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稀泥”可能壞大事
顧及面子違背初衷 不敢表達產生誤解
文/王黎洋
2013年一則“外國小伙攙扶大媽被訛”的事件在網上鬧得沸沸揚揚,雖然這件事在警察的協調下得到“圓滿”解決。可沒多久,這件事就被曝出新“內幕”。可見,調解似乎不是在解決爭端,而是為了減少麻煩。此次事件再次展現了某些國人的一大“特長”——和稀泥。在一些人看來,不得罪人似乎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和稀泥”似乎是典型的中國式處事方式。早在101年前,國學大師李宗吾就著有《厚黑學》來諷刺國人的“和稀泥”行為。
關于“和稀泥”背后的心態,同濟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副教授姚玉紅和蘇州榮格心理咨詢中心高級督導王國榮給出4方面解釋:首先,“和稀泥”的本質就是無原則地折中,很符合國人中庸的處世哲學。其次,“槍打出頭鳥”的中國式哲學使不少人學會“明哲保身”。這就導致許多人在需要發表見解時選擇了沉默,生怕自己一句話不當得罪人。再次,表達己見是自信的表現,但講求中庸和明哲保身的文化背景容易讓人缺乏安全感和必要的自信心。最后,大多數國人都很“聽話”,這是因為中國家長喜歡聽話的孩子,導致孩子從小就不敢表達他們的思想,卻學會了“和稀泥”的精髓。
王國榮認為,“和稀泥”可能導致3種危害:其一,遇到和自己意見相左的事情,如果為顧及大家的面子,放棄據理力爭的機會,很容易做出違背自己初衷的事情。久而久之,人們對自己原則的把握會漸漸不清晰,甚至習慣性放棄原則。其二,生活中,人們需要通過交流來加深對彼此的了解,但不敢表達自己的觀點,別人不知道你在想什么,容易引起誤會。甚至有人在相親時礙于介紹人的面子,不敢拒絕對方,最終導致得罪好幾撥人,反而產生誤解。其三,“和稀泥”可能會失去信任。假如一個團隊的領導為了維護表面和諧而不處理損害團隊利益的行為,到頭來不僅自己喪失權威,團隊也會分崩離析。
其實,不論是普通人還是握有一定權限的領導、公務人員,按規則辦事遠比“和稀泥”更能解決問題,也更能維護正常秩序,增加公民素養,促進社會和諧。
當然,“和稀泥”也不全是壞處。姚玉紅認為,家庭生活中,在誰洗碗、誰收拾衛生等不涉及原則的小事上,偶爾“和稀泥”可以減少摩擦,調節家庭氣氛。但在教育孩子、處理婆媳關系時,還是要有原則,明辨是非。否則,不解決根本問題,家庭關系只會越來越緊張。
控制壞情緒:冷、香、訴
文/馮冬
現在的人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個人受挫后的情緒處理,主要靠個人修復、家庭支持和社會支持系統三方面來解決。每個人都會有各種負面情緒,只是多數人能找到合理途徑去處理,有些人則沒能用合適的方式去處理,最終他們的行為可能既傷人又傷己。
覺得自己控制不了煩躁的情緒時可以做做深呼吸,活動活動再回來,也許怒氣就消失了。中日友好醫院心理咨詢科副主任心理師王彥玲還推薦了一些自己控制情緒的方法:“冷”,喝點水或者冷飲,吹吹風,先把溫度降一下,心情也感覺不那么煩躁了。“香”,可以身上帶一些有舒緩情緒作用的精油或者熏香,如檸檬、薄荷。“訴”,感到憤怒時,給自己的親人朋友打個電話,跟身邊人傾訴一下,壓力也能得到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