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續增



我國當前經濟發展遇到了怎樣的瓶頸?我以為,陳舊的經濟發展方式就是我國今后經濟持續發展的瓶頸。而處理好“提高我國國民經濟的市場化程度與更好地發揮政府對市場的主導調控作用”之間的關系,則是我們今后能否突破這個瓶頸的一個關鍵。這個關鍵性的課題解決好了,不但可以成功完成“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工作,還會使得我國的國民經濟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里穩定地持久發展。我還以為,現在我們從新中國成立以來一直沿用的經濟統計指標體系不僅不能在解決這個課題上發揮正面的作用,反而是解決上述問題的一個重要的阻礙,僅僅對它進行局部的修修補補是無法讓它擔此重任的,重新建立一個能夠全面精準地反映國民經濟各部門各領域運轉情況的統計指標體系,或許會成為解決這個問題的突破點。下面展示的內容就是我多年來在這方面思考的一個大膽探索——建立一個能囊括全社會資金動向的“全覆蓋賬戶指標體系”。
“全覆蓋賬戶指標體系”的由來
33年前,我受列昂惕夫創立的投入產出表的思路啟發寫了我的大學畢業論文《建立全面反映社會資金動態的指標體系》,文章耗時一年。論文遞交上去后,竟被分配審閱的老師姜樹荃副教授批為“看不懂”。后來改為由深諳西方經濟學的楊曾武教授審閱才獲得通過,但是,我的論文并沒有獲得我所期待的評價,這成了我長久以來的一個心結。30多年來我一直企圖把這個心結解開,那就是把當年無法全力以赴完成的這項“獨立研究”有個善始善終的結果,寄望它的完成能獲得相應的社會承認,但是苦于時間和精力的不足而長期擱置。
2004年我終于有了一段足夠充分的時間對它加以整改了,整改后,我命名之《社會財富動態分析——一個可以全面揭示社會文明與進步變化的指標體系》。文章完成后,我把它傳給我很熟識的一位統計界權威人物,但是得到的回復再一次讓我失望。從那時起又過了近十年,當初的那個夙愿在今天再一次化作了執著,驅使我又把它進行了一次更大的修改。過程中意外地讓我竊喜的是:我突然發現,依照我的那個探索,很可能用我理想中的那個指標體系為解決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中遇到的某些疑難提供幫助,最起碼也能夠為解釋當前社會中的一些復雜經濟現象提供一種新的思路和角度。
2004年的那一稿中,我給這個指標體系起了個名字:SMAS——Social Money Analysis System,它的結構是一本巨型的臺賬,需要人們用海量的社會經濟信息數據填充它的每一個表格,把全社會所有的資金現象都以數據的形式包羅在其中,然后它就能夠向人們展示出全社會資金的動向、趨勢、各個經濟主體的資金構成和規模變化,——我真的認為,它可以成為一個用來鳥瞰整個社會經濟的“太空預覽”。
由于它幾乎從根本上質疑乃至顛覆了迄今為止我們用來了解國家經濟狀況的基本統計手段,包括調控宏觀經濟的GDP體系和世界各國采用的兩類核算體系:國民核算體系和物質產品平衡表體系,在它的行進之路的前面屹立著那么巍峨的高山,能有容許它出世并存身的一片天地么?——不管它今后的命運如何,我還是花費了相當大的精力對它進一步的修改,讓它再次接受命運的挑戰和處置,因為我相信,以數字來描述社會經濟這個龐然大物的方法和方式絕不止一種,我只是在執著地試圖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嘗試一種新的方式,何況先前的那幾種已經被人們反復質疑和批評,如總產值、凈產值指標的消失,GDP指標的“不綠色”和無法成為經濟決策者得心應手的工具,這就更讓我對所做的一切感到有價值有意義。
我本應當開門見山地直接介紹這個指標體系,無奈要想讓它易于被人理解,還需要再接著說一些絮語。
馬克思抓住了剛剛興起的資本主義一個最基本的社會現象——交換,從這里開始,他導演了以剩余價值為主角的一場宏大的悲劇——《資本論》,列昂惕夫則是抓住了蘇聯管理國民經濟的核心——物質資源和社會產品的調配,也就是社會資金、自然資源的投入和社會產品的產出,做了一個巨大的“各個生產部門間聯系和平衡表”,它把前人的一個數學算式(矩陣)成功地應用于國民經濟各個部門間的物質調配。
在冷戰時期,不少西方的經濟學家開始懷疑:資本主義會不會在將來的某一天真的被蘇聯優越的社會主義制度所超越和取代?——因為依照西方人對經濟模式的理解,是沒有辦法對全社會的經濟體系進行調控的,社會經濟也不應當被人為地操控,因為在他們的社會中,企業家是不會聽從政府的法令來安排生產的,頂多也只能像日本人在70年代所做的那樣,用“投入產出法”對來年的經濟規模和結構變化進行局部的和大略的預測。有條件用“投入產出法”的方法來掌控國民經濟的,只能是實行計劃經濟的社會主義國家,蘇聯人當時就做到了這一點。如果蘇聯能夠運用“投入產出法”最有效地運用各種資源發展經濟,蘇聯的經濟國力超越美國就只是時間問題了。那就意味著當初肯尼迪總統和赫魯曉夫主席之間約定進行的“和平競賽”那場賭博的勝負沒有懸念了。蘇聯后來是因為片面強調發展軍工經濟而導致了國民經濟的嚴重失調,最后引發了解體。回過頭來在今天重新冷靜分析一下,當時蘇聯缺乏現今已經很普及的數據處理技術和網絡環境,而且它能否充分發揮集中于那一點的經濟優勢,實現對美國的全面超越,也是一個無法回答的歷史懸案,但歷史就那樣被規定性地定格了。——話題遠了,就此打住。
而我上述那套有創意的想法有以下三個要點:一是考察經濟活動中作為經濟血液的資本是如何發生轉化的,著眼點是所有經濟活動中交易的那個瞬間,那筆資金是從何而來,流向哪里。二是把所有的經濟部門按照它對經濟活動的作用不同而重新分類。還有因為以上兩點派生出來的第三點,就是把我國現在的統計機構的工作支點延伸到網上,把政府網站和各大商業網站都聯接起來,在所有商業交易活動發生的同時,讓統計機構獲得相應的統計數據。這三點就構成了我的那個指標體系的全部設計基礎,展開如下。
建立全覆蓋賬戶指標體系的邏輯起點和設計原理
簡單來說,建立全覆蓋賬戶指標體系的邏輯起點就是從資金的矢量本質出發,設計一個反映社會資金動態的平衡表。endprint
資金的全部社會意義就是交易(或將來可以用來進行交易的這個屬性),只有在交易發生的這一時刻資金才發生了作用力。單純統計資金的數量是找錯了觀察點,經濟意義不是很大,而考察資金的運動過程是最有經濟意義的。描述和記錄它的運動軌跡比點清它的數量更能反映出經濟活動的性質和規模,因而能讓人們主動地把握經濟的脈搏。以往的統計設計很像是地主老財在數元寶,相當于對已經“安靜下來”的資金進行統計或抽查,最后報上來的一堆報表雖然能顯示出社會財富都集中在什么地方,由哪個部門所有,是誰在負責管理,但無法讓各級決策者從數據中讀出資金的動態信息:每一筆資金來自何處?它有向哪個部門出走的“欲望”?
而我的這個創意——建立一個新的統計指標體系,其最原始的出發點也極簡單,要點之一是抓住社會經濟現象是由一個個交易行為所組成的這一獨特的視角,來作為研究經濟現象的發軔處。一改我國現行的統計工作注重靜態資金的數量統計的習慣做法。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成就,已經能夠讓人們做到在市場上發生交易的同時就完成政府統計機構的統計工作。
探索建立全覆蓋賬戶指標體系的邏輯起點是抓住經濟活動中每一滴作為經濟系統“血液”的資本是如何發生轉化的這一焦點,著眼點是所有經濟活動中交易的那個瞬間,那筆資金是從何而來,流向哪里。把社會經濟中的每一項的交易動態都掌握住,這正是我們做統計工作本質的宗旨。
但是如果指望現存的統計系統和工作機構做上述的改動,是不現實的事情,因為,我們現實沿用的指標體系和工作程序不能滿足那個全覆蓋賬戶指標體系的要求。原先的統計分類方式必須先被改造。要把所有的經濟部門按照它對經濟活動的不同作用而重新分類。
按照在社會經濟中的地位、作用的不同,所有參與“市場交易”的主體可以被分為下面三個“部門”:
其一,“居民”部門。一切社會經濟活動的原始出發點和最終目的地——人,我用“居民”代之,是經濟生活中最重要的一個部門。
其二,經濟活動的忙碌者——企業,這是個越來越大的社會群體,從事著生產、運輸和經濟服務的工作,我用“市場”代之。
只有這樣兩個部門不足以有今天的社會發展,還有一個必不可少的部門——“政府部門”,它是保證社會經濟能夠正常運營和持續發展的必要因素。此處的“政府”不只是狹隘的政府概念,所有為社會經濟秩序的正常運轉而存在的社會組織都在其中,如法院、軍隊、仲裁機構、公證機構、各種福利機構或單位等等。除了以上三個確定的經濟主體(部門)外,如果進入實質研究,還要有一個部門應當單列,那就是外部經濟體,即這個社會以外的外國經濟系統,此時先省略不提。
這三個經濟主體相互之間的經濟往來,就演繹出了當今浩繁宏大、錯綜復雜的社會經濟世界,也可以從圖1這個圖示出發,經過對“居民”、“市場”和政府的細分,幾乎可以無限度地擴充這個數據體系。例如,居民第一步可以細分為城鎮居民和農民兩大分部門,城鎮居民又可以細分為中小城市居民、大城市居民和特大型城市居民。也可以按照統計目的的不同把居民細分為工薪家庭居民、富人階層居民、養老金領取者階層等。
這是一個簡圖,大略地標示出三個一級部門之間的經濟聯系。
圖中的①,是從居民部門流向市場部門的資金流。它可以細分為兩大類:消費基金;投資基金和儲蓄。消費基金是指居民購買商品和服務的支出費用,儲蓄是居民把錢放在銀行委托進行管理或按約借給銀行使用取得利息收入的行為(存款)。投資基金是指居民投資辦企業的用項,現今新產生的“理財”行為,理應被劃入這一范疇。
圖中的②是市場流向居民的資金流,它包含工資(給雇員)、紅利(給投資者)和利息(給債權人)等。
圖中的③是居民部門流向政府部門的資金流,它包含了個人所得稅和其他雜稅,
圖中的④是政府部門流向居民部門的資金流,它包含了公務員薪金、社會救濟金、其他福利資金等。
圖中的⑤是市場流向政府部門的資金流,包括增值稅等稅金。
圖中的⑥是政府流向市場部門的資金流,包括行業補貼和其他撥款。
從這個簡單的圖示出發,就能演繹出如表1的全覆蓋賬戶指標體系核算賬戶體系的骨架。這個表格的主格和賓格都是上述三個部門。如果把這三個部門再往下進行細分,表格就會變得越來越復雜豐富,演變成為表2。
政府部門的細分,應當取決于那個部門與市場的關系、與居民部門的關系。比如為市場秩序服務的經濟法庭和為民事糾紛調解服務的法庭,就有不同的社會經濟作用,它們雖然同屬于法律范疇,卻應當在政府這個一級部門中有不同的位置,分別屬于不同的二級部門。再比如,“政府部門”里應當有從事基礎普及教育單位的位置(小學、中學),而大學和專科教育、所有職業培訓性質的學校都應當被安排在“市場部門”。這個細分法的理由和依據依然是由它們有不同的經濟性質(公民受教育的權利和勞動者技能提升)決定的。這種根據政府的經濟職能和行政職能分類的方法不但可以取得對社會經濟很有利的數據,還可以為市場化改革提供邏輯思路。
社會經濟走向市場化的改革要求對企業進行多方面的分類(農業、礦業、商業、加工業、交通業、運輸業、服務業),以獲取不同意義的數據。也要區分所有制性質、地區差異、勞動對象差異、對資源依賴的程度進行專項統計。在“市場部門”中最復雜的一個部分是銀行業,因為它在很多方面具有政府的某些功能,要用很多的文字來討論。
如果把這樣細分后的三個部門的每一個局部當成一個獨立的實體填入指標體系,那么表格就已經變得很復雜了。實際上在正式運作時,這個龐大的數據體系還要因為各個部門的多級細分變得更加繁復和龐大,但是,這里面的數據越豐富,也就越能精準地揭示出復雜的經濟現象。
(未完待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