站公布,2013年一季度,全國實有農民合作社數量已達到73.06萬戶,出資總額1.21萬億元。在合作社數量實現快速增長的同時,合作社發展質量問題也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在提高合作社質量水平、推進合作社升級換代的進程中,一個重大的障礙因素就是發展資金的短缺。
農村地區小額信貸發展狀況
小額信貸產生于20世紀70年代,我國對小額信貸的探討始于1993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將GB模式引入開始。研究表明,小額信貸是幫助窮人的一個非常有效工具,適合世界上所有的文化和經濟狀況。孫若梅(2000)認為,小額信貸是指向低收入群體和微型企業提供額度較小的持續信貸服務。杜曉山(2004)、石俊志(2007)認為,小額信貸既是一種信貸機制,又是一攬子金融產品,為傳統金融不能覆蓋的廣大有生產能力和愿望的低收入階層提供稀缺的金融要素,使他們逐步擺脫貧困、加速發展。
隨著村鎮銀行、貸款公司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成立,農村金融市場供給日益向多元化發展,但是目前供給機構之間缺乏有效的市場競爭,難以形成完善的小額信貸供給體系。具體表現為:郵政儲蓄銀行成立時間短,業務發展不健全;農村資金互助社數量少,截至2012年6月經銀監局批準的互助社僅為49家,且業務開展深受制度約束;NGO扶貧組織數量很少,覆蓋面也窄;貸款公司向逐利性演化,資金投向工業的多,投向農村地區的少。而目前國家財政資金和扶貧貼息貸款主要以農村信用社作為主要投放渠道,客觀上促使農信社占據我國農村金融供給市場的主體地位。但是,由于目前農信社面臨著股份制改革、運營體制不暢、管理能力不足等多方面問題制約,再加上小額信貸管理成本高、業務工作量大、貸款回收管理難等特點,削弱了農信社開展小額信貸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抑制了涉農小額信貸業務的發展。為有效提高農村金融供給水平和供給層次,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下文簡稱《決定》)釋放了積極信號,提出在加強監管的前提下,允許具備條件的民間資本依法發起設立中小型銀行等金融機構。因此,如何調動民間資本支農的積極性就成為目前發展農村金融市場的重要難題。
伴隨著新農村建設和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要求,《決定》在強調推進發展四類新型農業經營方式的同時,鼓勵承包經營權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規模經營。多樣化和規模化的農業經營主體在推動小額信貸需求水平提高的同時,必然要求小額信貸的供給組織,根據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性質、規模等不同,提供多樣化的、多層次的、有效結合的信貸供給體系。
小額信貸與農民合作社契合理論
小額信貸與農民合作社互動合作理念
農民合作社作為重要的小額信貸需求主體,提高其信貸資金獲得水平需要認真分析合作社信貸需求層次和信貸資源要素。合作社信貸需求具有多樣性和層次性的特征,不同主體層次有著不同的信貸需求特征。大致來說包含三個層次,分別是一般農戶社員層次、合作社層次、重要參與主體層次。
農戶社員層次。據調查,一般社員的收入都要高出同業非社員農戶收入的20%~80%。較高的農業收入水平一般也對應著大規模、高標準的生產經營性投入,農戶社員的小額信貸也需要在普通農戶小額信貸基礎上進行一定的調整,包括資金規模、貸款操作等方面。這也響應了2012年和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繼續發展農戶小額信貸業務,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以及有效滿足農戶信貸需求的號召。
合作社層次即合作社以法人主體獲得信貸支持。2009年銀監會發布的《關于做好農民合作社金融服務工作的意見》指出,積極借助農民合作社經營組織優勢,探索實施信貸管理批量化操作的有效形式,促進農戶貸款管理從“零售型”向“批發型”轉變。據調查,合作社在服務農戶的統購統銷中都涉及到墊款購買農資等生產資料,雖然目前大部分合作社能勉強靠合作社自有資金緩解社員部分流動資金短缺的難題,然而當涉及到合作社發展問題,如建設生產基地、實施精包裝項目、農田水利建設、擴大生產規模、投資辦廠等生產投資時,合作社都會面臨著嚴重的資金短缺難題。
重要參與主體層次主要指合作社發起者。在合作社內部一般表現為理事長,在合作社外部,其角色可為上下游企業的管理人才、公共部門的農業技術人員、農村地區的致富能人或種養殖大戶等。作為重要的參與主體,他們的信貸需求有兩種特征:一是作為合作社管理人員,在為合作社尋求發展資金時,由于合作社主體難以在市場上獲得融資,合作社管理人員往往借用自己的社會威望獲得個人信貸資金,間接幫助合作社解決資金短缺問題。二是在其另一社會角色中,為滿足個人或企業生產經營的資金需要而融入的資金,表現為自營農業生產的信貸需求、經營農業企業或其他相關農業組織的信貸需求等。其不同角色資金在運用時有一定的模糊性,這主要是貸款產品不豐富、貸款難等原因造成的。針對不同層次的信貸需求,應構建有效的小額信貸供給體系,全方位滿足合作社多樣化的信貸需求,實現普惠金融的目標。
在合作社各主體層次被動接受金融機構遞來的“橄欖枝”時,需要探討合作社如何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去開發金融資源。為此,合作社可以通過發揮社內熟人社會的信息資源優勢,采用多樣化的合作,來吸收更多新的可供其聚變的“原子”,例如信用要素、資金要素等。當合作范圍從生產合作發展到供銷合作、信用合作及保險合作等內容時,合作社便開始發生裂變,在提高自身發展質量的同時,釋放出促進農業發展的強大推力,這也體現了農民合作社對小額信貸發展的建設能動性。具體而言,農民合作社主動發展小額信貸,即在合作社內部開展信用合作,以產業為紐帶,以成員信用為基礎,以本社全部或部分社員出資籌集互助資金,為本社成員發展生產提供互助資金借款業務。農民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是緩解合作社融資難的有效途徑,也是合作社增強服務功能、提高生產經營能力的現實需要。根據農業部的統計數據,截至2009年年底,全國農民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的達到10526家,占全國合作社總數的4.3%。到2012年3月,僅安徽省就有近20%的農民合作社開展了信用合作。可見,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熱情高漲,業務發展速度很快。并且作為重要的小額信貸組織補充形式,近幾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以及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都一再提到“引導農民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例如《決定》提出,允許財政項目資金和財政補助直接投向合作社或由其持有和管護,允許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endprint
小額信貸與農民合作社契合指標類型
基于小額信貸與合作社互動合作的理念,在對合作社參與主體特征的研究基礎上,筆者從參與主體的信貸需求出發,從下列角度提出小額信貸與農民合作社的指標契合。
主觀型契合。主要指主觀感受小額信貸與合作社的契合程度。現代社會人人享有平等權利,在金融領域中,更要確保弱勢群體金融權利的實現。主觀型契合主要反映合作社參與主體所感覺到或所擁有的金融權利實現的結果,更注重個體的主觀感受。分為兩個層面,一是態度認知層面,將契合度理解為社員對小額信貸發展總體或各個方面的滿意程度;二是態度的情感層面,將契合理解為合作社參與主體對小額信貸發展總體或各個不同方面的認同感。相對于包含情緒、情感體驗的認同感來說,滿意度包含的是判斷、認知的體驗,是對期望和實際目標間的差異知覺;認同度則是一時的不確定情緒的反映。
客觀型契合。客觀型小額信貸與農民合作社契合度,指的是對小額信貸建設的可度量化內涵進行界定,研究重點在于小額信貸實施的客觀方面,即注重實施環節的指標研究,涉及發放環節、使用環節、效果評價環節等。通過主觀型和客觀型指標契合評價,全面反映小額信貸與農民合作社的互動合作機制,為有效破解合作社融資難題找準了立足點。
小額信貸與農民合作社契合指標體系構建
構建原則
小額信貸與農民合作社契合指標體系的構建,就是要通過相互聯系、相互補充的具有一定層次性和結構性的指標綜合體實現農民合作社與小額信貸的互動合作。在推動農村新型經營主體發展的同時,實現小額信貸的扶貧目標。
指標體系內容
基于上述分析和探討,從合作社參與主體層次即合作社、重要參與主體和一般農戶社員出發,在對小額信貸整體滿意度評價的基礎上,筆者從貸款發放特征、貸款使用特征、貸款需求特征等幾方面設計了包含主觀型和客觀型評價的小額信貸和農民合作社契合的指標體系(見表1)。
小額信貸整體滿意度。從宏觀層面上了解合作社成員對自身產業發展與信貸支持關系的認識、小額信貸服務評價、主觀參與發展小額信貸意愿,實現對小額信貸支持績效與現實需求互動的真實反映。
設立主觀參與發展小額信貸意愿的指標,主要是近幾年國家政策鼓勵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通過開展社內的資金互助合作來有效緩解合作社、社員的資金短缺問題。合作社及其成員是否愿意組織或參與信貸合作可以反映合作社及其成員能動建設小額信貸組織的積極性強弱。
貸款發放特征。涉及對貸款供給主體、貸款供需者關系緊密程度,貸款發放效率和成本、貸款要素特征的衡量,進而探知信貸可及性、貸款發放的因素特征是否滿足合作社成員生產發展的需要。貸款供需雙方關系緊密程度,直接反映小額信貸的有效覆蓋面。如果貸款供給者與貸款需求者的關系疏遠,但是貸款需求者卻獲得了貸款,就表明小額信貸實施原則的客觀性和覆蓋面的廣泛性;貸款發放效率和成本是貸款發放的時效性和難易程度的反映;貸款要素包含貸款的價格、額度、期限、擔保方式、放款方式等,這些要素與合作社成員生產的匹配程度,直接反映小額信貸實施的有效性、靈活性和針對性。
貸款使用特征。小額信貸的使用特征表示合作社成員對小額信貸的履約程度,間接反映出資金使用者對小額信貸的滿意程度。它包含信貸資金實際投資用途、到期還款情況、循環貸款情況等指標。
貸款需求特征。貸款需求特征主要反映合作社及其成員的資金需求要素特征,包含資金需求額度、期限、愿意承受的利率、增信工具等。通過對合作社及其社員的貸款需求要素衡量,可以推動小額信貸產品的創新,對小額信貸在農村地區的應用和推廣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農民合作社發展淺見
農民合作社是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的重要主體,而小額信貸正是為這一現代化的過程服務。因此,對于小額信貸發展目標和發展績效的評估不能只單單定義為農戶接受小額信貸的“被動”指標,還更應該關注各種政策引導和價值理念轉變等因素向合作社滲透、誘發合作社組織發展小額信貸業務的“主動”建設指標。通過合作社成員對小額信貸的接受和潛移默化的金融支持認同,實現對小額信貸由外源性供給高依賴向內源性建設的轉變。在主動建設中打破外源性小額信貸供給不足的障礙,實現合作社與小額信貸的熔合、升級,通過有效的金融支持實現合作社產業鏈延伸,發展食品加工業,提高產品附加值,穩步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和農民穩定增收等工作。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3CJY125);河北省教育廳項目(SQ133007);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HB13JJ067、HB13JJ068)
(作者單位:河北金融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