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繼芹吳培香盧曉霞王翠韓濤
1.山東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山東濟南 250355;2.山東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山東濟南 250001
運動康復療法在糖尿病治療中的臨床影響
湯繼芹1吳培香2盧曉霞2王翠2韓濤1
1.山東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山東濟南 250355;2.山東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山東濟南 250001
目的探討運動康復療法在糖尿病治療中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按隨機數字表法將該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54例糖尿病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27例。對照組按常規給予藥物治療,觀察組除常規治療外結合運動康復療法進行治療,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與治療后4周的空腹血糖(FBG)水平、餐后2 h血糖(2 hPBG)水平和糖化血紅蛋白(HbA1c)水平。結果兩組患者治療前的FBG、2 hPBG和HbA1c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治療4周后,對照組的FBG水平為(9.2±2.5)mmol/L,觀察組為(7.4±2.7)mmol/L;對照組的2 hPBG為(11.3±2.8)mmol/L,觀察組為(9.3±1.9)mmol/L;對照組的HbA1c為(6.9±0.8)%,觀察組為(6.1±0.7)%,各項指標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糖尿病患者采用運動康復療效進行治療可有效控制其血糖水平,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對糖尿病治療具有積極影響。
糖尿病;運動康復療法;血糖水平
糖尿病是一種全身代謝性疾病,以持續血糖升高為主要特征,多因遺傳與環境等因素相互作用所引起[1]。近年來,糖尿病在我國的發病率不斷上升,已成為嚴重危害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該病的最大危害是腦卒中、動脈硬化、冠心病等大血管病變、腎病及視網膜病等微血管病變和外周神經病變等并發癥,是導致患者致殘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2]。臨床實踐證明,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結合運動康復療法治療糖尿病不僅可控制血糖,降低各種并發癥的發生率,還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療效較為理想。該文探討了運動康復療法在糖尿病治療中的臨床應用價值,按隨機數字表法將該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54例糖尿病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旨在為臨床治療提供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該次研究所納入的病例均為該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共54例。所有研究對象的空腹血糖均>7.0 mmol/L或餐后2 h血糖>11.1 mmol/L,血壓<180/100 mmHg,無嚴重心腦血管及其他內分泌疾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按隨機數字表法將上述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27例。其中對照組有男15例,女12例,年齡32~69歲,平均(51.2±8.7)歲;病程1~12年,平均(5.2±3.5)年。觀察組有男16例,女121例,年齡34~70歲,平均(52.1±8.9)歲;病程1~14年,平均(5.4±3.6)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按常規方法給予藥物治療,觀察組除藥物治療外還結合運動康復療法進行治療,具體實施方法如下:①治療原則:實施運動康復訓練前做適當的放松運動,避免發生肌肉損傷或心血管事件;運動康復訓練在餐后1~2 h進行,在運動過程中適當補充糖分,防止低血糖發生;根據患者的體質確定訓練量;適當控制運動強度,不超過60%的最大心率。運動中可采用170-年齡的簡易計算法對脈搏進行自我監測。②訓練時間和訓練次數:運動康復訓練時每次45 min,應在5~20 min內達到最大心率。按照患者的體力情況確定具體的康復訓練次數,通常每周3~5次。③訓練方法和內容:首次訓練持續時間不宜過長,之后再逐漸延長,訓練時應以感到精神愉快、無疲勞感為宜。首先,應做5~10 min的準備活動,使身體進入運動狀態;然后開始正式活動,先運動20~30 min,在1~2個月內可逐步加量至30~60 min;最后做整理活動,不能突然停止運動。例如可由快走改為慢走,適當放松腰部和四肢等。活動內容以快走、慢跑、蹬車、健身操和太極拳、太極劍等有氧活動為主,避免從事劇烈運動。
1.3 觀察指標
監測和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與治療后4周的FBG、2 hPBG和HbA1c水平,其中血糖水平采用葡萄糖化酶法測定,糖化血紅蛋白水平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對該次研究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采用t或χ2對相應數據比較進行檢驗,以P<0.05表示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治療前的FBG、2 hPBG和HbA1c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治療4周后,兩組患者的FBG水平、2 hPBG水平與HbA1c水平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FBG、2 hPBG和HbA1c水平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FBG、2 hPBG和HbA1c水平比較(±s)
組別空腹血糖水平(mmol/L)治療前治療4周后餐后2 h血糖水平(mmol/L)治療前治療4周后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治療前治療4周后對照組(n=27)觀察組(n=27)t P 10.1±2.2 10.2±2.1 0.1708 0.8605 9.2±2.5 7.4±2.7 2.5418 0.0140 13.2±3.0 13.3±3.2 0.1185 0.9062 11.3±2.8 9.3±1.9 3.0712 0.0034 7.3±1.4 7.2±1.3 0.272 0.7867 6.9±0.8 6.1±0.7 3.9105 0.0003
糖尿病是一種終身性疾病,可由遺傳、代謝異常、飲食習慣等多種因素引發。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高血糖,主要癥狀有多飲、多食、多尿和消瘦(三多一少)[3-4]。控制血糖是糖尿病治療的主要目的,若血糖控制效果不佳,易發生多器官衰竭等嚴重并發癥,導致患者致殘甚至死亡。運動康復療法是治療糖尿病的重要手段,大量研究表明該方法的對糖尿病患者的治療具有積極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改善血糖控制水平。糖尿病患者經運動康復訓練后會出現體重下降或血中胰島素水平下降等情況,可有效提高胰島素敏感性,提高末梢組織對葡萄糖的利用率,進而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5]。②改善脂代謝。有效的運動康復訓練可促進脂肪分解,使肌肉組織中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增高,可起到明顯的減肥、降脂和脂代謝調節作用,避免發生慢性血管等并發癥。③改善精神狀態。糖尿病患者在運動康復訓練中可增強自身的耐力、肌力和體能,改善其心、肺功能。同時,運動鍛煉還能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況,使其心情愉悅,精神心理狀態好轉,對糖尿病的控制十分有利。④降低慢性并發癥的發生率。從以上幾個方面的治療效應可知,運動康復療法可提高糖尿病的綜合控制水平,避免或降低心腦血管、腎臟病變等慢性并發癥的發生率。
該次研究發現,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實施運動康復療法的觀察組經治療4周后該組的FBG、2 hPBG和HbA1c水平明顯優于僅進行常規治療的對照組,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有關研究相一致[6]。提示運動康復療法對糖尿病治療具有積極影響,臨床上可加以借鑒和推廣。
[1]陸大江.不同健身方法對2型糖尿病患者的療效研究[J].醫學研究雜志,2012,41(10):51-56.
[2]李蓮花,周進,李銳莉.運動康復療法對糖尿病患者的影響[J].基層醫學論壇,2014,18(7):836-838.
[3]孫洪艷,陳青云,夏寧,等.強化飲食運動療法對2型糖尿病患者糖代謝的影響和成本效果分析[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11,28(6):860-863.
[4]魏毅.40歲左右2型糖尿病患者的運動康復[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2,33(21):2944-2945.
[5]王正珍,王艷.有氧運動對糖尿病前期人群胰島素敏感性的影響[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3,39(9):1-8.
[6]蒲冬梅.飲食結合運動療法在糖尿病治療中的價值[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4,25(5):1113-1114.

表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率比較
臨床傳統以不同時間點(6~8個)采集指端末梢血行血糖水平檢測,但存在監測過程中易忽略無癥狀低血糖和血糖波動觀察片面等缺點,且部分患者對多次采樣監測無法耐受[4]。而相較于傳統檢測手段,動態血糖監測可全天候檢測患者機體細胞間液葡萄糖水平,對血糖漂移變化規律和無癥狀低血糖觀察更為準確,可更科學地調整胰島素注射方案,從而提高血糖控制效果。而胰島素泵皮下持續輸注則主要通過模擬正常人體生理性胰島素分泌情況,提高血糖控制效果,避免高胰島漂移出現,最終達到有效降低血糖水平和促進術后康復的目的。動態血糖監測與胰島素泵皮下持續輸注聯合應用在準確反映血糖變化的基礎上及時調整胰島素應用劑量,從而實現最佳血糖控制效果。
該次研究結果中,觀察組患者術后血糖控制指標和住院時間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提示動態血糖監測聯合胰島素泵皮下持續輸注在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胃轉流術后血糖水平,縮短康復時間方面具有優勢。而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則說明相較于傳統胰島素注射方式,胰島素泵皮下持續輸注用于行胃轉流術2型糖尿病患者有助于提高護理質量,改善護患關系。
綜上所述,動態血糖監測與胰島素泵皮下持續輸注聯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胃轉流術后可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加快康復進程,并提高護理滿意程度。
[參考文獻]
[1]黃敬澤,王健.血糖波動對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內皮損傷的影響[J].中國老年醫學雜志,2010,30(21):3076-3078.
[2]鄧曉峰,陳衛文,陳珺秋,等.動態血糖監測聯合胰島素泵(雙C)治療2型糖尿病的療效觀察[J].中國現代醫生,2010,48(29):142-143.
[3]徐巖,李春霖,李劍,等.實時動態血糖監測與胰島素泵聯合應用對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效果[J].中國糖尿病雜志,2010,18(2):121-123.
[4]張震宇.動態血糖監測和胰島素泵治療2型糖尿病120例臨床觀察[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3,19(7):988-990.
(收稿日期:2014-05-07)
R473.5
A
1672-4062(2014)08(a)-0032-02
2014-05-10)
湯繼芹(1975.03-),碩士,講師,主要從事中醫康復工作。
韓濤,教授,博士生導師,山東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