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曉霞
新媒體環境下,各類新興媒體異軍突起。在這樣的情況之下,誕生于上世紀20年代初期、被列寧稱之為“不用紙張和‘沒有距離的報紙”的廣播卻顯得后勁乏力。打造個性化廣播產品,在創新中實現廣播的轉型是我們每個廣播人必須思考的題中要義。
實現廣播轉型,重振廣播雄風,最根本的就是要發揮廣播的優勢,精辦節目,辦精品廣播。廣播傳播迅速,制作簡便,收聽方便,覆蓋面廣,感染力強,受外界的影響和干擾小。因此,我們應當發揮廣播的優勢和特點,讓廣播在推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中彰顯其應有的作用。
發揮廣播“快”的優勢,辦好廣播新聞
廣播新聞節目是廣播電臺的龍頭,是廣播電臺的旗幟。我們平時說廣播傳播速度“快”,指的就是廣播新聞節目和廣播新聞的傳播速度快。自從廣播誕生以來,在世界上產生重大影響的許多歷史事件,比如蘇軍攻占柏林、日本天皇下詔宣布日本投降、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中國第一顆地球衛星上天等等都是最先由廣播發布的,尤其是重大自然災害來臨,例如:四川汶川地震、青海玉樹地震以及一些突發事件,交通、通信中斷,其他媒介無法及時發揮作用,災區成為信息孤島,唯有廣播,成為連接災區與外界的有效媒介。因此,“快”應是廣播新聞最大優勢,是其他媒體不能取而代之的。
樹立精品意識,辦好精品廣播節目
深化廣播改革的最終成果,關鍵是要看廣播節目的質量。廣播電臺要想在眾多新聞媒體的競爭中取得一流的業績,主要還是看其一流的節目質量和一流的作品。所以,提高節目質量、增強創優意識,是每一位廣播同仁應當認真思考的課題。
鐵嶺人民廣播電臺新聞頻道開辦了30分鐘的民生新聞節目《直播鐵嶺》,采取直播的方式,通過記者與事件、記者與事件當事人的連線報道,迅速及時地把鐵嶺每天的重大事件報道給聽眾。近年來,電臺的全體同仁形成了一個共識,那就是身處逆境不氣餒,團結拼搏創一流,多出精品創名牌,靠一流的節目、一流的作品,贏得社會的承認。為了辦好《鐵嶺新聞》節目,電臺新聞部的同志經常聚在一起,討論新聞節目的籌劃、新聞稿件的采寫、音響效果的運用等方面的問題,做到了新聞采訪有謀劃,采訪過程有跟蹤,新聞稿件播后有聽評。通過采取這樣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步驟,力求使每期新聞節目都有亮點,每篇稿件都是精品。
鐵嶺電臺專題部的同志克服人員少、欄目多、設備陳舊等諸多困難,精辦節目,辦精節目,尤其是辦好名牌節目——《行風熱線》。《行風熱線》是鐵嶺電臺與鐵嶺市紀委、鐵嶺市糾風辦聯合開辦的直播節目,在這里,鐵嶺市46個政府職能部門的負責人輪流走進電臺直播室,直接聽取群眾的投訴,現場解答聽眾提出的問題。為了辦好這檔節目,專題部的同志建立健全了播前策劃、播中把關、播后落實、信息反饋、群眾接訪、答復回訪等項工作制度,既為群眾排憂解難,又促進了政府部門工作作風的轉變。
(作者單位:鐵嶺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