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明珠
新鄭市人民醫院感染辦,河南新鄭 451100
動態血糖監測與胰島素泵皮下持續輸注聯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胃轉流術后血糖控制臨床研究
蘇明珠
新鄭市人民醫院感染辦,河南新鄭 451100
目的探討動態血糖監測與胰島素泵皮下持續輸注聯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胃轉流術后血糖控制臨床效果。方法選取該院2012年8月—2014年4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行胃轉流術患者60例,采用隨機抽樣法分為對照組(30例)和觀察組(30例);其中對照組患者采用微量泵+皮下注射胰島素進行術后血糖控制;而觀察組患者則采用胰島素泵皮下持續輸注進行術后血糖控制;兩組患者均以動態血糖監測系統評估術后血糖變化情況;比較兩組患者術后血糖控制指標、住院時間及護理滿意率等。結果觀察組患者平均血糖、血糖漂移最大幅度及胰島素用量等術后血糖控制指標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分別為(8.37±1.50)d,(6.72±1.23)d;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動態血糖監測與胰島素泵皮下持續輸注聯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胃轉流術后可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加快康復進程,并提高護理滿意程度。
動態血糖監測;胰島素泵皮下持續輸注;2型糖尿?。晃皋D流術;血糖控制
胃轉流術是一種兼具降低體重和糖尿病血糖控制雙重作用外科術式[1],已被廣泛用于臨床治療;已有研究顯示,術后糖尿病患者血糖達到控制目標需4~6個月時間[2];故如何有效監測行胃轉流術糖尿病患者早期血糖水平,維持血糖穩定已成為醫學界關注的熱點之一。該次研究選取2型糖尿病行胃轉流術患者60例,分別采用微量泵+皮下注射胰島素和胰島素泵皮下持續輸注進行術后血糖控制,并均以動態血糖監測系統評估術后血糖變化情況;比較兩組患者術后血糖控制指標、住院時間及護理滿意率等,探討動態血糖監測與胰島素泵皮下持續輸注聯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胃轉流術后血糖控制臨床效果。選取該院2012年8月—2014年4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行胃轉流術患者60例,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該院收治2型糖尿病行胃轉流術患者60例,均符合世界衛生組織(WHO)1999年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3],年齡<60歲,BMI≥28 kg/m2,并排除合并其他內分泌系統疾病者。入選患者以隨機抽樣法分為對照組(30例)和觀察組(30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及BMI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由同一醫生實施胃轉流手術,術后根據血糖水平調節胰島素用量;對照組患者采用微量泵+皮下注射胰島素進行術后血糖控制,其中微量泵輸注速率1 U/min,總量60 U,維持血糖6~10 mmol/L,進食后改為皮下注射,血糖<4 mmol/L時停用;而觀察組患者則采用胰島素泵皮下持續輸注進行術后血糖控制,皮下埋置針頭持續輸入胰島素類似物,輸注量參考患者術前治療方案;兩組患者均以動態血糖監測系統評估術后血糖變化情況。
1.3 觀察指標
①術后血糖控制指標包括:平均血糖、血糖漂移最大幅度及胰島素用量;其中平均血糖和血糖漂移最大幅度水平檢測采用美國美敦力生產動態血糖監測系統,行7 d連續血糖監測,監測期間錄入飲食、運動及治療等事件,每天睡前(22:00)下載監測數據并于監測結束后匯總分析;②記錄患者住院時間;③護理滿意率評價采用選項法,即由護理人員在患者出院時向其發放護理滿意率調查問卷,包含非常滿意、滿意及不滿意三項,自行勾選;護理滿意率=[(非常滿意例數+滿意例數)/總例數]× 100.00%。
1.4 統計方法
數據錄入、查重及邏輯糾錯采用Epidata 3.04軟件,數據分析采用SPSS18.0軟件;統計學方法選擇t檢驗和χ2檢驗。
2.1 兩組患者術后血糖控制指標比較
觀察組患者平均血糖、血糖漂移最大幅度及胰島素用量等術后血糖控制指標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血糖控制指標比較
2.2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和護理滿意率比較
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分別為(8.37±1.50)d,(6.72±
1.23)d;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R587.1
A
1672-4062(2014)08(a)-0031-02
蘇明珠(1972.7.21-),女,主管護師,大專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