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的進程不斷加快,大量農民工涌入城市中,為城市的發展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由于農民工自身生長的環境及所受到的教育有限,多數只能靠出賣勞動力為生,隨著時代的進步,龐大的農民工隊伍逐漸成為弱勢群體,農民工的生存和以后的發展越來越成為中國社會的大問題,如何通過培訓來提高農民工的勞動技能和專業素質,是值得探討和深入研究的課題。
關鍵詞:農民工;培訓;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 G7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4)-02-03-1
農民工在我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特別是在城鎮化、工業化的進程中,大量的農民為城市的發展奉獻了青春和汗水。但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農民工原有的思想和技能已經越來越不能適應時代的快速發展,為此國家想方設法來提高農民工的文化素質、工作技能。其中農民工培訓就是一個比較切合實際,能很快達到效果的辦法。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由于各方面條件的制約,還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需要克服和解決。
1 農民工培訓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1 農民工自身思想觀念有束縛
由于農民工多數生活在農村,基礎教育水平比較落后,多數農民工所接受的教育程度都不高,九年義務教育完成的比例都不是很高,文化程度有限,加上風俗習慣等影響,多數農民工的思想意識都很保守,深受傳統觀念的束縛,自給自足的小農意識較濃,眼界不是很開闊,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認為能吃飽穿暖就知足了,對未來的發展缺乏規劃和設想。在這種思想觀念的影響下,一些農民工對于培訓工作一是認為沒必要,不愿參與,二是認為可有可無,即便參與了也不積極,培訓效果大打折扣。寧愿從事低級體力勞動或簡單熟練工種,也不去突破自己去掌握其他技能,思想上沒有長遠性和開拓性。
1.2 所處環境對思想觀念有影響
由于生活方式、思想觀念等不同,城市人對農民工長期以來都存在著很大的偏見,對農民工的歧視在城市中普遍存在。這就造成了農民工的自卑心理,在城市中找不到發展的熱情和信心,雖然有的在城市中生活多年,但仍然認為這里不是自己的家,漂泊感很強。農民工在城市中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和保護,農民工在城市中缺乏長期的制度保障,只能在城市中打短工,過著“候鳥”式生活,這就造成農民工過一天算一天的思想,難以激活他們對培訓的需求和熱情。
1.3 培訓課程設置不合理
當前,多數培訓機構所開設的培訓課程與市場脫節,難以適應農民工的實際需要,所設課程有的知識陳舊,有的知識太過于理論性,而一些培訓機構所設的課程,沒有經過具體調查,有很大的隨意性,培訓內容與就業脫節,即便農民工經過培訓也是所學不多,學非所用,由于硬件條件、教師水平等因素限制,教學質量難以保證。
1.4 培訓費用阻礙了一部分農民工
雖然農民工培訓工作,各級政府都有相應的費用支出,但由于培訓機構多數都集中在離農民工住地較遠的地方,參加培訓的農民工在來往的交通、食宿等方面還會產生許多費用,這對于本就不富裕的農民工來說,無疑在心理上有了障礙,如果所學的再沒有實際用處,他們自然就都不愿意參加培訓了。
2 解決農民工培訓問題的對策
2.1 改變觀念,改短期培訓為終生教育
農民工整體素質的提高,對于國家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穩定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各級政府以及培訓部門要對此真正重視起來,首先要改變自己的觀念,然后再想方設法改變農民工的觀念,要把短期培訓轉變為終生教育,讓農民工的思想徹底解放出來,跟上時代的步伐,拓展視野,突破傳統觀念的束縛,積極認真地參加到培訓中來,努力提高自己的基本素質及專業技能,讓自己成為新一代的農業工作者,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2.2 豐富培訓內容,注重培訓實效
在培訓環節上,要注重內容的實效性,要緊跟社會的發展和市場所需,有針對性地選擇內容,做到讓農民工學而有效,學而能用,用而能通。在內容、形式、方法上都要做到改變,激發農民工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根據農民工的文化程度和接受能力,因材施教,充分利用現代的高科技教育手段,采用多媒體、幻燈片、網絡等技術設備,創設生動教學場景,讓農民工在輕松的學習環境中有所收獲。培訓方法要多元化,一是要和政府有關部門、行業協會進行合作,舉辦針對行業特點的專業技能培訓;二是要與農民工市場合作,送教師、教材到企業。
2.3建立完善的培訓制度,加大培訓投入
農民工培訓是一項長期的工作,要建立完善的培訓制度,根據勞動力轉移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適應市場的培訓,學后能用,學后有用。政府部門要建立完善的培訓制度,把培訓和就業、維權等服務相結合,達到信息互通,資源共享,使農民工培訓取得更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時政府也要加大投入力度,在培訓費用上給以充分的保障,使得培訓工作得以順利的開展,讓農民工培訓和勞務經濟朝著更加健康的方向行進,大力推進農村城鎮化的進程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作者簡介:楊志國,大專學歷,磐石市農民科技教育中心,研究方向:農業技術及農民成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