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蓉
不久前一陸姓男子在深圳市兒童醫院門診四樓分診臺辱罵毆打護士,打砸分診臺辦公用具,擾亂醫院正常秩序,致使分診臺約80分鐘時間段無法分流患者。最終,陸某因涉嫌擾亂醫院秩序被處以行政拘留10天。
依法處理醫患糾紛,是維護醫務人員權益、保證就醫秩序的必要手段。細究沖突發生原因,卻不由讓人感慨:這起糾紛本不該發生,其實不過是一句話沒說清楚而已。陸某早上5時到醫院掛號,掛號處的人告訴他8時左右就醫,于是他通知妻子帶孩子到醫院。但他8時到分診臺詢問時,卻被告知因為掛的是專家號,下午才能就醫。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人的憤怒是因為和心理預期相差太遠而起。以為早上8時就醫,生病的孩子也都叫來了,忽然又要等到下午,或許正是這種周折導致陸某情緒失控。如果醫院一早就告知確切時間,或者掛號處多叮囑一句“到分診臺再去問問”,陸某的心理就不會瞬間失衡。一句話沒說好猶如推倒了多米諾骨牌:陸某被關10天,護士無故挨打,其他求醫者被無辜牽連,緊張的醫療資源被浪費。這個賬實在不劃算。
近期,深圳還發生了一起醫患糾紛。因錯過叫號,家長掄拳打向拍片室技師。據家長稱在醫院排了5個多鐘頭的隊,由于錯過叫號需要重新排隊,顯然這樣的結果讓家長崩潰了。排隊確實是公平就醫的方式,不慎錯過是不是可以給予一次補救措施呢?尤其是去醫院要排隊的時候很多,掛號、看醫生、拍片、化驗、拿報告單、把結果給醫生過目都要排隊。假如一次就診只用取一個號,就能有效縮短病人就醫時間,大家都心平氣和一些,沖突的幾率當然也就少了。而這樣的工作涉及多部門的合作,只能靠醫院推動。
從2013年10月1日起,深圳市6家市屬綜合醫院急診試行預檢分診制度,按照“預檢分診、急重優先”原則安排就診。而據媒體報道,這一制度首周運行不暢,護士常遇到了惡語相向的事情。這也讓人擔心,不必要的醫患糾紛可能就隱藏其中。據媒體調查,患者對分診制度的知曉率不足20%。不了解就無法配合,還容易引起誤解,甚至可能引起沖突。
還值得注意的是,需要等候超過4小時的四級非急癥患者,主要是因為輕微感冒、換藥、補假單和注射狂犬疫苗第二、第三針。假如醫院有更簡便的就診措施,這類患者就不用擠占急診資源,擦槍走火的概率也就小了。而另一方面,一些大醫院陸續開始取消原本廣受患者歡迎,不用排隊且省時省錢的簡易門診。盡管醫院強調取消是為了保證醫療安全,如果確實存在需求,到社區健康服務中心看常見病和慢性病的就醫習慣尚不普遍,醫患糾紛發生概率又如此之高,簡易門診的分流功能還是值得重視的。
其實,全社會都知道醫務人員的辛苦,也知道糾紛的根本原因在于醫療資源緊張。但這個問題不是短期內能解決的,而增加人性化設置、把知情權做得更充分一些,卻是馬上可以著手的,只要醫院能以病人為中心,適當改造就醫流程,就能提高就醫效率,相當于增加了供給。這是為患者造福,也是為醫院和醫務人員減負。畢竟依賴警力維持醫患關系成本太高,也只能做到事后懲戒。事前的防范,還需要醫院多為患者增加就醫便利,這樣才能減少那些不必要的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