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愛兵
電視新聞是電視各種新聞性內容和新聞報道形式的總稱,是一般電視臺節目的骨干和主體。電視新聞節目的質量取決于攝像畫面、稿件體現、后期編輯。因此,電視新聞編輯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新聞節目質量的高低,而且當今的媒體競爭日趨激烈,新媒體尤其是網絡媒體不斷涌現,電視新聞行業隨之競爭激烈,由此電視新聞的編輯也尤為重要,所以一位出色的編輯必須要有專業的技術功底和靈活多樣的編輯手法。
一、專業的技術功底
1.電視新聞畫面需要真實。編輯人員一定要遵從新聞真實性的原則,以客觀事實為依據,使剪輯出來的畫面在時間、空間上與實際情況保持一致,追求樸實無華的畫面和真實客觀的視覺效果。以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為例,前20-25分鐘,是國內新聞,后5-10分鐘是國際新聞,國內新聞的常規是: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編排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新招應該經常推出。當然,無論什么樣的形式,都要根據客觀事實,不能故弄玄虛。
2.電視新聞畫面的鏡頭組接。首先是不拘泥于傳統的鏡頭組接規律,電視新聞時間短,畫面個數有限,傳者和受眾關心的是單個畫面信息含量是否飽和。其次是強化細節,充實畫面的信息含量,給觀眾更多可看的內容和想象的空間。電視新聞的傳播魅力體現在對細節的運用上,靠細節對人、事、物進行具體形象的描述和刻畫,發揮非語言符號的諸多特點,充實畫面內涵。
因此,在編輯畫面時,要體現主題及記者的采攝構思。熟悉素材,包括對新聞主題、文字稿的精深了解和對相關畫面中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的熟悉。不僅能從一大堆素材中剪出“一分鐘”的畫面對應文字,還應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然后是強化固定鏡頭意識。鏡頭的作用是在有限期的時間里,盡可能多地向受眾傳播新聞信息,生動具體地證實新聞的可信性,消除道聽途說給受眾造成的不良影響,引導正確的輿論導向。新聞節目完整的運動鏡頭應該有起幅、落幅和中間的運動過程,做到自然流暢。
以我臺的《視點》為例,在“大愛無言”節目中,在洪水中父親為救自己13歲的女兒而放棄唯一求生的木頭,電視畫面中,鏡頭的組接流暢自然,如情景再現,以一組茫茫河水與女孩流淚的畫面銜接,真實地再現了父親的偉大以及女兒失去父親的痛苦,最后以女孩行走的組接展現她的堅強。
二、制作技巧之聲畫統一
電視新聞畫面編輯要處理好聲音和畫面的關系,首先要做到聲畫合一。編輯同期聲要注意兩點:一是同期聲切忌冗長雜亂。要想在一兩分鐘長的新聞里運用好同期聲,就要避免拖沓冗長的講話,刪去廢話、廢鏡頭。二是弱化記者上鏡鏡頭,刪除記者提問過程,只將被采訪者的同期聲編入播出稿,有效壓縮單條新聞所占時間,提高傳播質量。如獲得全國優秀電視新聞一等獎的作品《搶救21名落水乘客》,記者的鏡頭跟著小孩,畫面長達幾十秒,畫面上沒有一句解說詞,都是現場聲音和畫面的真實體現,沒有多余的同期聲,真實地體現小孩被救的場面,形象地突出了新聞主題,編輯生動感人的形象和真實的聲音,滿足了觀眾的視聽需要。
三、制作能力之創意思想
編輯的業務能力的高低直接決定著電視節目質量的好壞,編輯人員應不懈地學習國內外先進的電視制作手段,從中吸取精華,俗語說的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要學習知識,探討知識,在知識的不斷積累中獲得新的靈感,取長補短,形成本專業特有的思維方式。此外,電視編輯是一項富有創造性的工作。各種鏡頭被巧妙組接之前,只是一些零碎的片段,是藝術與技術的巧妙融合使之具有敘事傳情的生命力,創作者的思維才情和美學追求滲透其間。在不同的創作觀念和編輯水平影響下,同一素材的命運可能會有極大的不同,傳達的效果也不一樣。而且一個好鏡頭,即便構圖再美表現力再強,如果不能恰當地與其他鏡頭組合,那么好鏡頭也無用武之地。所以,后期編輯決不是簡單堆砌鏡頭,而是在賦予熒屏認知和審美的魅力。
如我們可以開拓視角以英國廣播公司BBC的國際新聞部為例,其推出了第一個以非洲觀眾為主的電視新聞節目,“聚焦非洲”的節目在BBC國際新聞頻道上播出,節目的制作形式讓受眾耳目一新,每周有900萬的觀眾,取得了非常好的收視率。
四、高度的政治素養
新聞工作是黨的喉舌,我們作為新聞工作者要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在思想方面不斷提高自已的理論水平,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要加強政策觀念,提高政策水平,加強職業道德修養。這樣我們在節目的制作上能夠減少錯誤的發生,準確把握時代脈搏,時刻要保持一種求實、求準、求新、求快、求變的必備意識,制作出準確反映時代精神、鼓舞人們斗志的電視新聞。抓社會主流、抓最新動向是電視新聞編輯的素養之一,所以說政治素養對新聞編輯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電視新聞在傳統的編輯手法上加上編輯自己創新的思想,這樣會給電視新聞編輯提供更多創造的機會。作為編輯應善于運用電子技術使新聞節目的編輯莊重而不呆板,觀眾喜聞樂見,給電視新聞錦上添花,把更多豐富多彩的電視節目奉獻給觀眾。
(作者單位:本溪滿族自治縣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