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力
由北京市教委與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共同主辦,中國音樂學院承辦,書院中國文化發展基金會、天壇公園、新華網、漢唐音畫(北京)國際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共同協辦的第五屆“北京傳統音樂節”于2013年10月9日~13日在北京成功舉辦。本屆音樂節的主題為“禮樂重建”。
禮樂文化源于上古時期,是中華文化中十分重要的部分,早在西周時期禮樂就成為國家制度的一部分,深入社會的方方面面。其中最重要的當屬將禮樂作為重要內容的古代樂教。禮樂作為中國人內、外修養的形式與內容在中國人的生命中烙下了深深的烙印,并展現在國人的一言一行中。自古以來,禮樂作為人格教育和人格完善的重要方式,從各個方面影響著世世代代的炎黃子孫。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可以說,這是與禮樂文化的傳承和滲透密不可分的。
提升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自信、實現文化自強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因此,“禮樂重建”不僅是形式上的復建,更是精神上的復活;不僅是簡單的繼承,更是深層次的創新,并賦予其時代的氣息。作為以中國民族音樂教育和研究為主要特色,培養從事民族音樂理論研究、創作、表演和教育,推動民族音樂文化繼承和發展的高級專門人才的高等音樂學府,中國音樂學院始終以傳承、發展和弘揚中國民族音樂為己任。傳承,要求我們繼承歷史上無數前輩留給我們的音樂瑰寶;發展,要求我們在傳統民族民間音樂在當代的流傳之中加入我們的一己之力;弘揚,就是要我們通過努力使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音樂文化深入每個炎黃子孫的心靈。“禮樂”是中國傳統音樂、乃至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重建禮樂文化,對于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將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本屆北京傳統音樂節歷時五天,10月9日開幕,10月13日閉幕。根據歷屆傳統音樂節所設定的框架結構,本屆傳統音樂節仍然包含展演、研討會和大師班三大板塊。
展演部分包含四場音樂會:開幕式燕國雅樂專場音樂會、亞洲宮廷音樂專場音樂會、漢唐樂府專場音樂會、閉幕式音樂會;五場學術展演:應國雅樂、南宋雅樂、清代雅樂、少數民族宮廷音樂、瞿小松樂坊。同時還有中國音樂學院雅樂團、臺灣南華大學雅樂團、平頂山大學雅樂團、天壇公園神樂署、內蒙古錫林格勒盟鑲黃旗阿瑟爾樂團、漢唐樂府、心心南管樂坊、金融街雅樂團、哈輝新雅樂樂坊、龔琳娜工作室、王蘇芬古詩詞研究中心,以及日本天理大學雅樂部、韓國漢陽大學笛子正樂及大吹打保存協會、柬埔寨古典舞高棉藝術團、越南順化音樂學院雅樂團、印度尼西亞日惹舞蹈團(YDG)等16個團體參加,龔琳娜、馬金泉等數百名音樂家也共同參演。
音樂節期間,共舉行兩場學術研討會:分別為第二屆雅樂國際學術研討會和首屆樂教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雅樂研討會圍繞世界各國雅樂、雅樂理論、雅樂重建三個話題展開六組討論;樂教研討會分為中華古代“樂教”文化討論、中國“樂教”活態現狀考察、“新樂教”理論建構與實踐探索三個板塊展開研討。
音樂節期間的大師班培訓共舉行三個專場,包括清華大學彭林教授的《先秦時代的樂器、樂理與樂教》、韓國漢城慶熙大學舞蹈研究所陳玉秀的《雅樂舞動態結構初階段的應用——身心自我覺察》、大阪大學的Triyono Bramantyo博士的《印度尼西亞宮廷音樂》。來自北京市的數百名中小學音樂教師、參演各雅樂團的成員以及中國音樂學院的師生聆聽了大師班的專題演講。
本屆傳統音樂節“禮樂重建”所展現的是一種文化認同,它將推動文化傳統的延伸和構建,恢復中華民族血脈中的文化基因。中國音樂學院作為以中國民族音樂教育和研究為主要特色的高等音樂學府,讓中華民族優秀的音樂文化深入到每個學子的心中是其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這次“禮樂”的盛典不僅是中國音樂學院全院師生的傳統音樂“必修課”,更是為當今社會需要重新打造的一張屬于中國人自己的文化名片。
“禮樂重建”,以禮樂精神喚醒每位國人,功在當代,利在千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