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紅
【摘 要】本文從以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為基礎,以構建心理咨詢三級預防干預機制為突破口,以心理治療為輔等幾方面,提出關于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見解。
【關鍵詞】高職學生 心理健康教育
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重要課題,它關系到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除了擁有職業技能外,能否擁有一個健康向上的心理而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現從以下幾方面談談本人的見解:
一、以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為基礎,增強學生心理健康意識,提高心理健康保健預防能力
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是切實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做好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教育工作,才能提高學生對心理健康問題及其心理健康教育的認知水平,從而進一步做好學生心理健康的保健預防工作,減少心理疾病的產生。
(一)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
課堂教學是學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健康知識的主渠道。高職院校應全面開設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及相關選修課程,全面加強課程體系建設和課堂教學。一方面系統地講授心理學知識及理論,使學生對心理學有全面的認識,并重視自身的心理健康問題;另一方面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有重點地講授相關心理知識及其預防、調適的方法,使學生在面對自己的心理困惑、心理問題時,能夠正確面對并及時調適,真正起到自我保健、自我預防的作用。
(二)開展豐富多彩的心理健康宣傳教育活動
一是充分發揮學校廣播、電視、校刊、校報、櫥窗、板報以及校園網絡的作用,大力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二是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教育活動,如心理健康教育宣傳周、鼻卡心理劇場、心理沙龍、心理知識競賽等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接受教育,增強心理健康教育意識,提高心理保健的能力。三是結合社會實踐活動,積極開展學生心理素質的拓展活動,鍛煉學生的心理素質,提高其心理應激能力。
二、以構建心理咨詢三級預防干預機制為突破口,加強學生個體心理危機干預
由于人際關系的不和諧、學習和生活壓力、情感沖突、就業壓力等因素的影響,在少數學生中產生了環境適應不良、人際關系敏感、孤僻、自卑、厭學、行為退縮、情感困惑等一系列心理問題。通過構建心理咨詢的三級預防干預機制,改變目前主要以教師或專業心理咨詢人員為中心的輔導咨詢模式,加快建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或心理咨詢師為主導的心理輔導咨詢體系,讓學生充分挖掘自身的能量,自我認識,自我成長,真正達到對心理問題的預防與干預目的。心理咨詢的三級干預機制包括朋輩心理咨詢、師生互助咨詢及專業心理咨詢三個方面。
(一)朋輩心理咨詢
朋輩心理咨詢就是建立以大學生朋友之間、同齡人之間的互相幫助為基礎的心理咨詢,這是心理咨詢體系的基礎,也是學生心理問題解決的第一道防線。由于同學朝夕相處,特別是同班同學,同寢室的室友,只要細心觀察,人的情緒、行為的變化都有可能被發現,對這樣的同學及時給予幫助,就有可能使問題在萌芽時期就得到解決。朋輩心理咨詢一方面有利于發現心理問題的學生及時主動尋求幫助,另一方面也幫助自己解決心理問題,促使自我成長。
(二)師生互助咨詢
師生互助咨詢就是班主任、輔導員、任課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助心理咨詢,是大學生心理問題解決的第二道防線。與學生接觸較多的班主任、輔導員、任課老師能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文化和心理支持,積極發揮他們的作用。
(三)專業心理咨詢
專業心理咨詢就是以專業心理咨詢人員為主的心理咨詢,是大學生心理問題解決的第三道防線 。它主要從兩個方面切入大學生心理咨詢:一是發展性心理咨詢。發展性心理咨詢的重點是塑造健全的人格,協助學生順利完成學習人生任務。二學生是適應性心理咨詢。適應性心理咨詢主要是根據學生的心理異化或惡變,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協助學生進行心理調適,使其能適應目前的學習生活,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特別是提高心理健康的自我保健能力,防止或減少心理疾病產生。
三、以心理治療為輔,重視學生心理疾病的防治
任何心理問題的產生都有繼續發展的趨勢,因此僅有心理知識的普及和心理咨詢,是不能完全預防和干預心理危機的。還必須與有關醫院一起,建立“校園干預+醫院干預”的機制,才能確保學生的心理疾病得到及時的治療,緩解癥狀。因此,在增強其心理調節能力的同時,應由心理醫生輔以適當的藥物治療。
四、以科學研究為先導,加強對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研究與探索
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還處于起步階段,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缺少有力的理論依據和有效的實踐經驗。由于受個體、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影響,學生的心理會因人、因時、因地而異,這就需要根據高職院校的特殊性不斷加強調查研究工作,形成科學合理的科研機制,進一步加大科研力度,為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論指導。
【參考文獻】
[1]張金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輔導課教學模式探討[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
[2]吳靜.三層面、三結合模式構建心理健康教育體系[J].鄭州牧業工程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