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申
樂清拋歌《對鳥》是一首以鳥名為對歌內容的盤對山歌,起源于樂清境內白龍山麓,通過勞動者口頭世代相傳,是樂清人集體創作的中國經典民歌,表現了歷經四、五千年文化史的樂清人的山野浪漫,是樂清山海文化中最活躍和最富有生氣的精華。《對鳥》節奏自由,旋律高亢而豐富多變,絕無一絲一毫感傷的情調,《對鳥》在中國民歌乃至世界民歌中都具有鮮明的質樸、清新和大氣的個性,充分展示了樂清人文精神中剛健的一面,是樂清文化傳統的閃光點。
音樂界一般將民歌分類為山歌、號子和小調,目前音樂學界尚無對拋歌的準確解釋。百余年來,樂清境內各地均有《對鳥》一類盤對山歌流行,這類盤對山歌旋律基本相同,歌詞有所不同,音樂形式為一方拋,一方接,拋一句,答一句,拋一段,答一段,更替反復,可以盤對很多段,樂清民間稱這類盤對山歌為拋歌,樂清拋歌可以歸屬山歌中對歌一類。
最早搜集和記錄樂清拋歌《對鳥》歌詞的是陳適。陳適等人在1933年出版《甌海兒歌》,其中《什么飛過青又青》是《對鳥》歌詞最早的文字記載,見王志成編《陳適文存》第192頁。1936年10月10日,北京大學出版的《歌謠》第二卷第十九期上發表了我國當代著名道學大師王明搜集的《對鳥》歌詞。從這個事實來看,《對鳥》一類樂清拋歌,至少已經有百年以上歷史。最早搜集和記錄《對鳥》歌譜的是樂清中學音樂老師朱一正。
1957年7月,朱玲仙隨國家代表團參加聯合國在莫斯科舉行的“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演唱《對鳥》獲一等獎。1989年11月6日至12日,為編制《亞洲、太平洋地區民歌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洲文化中心在日本東京舉行了第十三屆專家會議。17個國家向會議提供了近百首民歌,中國有7首民歌被選入《亞洲、太平洋地區民歌集》,《對鳥》是其中之一。
今日非改編的《對鳥》有兩類歌譜,一類是朱一正記譜、溫玲菊等人用樂清方言演唱,已經充分藝術化的徵調式《對鳥》歌譜;一類是朱一正記譜、倪孔恭用虹橋方言演唱,至今仍然在原產地口口相傳的羽調式《對鳥》歌譜。朱一正生前是中國教育學會音樂教育研究會會員、浙江省音樂家協會會員、溫州市音樂家協會顧問、溫州市中小學音樂教學研究會副會長及顧問、浙江省職業幼師理事會理事,曾當選為樂清市第八、第九屆人大常委。朱一正于1949年2月記錄的《對鳥》歌詞和曲調今日已經無法找到,樂清市文化館1961年編的油印小冊子《樂清民間音樂資料(第一輯)》所收由朱一正記譜、倪孔恭演唱的《對鳥》歌譜,是目前所見最早的《對鳥》歌譜。這個版本的《對鳥》歌譜是民族五聲音階羽調式,起句比較平易,后來常見的裝飾音和滑音在這個版本中出現不多,可以肯定是比較原始的版本。王志成手頭有長期收集的數十個《對鳥》歌譜,其中比較好的《對鳥》歌譜有四個:兩個版本是朱一正于20世紀90年代手寫的《對鳥》歌譜,一個版本見文化部文學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編、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中國民歌》第645頁,一個版本見1990年溫州市教委教學研究室編、陳小雷主編的《鄉土音樂教材》第5頁。以上版本的《對鳥》歌譜請參閱王志成《對鳥》相關書籍。
王志成以朱一正手寫的《對鳥》歌譜和溫玲菊1964年錄制的《對鳥》為底本,參照文化部文學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編《中國民歌》所收《對鳥》歌譜、陳小雷主編的《鄉土音樂教材》所收《對鳥》歌譜,對《對鳥》詞曲作了校訂。
2011年1月26日下午,樂清市社科聯召開“樂清山歌《對鳥》專家審訂會”,這次審訂會討論并確定了王志成校訂之后的《對鳥》歌譜,對于《對鳥》的演唱和記譜,大家認為民歌有多種版本,理不足怪。
校訂之后的《對鳥》歌詞如下:
吤呣飛過青又青哎?
吤呣飛過打銅鈴呵?
吤呣飛過紅夾綠?
吤呣飛過 把胭脂哎搽嘴唇呵?
青翠飛過青又青哎,
白鴿飛過打銅鈴呵。
雉雞飛過紅夾綠,
長尾巴丁飛過 把胭脂哎搽嘴唇呵。
2002年,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初審通過了吳斌主編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三年級第五冊音樂課本,2003年7月由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全國小學三年級第五冊音樂課本第33頁第八課是《對鳥》,課文印的是對唱或獨唱的歌詞,標題卻記為合唱。合唱的《對鳥》是改編版本,民歌概念的《對鳥》應該是對唱或獨唱。課文既然把《對鳥》記為“浙江民歌”,標題下的“合唱”就該刪去。“吤呣飛過打銅鈴”的“打”字,課文記為“帶”字;“吤呣飛過紅夾綠”的“夾”字,課文記為“加”字;“青翠飛過青又青”的“青”字, 課文記為“春”字;“雉雞飛過紅夾綠”,課文記為“天雉鳥飛過紅加綠”;課文還漏寫了“長尾巴丁飛過 把胭脂哎搽嘴唇呵”的“丁”字。
全國小學音樂課本隨書發行的光盤,有三個《對鳥》音頻。其中一個音頻是女聲獨唱,長1分14秒,民族樂隊伴奏,不少歌詞讀音既不是樂清方言,也不是溫州方言,演唱風格軟綿綿。另一個音頻是改編的有領唱的合唱,無伴奏,長1分4秒,不少歌詞樂清方言咬字不準。還有一個是溫玲菊用樂清方言演唱的《對鳥》。
2004年,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初審通過了人民音樂出版社和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組編,于潤洋和吳斌任主編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音樂鑒賞》(必修),人民音樂出版社同年出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音樂鑒賞》(必修)課本第35頁第二單元第五節課文是《對鳥》,但這個版本的《對鳥》歌譜三拍子、二拍子混用,書上印的是“浙江民歌”,歌譜卻是改編的版本,而且是《對鳥》歌譜中最差的歌譜。
人民音樂出版社高中《音樂鑒賞》課本所收《對鳥》歌譜把“夾”字記為“間”字,把“搽”字記為“擦”字,把“雉雞”記為“天雉鳥”,音、義皆錯。高中《音樂鑒賞》課本《對鳥》課文印的說明文字,“《對鳥》這種題材非常特殊而少見,這首民歌又采用吳地方言演唱,南方民歌色彩頗濃”,句中“用吳地方言演唱”應改為“用樂清方言演唱”。
高中《音樂鑒賞》課本附有光盤,《對鳥》的音頻是四問四答的女聲獨唱,與課文的八問八答不相干,笛子吹奏前奏和間奏帶有哀傷的成分,顯得有氣無力,演唱者方言讀音不準,民間韻味也比溫玲菊演唱的《對鳥》遠為遜色。人民音樂出版社高中《音樂鑒賞》課本所收《對鳥》歌譜源于樂清市文化館民間音樂征集小組1980年春編印的《樂清民間音樂第一輯(民歌、民間曲調)》,這個版本的《對鳥》歌譜第三段歌詞中“為啊尼事干”是溫州方言,后邊的四問四答是改編的版本。1988年出版的《中國民間文學集成·浙江省樂清縣歌謠諺語卷》把《樂清民間音樂第一輯(民歌、民間曲調)》所收《對鳥》歌譜作為附錄收進書中,使改編的《對鳥》變成了原始民歌《對鳥》。我們建議最好采用王志成校訂的《對鳥》歌譜和溫玲菊用樂清方言演唱的《對鳥》音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