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廣銳,鄭春燕
(1. 嘉應學院 地理科學與旅游學院,廣東 梅州 514015)
我校地圖與地理信息系統專業在第六學期開設了“GIS前沿技術”專業選修課程,旨在向同學們介紹GIS的技術熱點和發展趨勢,為畢業實習、畢業論文以及就業拓展思路。從兩年的教學情況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也存在一定的問題。
近年來,隨著數據庫、二三維可視化、移動互聯、云計算等技術的飛速發展,GIS正在經歷著高速發展的時期。而作為GIS專業學習的第六個學期,同學們已經基本完成了主干課程的學習,掌握了GIS的基礎理論和方法,也進行了專業軟件的學習以及GIS應用程序的開發,對GIS工程項目的開展有了一定的基礎;而這個時期,正面臨畢業實習、畢業論文(設計)、就業或考研等選擇。所以,引導學生開拓思路,盡量細化自己的專業學習方向和目標,成為本學期教學工作的重點。這也正是“GIS前沿技術”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團隊為課程教學制定了“專題教學、靈活配置”的教學模式,并在每個學期開課前,經過“提出專題-分析論證-確定專題內容-專題考核目標”,確定本學期的課程教學內容并更新教學大綱。以2012-2013年度第二學期的課程內容體系(表1)為例,課程共36課時(18周),多以講座和討論的形式開展。
現有的介紹GIS發展技術的教材主要兩種:一是綜述性的,將內容編排在“GIS概論”或“GIS原理與應用”這些教材的最后章節,作綜合介紹;第二種則是具體某一技術方向的教材,如嵌入式GIS開發、WebGIS原理與實踐等。兩種類型的教材都不適宜作為本課程教材使用。教學團隊經過調研,對課程不征訂教材,教學材料主要由教師提供,以教案講稿為主,輔助提供專題軟文、專題網站以及視頻和論文等資料,并根據教學進度適時通過教學平臺以及新媒體平臺工具進行發布和推送。
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可按需動態配置。在每一年度的教學過程中,教學團隊都會根據年度GIS發展情況精選出專題內容,并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具體情況對各個專題進行彈性配置:一是各個專題的教學進度可根據教師的情況、內容的關注度等靈活安排;二是專題內容可結合最新的事件等配置教學案例,如講授專題一“GIS產業發展”時,正好3SNews媒體進行2012年度盤點和2013行業十大預測,于是馬上結合專題作課程討論,起到很好的效果。專題內容對當前熱點事件的引用和分析,不但豐富了教學內容,學生也可以很真切地感受到“知識來源于生活”,形成“將學到的知識用于事件解讀、分析事件本質”的行為。
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地使用“新媒體、新平臺來展示GIS新技術”。首先,教學團隊嘗試引用了微博進行輔助教學:課前發布專題相關的背景事件作學習引導,課后總結課堂教學情況或深化問題討論,甚至可以“@”企業負責人或專家等共同開展話題討論,充分利用同學們的碎片化時間進行移動學習,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課程的相關教學材料也存儲在微盤,并通過微博、微群進行發布和推送。其次,是對視頻案例和專題網站的引用:視頻主要來源于GIS企業的用戶大會、技術大會以及網易公開課中的TED講座精選等;專題網站則主要來源于3S相網站、GIS企業的技術專題、開發大賽以及論壇等。第三,結合專題使用新案
例,如講授大眾GIS專題時,舉例搜搜地圖手機端的街景演示、百度地圖和高德地圖的各種LBS應用;講授二三維一體化專題時,配合ESRI推出的CityEngine新版本進行“規則建模”演示和超圖的RealSpace二三維一體化制圖操作等。在教學中盡量用“技術演示和應用來講解技術”,不但給學生一個感性認識,更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表1 2012~2013年度第二學期的課程內容體系
課程考核主要由平時作業(40%)、論文宣講(10%)和期末考試(50%)三部分組成。平時作業指的是每個專題課后布置的任務,任務形式有作業、軟件操作實驗、小論文或小設計等,因每個專題作業數量不等,整個學期下來的作業題目可達20多個,但只要學生完成其中的4個就可以達到合格要求。
作業的選題不但很好地總結了專題內容,而且細化了知識要點,對學生平時收集整理資料,進行畢業論文(設計)都可以起到很好的指導作用。而論文宣講是指在期末每位同學都需要根據所學內容初步確定自己畢業論文(設計)的方向,撰寫“開題報告”,并在課堂進行宣講和闡述。期末考試則以開卷形式進行,以主觀題為主。
通過學院GIS專業兩輪的教學實踐,“GIS前沿技術”課程的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主要體現在:一是拓展了學生在專業上的學習思路和學習目標,從學生自主學習、參加開發大賽、畢業論文選題以及就業單位和工作崗位來看,都比以前更有方向和針對性,專業素養得到了提高;二是基于移動學習、新媒體平臺下的學習等教學方式得到同學們的積極響應,提高了學習的熱情,培養起學生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學習的習慣,也提高了學生應用專業思維解讀事件、分析事件的能力。
當然,課程教學也面臨著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GIS技術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新技術新產品新事件不斷出現,教學專題和教學案例的選擇、課時的安排等都需要及時更新,這無疑對教學團隊提出更高的要求;二是在總課時有限的情況下,過多的專題和方向會造成問題的分析研究無法深入,在有限時間內如何做到廣度和深度之間的平衡,需要不斷實踐和總結;三是如何更有效地開展合作式學習,合理地利用新媒體輔助進行個性化學習以及提供更好的考核方式等,也需要不斷地研究和探索。
[1]GIS前沿技術綜述[EB/OL]. http://blog.csdn.net/houzy/article/details/1514819,2007-12-01
[2]金瑩.GIS的發展過程及其與測繪的關系[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2(17):35-37
[3]宋關福.從光環曲線看GIS平臺軟件技術發展趨勢[J].超圖通訊,2012,31(2):22-25
[4]宋關福.Service GIS引發地理信息服務共享與聚合革命[J].地理信息世界,2008(6):82-85
[5]程俊來.互聯網地圖vs公眾GIS服務,誰的盛宴?[J].超圖通訊,2013,35(1):26-28
[6]ArcGIS云計算[EB/OL]. http://www.esrichina-bj.cn/software product/technology,2012-12-01
[7]2013行業十大預測[EB/OL]. http://zhuanti.3snews.net/2013/2013yuce,2013-07-01
[8]空間商業智能[EB/OL]. http://zhuanti.3snews.net/2013/kongjianZN,2013-07-01
[9]柯麗娜,李家,王方雄.基于ArcGIS的地理信息系統軟件實驗教學模式初探[J].地理空間信息,2012,10(6):172-173
[10]盛業華,郭達志,杜培軍,等.“地理信息系統課程”教育的實踐與思考[J].測繪通報,2000(6):40-42
[11]楊樹文,閆浩文,孫建國.地理信息系統專業教學實踐與改革探索[J].測繪科學,2011,36(1):226-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