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聲

小時候從課本上讀到怒江,知道有數不清的支流,而每一條支流都流向大海,再有就是怒江有道不完的山嶺,每一條山路都通向世界。可真正走近怒江,已是幾十年后的今天了。
“云南翡翠假期”的導游蔡殊是位音樂愛好者,得知我要去怒江采風,特意安排我去聆聽傈僳族的農民合唱團,還給了我很多指引,讓我在很短的時間里真正領略到怒江的魅力。
鳥瞰怒江大峽谷
三百多公里的怒江大峽谷南至州府六庫,北達貢山縣的丙中洛鄉。從六庫出發沿怒江北上,便是搓板式的彈石路,時速不過四十公里,很顛。這一段怒江江水碧綠,如絲似緞,未感受到其壯美,卻先領略到其秀逸,可謂是不怒之水。
峽谷中的怒江東有碧羅雪山,西有高黎貢山,巍然對峙。由于受印度洋西南季風氣候的影響,形成了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體垂直氣候。這里河谷茂林蔥綠,炎熱似夏,山坡花俏草黃,如春如秋,峰頂冰天雪地,狀若嚴冬。逆江而上,所到之處很多均為掛牌的封山育林區,山巒全被綠樹覆蓋。漸漸地,雪山近了,千回百轉的怒江水不再清波平緩,江面變得窄而狹長,偶有險灘激起白浪。
“老虎跳峽”全長十公里,一路前行,奔騰的怒江進入峽谷后形成了二十余米寬的河面,江心時有大礁石,據說被稱為“虎跳石”,但較之金沙江虎跳峽的虎跳石,此地要平靜得多,想來此“虎”非彼“虎”也。
車過福貢縣城北上至利沙底鄉地界,遠遠就能望見怒江對面高黎貢山頂峰中間有一個通透的大圓孔,猶如一輪明月高懸,這就是怒江大峽谷中有名的景觀——石月亮。其海拔三千三百六十米,山孔有一百米見方,系大理巖溶蝕而成。透過它可以看到山那邊的藍天,傈僳族人稱它為“婭哈芭”,真可謂鬼斧神工,是大自然賜予怒江大峽谷最奇特的美景。
公路越爬越高,汽車停在路邊一巨石前,下車見巨石上有五個紅字——“怒江第一灣”。我小心翼翼地走到巨石后的懸崖邊向下看去,啊,壯麗的怒江第一灣盡收眼底,叫人嘆為觀止!
導游說,西藏有雅魯藏布江大拐彎,江水轉彎卻不是很急,而怒江第一灣則不同,江水由西藏一路南下至丙中洛鄉日丹林附近遇阻轉而向西,只流出三百余米便被丹拉大山擋住,繼而拐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彎再向東去,氣勢磅礴,遂成聞名遐邇的“怒江第一灣”,這個急轉彎也成為怒江大峽谷中最美麗的景色之一。
用純潔的心男女同浴
從怒江州府六庫出發溯怒江北上,至丙中洛三百多公里的江面上,有七十六座各式各樣的橋橫跨怒江,當然,還可以親眼目睹浪漫的傈僳族溫泉澡堂會。場地就在登梗,那里的溫泉有大小泉眼十八處,水溫平均在五十度,身處枝葉繁茂的大青樹和碧水紅花間,你只要不懼羞澀,溫泉絕對免費。以前就早有耳聞,如今終于見到了大名鼎鼎的傈僳族男女混合澡堂會。
澡堂會可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洗澡,而是在溫泉塘邊扎帳篷住上幾天幾夜,每天不停地洗,據說也算是治療。在傈僳族的節日里,山上到處都回蕩著嘹亮的歌聲。
當然,現在人們不僅是在春節期間,平時也可以隨時去澡堂沐浴,不然我也不會有機會看到了。
原始的溜索
一路北上,江上的橋如拱橋、吊橋等越來越簡陋、越來越破舊,細細的吊橋上只輔設了一些看上去弱不禁風的木板,吊橋一顫一顫的,腳下的江水似靜卻險,走在上面,讓人膽戰心驚。
當然,溜索也是一種橋,怒江上的溜索有平溜和陡溜兩種,平溜的溜索比較費勁,陡溜則有一定傾斜度,一頭高一頭低,自然滑向對岸,十分輕快。我們看見當地人連牛、羊也這樣溜出來,當然旅游者沿途不僅可以體驗溜索,還可以走走吊橋,不亦樂乎。
教堂里的農民合唱團
在六庫吃完晚飯后,從怒江瀘水六庫鎮驅車北行三十分鐘便來到了百花嶺。這個被峻峭青山環抱的小村莊里,幾乎都是虔誠的基督教信徒,那天正好是禮拜日,鄉民們得知我是特意從上海來這里音樂采風的,顯得格外鄭重其事。
進村前,熱情的傈僳族人為每位游客獻上了一杯清茶。“傈僳族不是很喜歡喝酒嗎?”我問。導游蔡殊笑答:“這里信基督教的傈僳族可是不嗜煙酒的。”
踩著鋪滿翠綠松毛的進村小徑,我看到了座落于瓦房木屋之間的教堂。村民們早已分男女兩列站立于教堂前,在牧師的指揮下擊掌唱起了歡快的迎賓曲。清亮的歌聲回蕩在我耳畔的同時,也帶走了大峽谷給人的壓抑感。
走進教堂,里面的長凳上幾乎坐滿了人,不一會兒,教堂外的小院里也站滿了信教的村民。他們中有一家人、母子、小夫妻或祖孫,人人手中都捧著一本贊美詩歌本,從七八十歲的老人到四五歲的小孩,都在熱切地等待著開始。
少頃,德高望重的傈僳族牧師領著由三十多位中、青年村民組成的唱詩班步入教堂。身著民族服裝的牧師用傈僳語布教,大家都低頭跟著應答。很快企盼已久的唱詩開始了,牧師手打節拍,指揮無伴奏四聲部齊聲合唱了中外民歌名曲,除了演唱傈僳族特有的頌歌《擺時》、古歌《莫廣》、山歌《優葉》三大調外,還用傈僳語無伴奏演唱了電影《魂斷藍橋》的主題曲、蘇格蘭民歌《友誼地久天長》以及貝多芬名曲《歡樂頌》,我情不自禁地和大家一起喝彩。
毫不做作的嗓音和高難度的四聲部吟唱出的名曲像清澈湍急的怒江水,蕩起我心中的層層波浪。帶著山野靈性的高亢歌喉、和諧統一的音色、清晰整齊的和聲、到位的音準匯成相得益彰的絕妙共鳴,把我們帶進了一個沒有世俗喧囂、質樸無華的世界。
坐在我身邊的一位傈僳族少女略帶羞澀地跟唱著,她用手認真地指著歌本,神態極為專注。歌曲間歇,我問她平時如何學唱的?她不好意思地說,自己并不識字,看不懂歌本上的傈僳文,但能識曲譜,而歌詞一般靠牧師教。她還告訴我,村里很多人天生一副好嗓子,上山打柴、干農活、在家帶孩子都能唱能跳。這里的人幾乎從小就跟著大人到教堂來做禮拜、學唱詩。
曲終人散后,牧師介紹說,當年洋牧師到百花嶺來傳教,有一個叫“阿伊達”的外國牧師帶著家人住了下來,之后村民們逐漸開始信教,并建起了教堂。endprint
在長期的遷徙過程中,傈僳族發展起高水準的無指揮無伴奏多聲部合唱藝術。傈僳族的多聲部無伴奏合唱可以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外來的西洋音樂,如教堂音樂《哈里路亞》等;另一部分是純民歌性質的“三大調”(三大調又分為以情歌、小調為主的“優葉”,以吟唱古歌和敘事長詩為主的“莫廣”,以即興創作自由演唱為主的時巡“擺時”)。我還得知這些鄉民因為對‘擺時的熱愛聚到了一起,“擺時”是傈僳族三大調之一,是一種賽歌形式,一般是由男女對唱或者一人領唱眾人合唱在演唱中即興填詞的集體對歌活動,極富特色的裝飾顫音使傈僳族人的演唱具有更強烈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當然可謂是真正的原生態音樂了。
時光流逝,當年最早信教的老人們陸續謝世,幾經間斷,新的教堂又在1981年建成了,至今百花嶺二百多人幾乎都養成了到教堂做禮拜的習慣。經世代相傳,以傈僳族多聲部合唱為根基,無伴奏、原汁原味唱出的男高、女高、男低、女低四部混聲合唱漸成規模,并引起了世人的關注。
沉醉之余,我忍不住驚嘆:這些長年生活在深山峽谷中的傈僳族農民,竟有如此高的水平和充沛的激情,將演唱藝術的高水準——四聲部合唱演唱得如此美妙動聽!“下里巴人”能唱“陽春白雪”的奇跡,讓怒江峽谷之外的聽眾深深體會到傈僳族人的天賦和悟性。
最后,牧師希望我能說幾句鼓勵的話,其實,即使他不說,我也想說:“天籟之音是什么樣的聲音?就是從心里發出的聲音,能打動聽眾的聲音!”
曲終人散,我站在教堂前無言地深思良久,教堂與我一樣孤單地佇立在峽谷里,周圍有許多不知名的野花在風中搖曳,我相信這里是天使嬉戲的地方,因為我看到了天使,野花是天使的床鋪,我聽見了天使的微笑,真不愿意也不舍得離去。
其他景點推薦
知子羅(福貢):這是一座廢城,曾經是怒江州州府所在地。
丙中洛國家公園(貢山):一座群山環抱的小壩子,原始圖騰崇拜、喇嘛教、天主教等多種宗教在這里共存共容,成為宗教的一大奇觀。
霧里村:所謂的村口只是一條懸崖峭壁上的小道,沿著陡窄的原汁原味的茶馬古道走進去一公里左右,就來到了猶如世外桃源的霧里村,全村僅有十八戶人家。
美食推薦
簸籮飯:用大米、玉米合煮,再拌上洋芋、雞塊、豬肉等,吃飯前客人必須先把手洗干凈,以手代筷。
同心酒:也叫貼面酒,姑娘一手摟著你的肩,一手端著酒碗,腮貼腮,嘴挨嘴,仰面同飲,一飲而盡。酒是蕎麥釀制的,有點像我們喝的水酒,略酸,但口感不錯。
此外,傈僳族常吃的還有漆油雞、狹拉等特色菜肴。
交通小貼士
從保山機場出來行至大保路瀾滄江口收費站,上二級公路,經瓦窯、漕澗至六庫,雖只有一百五十公里,但由于路狀太差,需要行駛六個小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