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利是農業的命脈,當前乃至今后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尤為重要。我國農村現有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絕大多數興建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這些水利工程,為改善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條件,提高抗御自然災害能力,保障糧食高產穩產和農民持續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當時經濟技術條件,工程建設先天不足,多年之后提水工程設備陳舊、老化失修、灌溉渠系損壞嚴重,導致水資源利用率低、浪費大等問題逐步凸顯。
關鍵詞: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存在問題;建議
中圖分類號:F303. 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4)-02-60-1
1 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灌溉渠系老化,灌溉面積萎縮
我國農村的農田水利工程大多興建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已經運行50多年,雖然每年各地都會組織勞力清淤、修補、加固等進行補救,但農田灌溉主、支兩渠全部處于漫流狀態,寶貴的水資源一半以上都流失掉了。
1.2 對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認識不到位
許多干部和群眾對發展水利的緊迫性和重要性認識還不到位,大興水利、主動參與水利建設的意識沒有高度統一,對水利的基礎地位認識不深,許多干部開展水利建設只是被動應付。不少群眾對水患存在麻痹思想,開展水利建設的積極性不高,水環境保護意識較差。
1.3 勞動力缺乏,群眾存在等、靠、要的思想,農田水利建設往往是被動進行
外出務工、經商現已成為農民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而從事第一產業生產的勞動力不僅數量銳減,且年齡偏大,文化素質偏低,農村耕地丟荒現象嚴重。我國改革開放前,農業生產以生產隊為基礎,農民種糧與興修水利利益一致,故積極性高;改革開放后,土地承包到戶,加之種糧效益比較低,農村勞力缺乏,農民對興修集體所屬的農田水利工程積極性不高,農田水利建設往往是被動進行。
1.4 農田水利設施投入不足
由于農田水利工程具有跨區域的特點,目前鎮村一級經濟薄弱,資金匱乏,大多數投向大型骨干水利項目,對小型農業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補助項目少,補助資金少,爭取項目比較困難。同時,對地方政府配套資金的嚴格規定,給政府資金增加巨大的壓力。由此造成農田水利基礎建設滯后,這是農民群眾最密切關注的焦點,同時也是基層干部最操心、最難搞的“心病”。
2 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建議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水利事業功在當代、利澤千秋。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為全面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關于加快水利改革和發展一系列文件精神,加快蛟河市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抗災減災能力和服務民生能力,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和省關于加快水利改革和發展精神,破解歷史難題,為農業增產增效、農民增收提供可持續水利灌溉保證。
2.1 創新工作思路,確保農田水利建設有序進行
相關部門和領導要充分認識農村水利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把農田水利作為農村基礎設施的重要任務來抓,列入重點議程,切實加強領導,盡快研究制定和完善水利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要進一步加大農村水利建設的考核力度,完善考核評價體系,增加考核權重,并將考核結果作為鄉鎮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利用新聞媒體和輿論工具加強宣傳,充分調動農民群眾的積極性,營造社會各界關心支持,全民參與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良好社會氛圍。
2.2 創新投資方式,建立農田水利多元化投資機制
要進一步解放思想,積極探索政府和社會合辦水利的新路子。根據市場經濟的要求,逐步建立政府、農民、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的多層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新機制,提高農田水利建設的總投入水平。一是積極向上爭取資金。要搶抓國家政策機遇,千方百計做好農村飲水安全、病險水庫除險加固、重點中小河流治理、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小農水“民辦公助”、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等重點項目,對上爭取工程項目資金;二是積極推進農村經營組織創新,加快土地流轉制度改革。在這一前提下,通過國家投資的積極引導,廣泛吸引民間資本和社會資金投入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加速實現農業水利化進程。
2.3 創新管理辦法,提高農田水利設施的利用率
一是加強環境建設。行政執法部門要加大執法力度,依法打擊干擾、破壞水利設施和妨礙經營者正常經營的不法行為,切實保護經營者的合法權益;二是對大中型水利設施強化集中權,落實政府的管理、使用和維修責任;對市場價值較高的中小型農田或公共水利設施可拍賣經營權,按照合同規定的權利和義務,由購買者自主經營管理;對社會效益明顯而直接經濟效益不明顯的小型水利設施可采取專戶或專人承包的辦法承包管理權,并由承包人按合同規定對水利設施進行日常維護和管理;對于新建小型水利工程項目,可本著“誰建設、誰所有、誰受益”的原則,放開建設經營權,廣泛引進農民個人和社會資金參與水利設施建設。
作者簡介:趙偉, 蛟河市河道堤防管理站,研究方向:農田水利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