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邦發
面對新興媒介,傳統媒體的最大挑戰來自于人們接受信息方式的深刻變化,即我們正在進入一個“淺閱讀”時代。淺閱讀有兩個顯著特征:碎片化和娛樂化。人們不再像過去那樣,拿出較長時間,“一對一”被動接受媒體的單向信息(新聞)輸入,接受信息也不再是一種深度的“入腦入心”,而是快餐式消費信息,僅滿足于“知道”。那么,傳統主流媒體如何應對“淺閱讀”帶來的挑戰,實現傳播方式的轉型升級,從而更好地提升傳播效果呢?
專業化深度解讀。與新興媒介相比,傳統媒體擁有一套成熟的機制、規范的操作流程、大量專業人才、長期的誠信建設,這些都是新興媒介無法比擬的先發優勢。同時,信息時代受眾淹沒其間,很多時候無暇顧及,也正因為如此,更多的受眾才選擇“淺閱讀”。但是,這并不代表受眾僅僅滿足于“知道”。很多時候,受眾“知其然”的同時,更希望“知其所以然”。為此,傳統媒體應當發揮其專業化優勢,幫助受眾梳理、整合各種新聞資源,為他們提供最客觀的視角以及最權威的解讀。例如,2013 年1 月23 日開始,央視《新聞聯播》正式引入了新聞評論員制度。評論員制度可以更好地幫助受眾深度解讀新聞事件,大大增強了媒體的權威性和公信力。
尋找新聞背后的新聞。新興媒介提供的新聞、信息往往是淺層化、碎片化的,這是造成受眾“淺閱讀”的重要原因之一。傳統媒體無法像新興媒介那樣“隨時隨地”報道新聞事件,傳遞新聞信息,但是傳統媒體可以發揮自身優勢,深入尋找新聞背后的新聞。陜西“房姐”龔愛愛在網上曝光后不久,《東方時空》就“房姐”事件做了一期追蹤報道。記者深入陜西、北京等地深入調查,“全景式”呈現了龔愛愛事件的始末。這種深度調查,新興媒介是難以完成的。可以說,新興媒介適應了人們對新聞信息“量”的需求,卻無法達到“質”的滿足。因此,面對新的挑戰,傳統媒體必須轉變新聞報道方式,有意識地去“挖掘”新聞背后的新聞,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在“淺閱讀”時代,受眾希望以一種輕松、愉悅的方式接受新聞信息。對比新興媒介,傳統媒體那種固化的新聞語態劣勢不言而喻。因此,傳統媒體只有改變,以一種更加親民的方式去傳遞新聞信息,才可能獲得更多的受眾。2012 年2 月6 日央視《新聞聯播》報道了李克強總理前往內蒙古棚戶區居民家中調研的新聞。一個光屁股的小孩“意外”地闖進了畫面中,正在與居民交談的李克強思路似乎也被這個“意外”打斷。這個小小的細節被網民稱贊“很萌很真實”,它改變了過去國家領導人活動慣有的報道風格,顯得清新自然。
當然,傳統媒體要打破固有的新聞語態,還必須做更多的探索與改進。比如要杜絕空話、套話,讓新聞語言更加貼近群眾,更具生活氣息。要達到這個目標,就必須持之以恒地開展“走、轉、改”活動。2011 年,為配合“通州好人”評選活動,通州電視臺在《通視新聞》中開設了《通州好人》子欄目。該欄目沒有像過去那樣簡單化甚至臉譜化報道典型人物,而是采用紀實風格,抓住生活的細節,努力真實“呈現”典型人物的生活場景和情感狀態。《通州好人》開播后,受到各界的好評,榮獲了2011 年度至2012 年度江蘇省電視創新創優欄目。欄目的創新“點”正在于打破了曾經的正面典型的報道語態。
隨著云計算技術、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傳統媒體不可能“獨善其身”,必須堅持與新興媒體優勢互補,加強與新興媒體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加快建設具有強大傳播力和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
一、植入新媒介,打通兩個“輿論場”。新興媒介強勢崛起形成了兩個“輿論場”:一種是由傳統主流媒體為主導的“體制內輿論場”;一種是以網絡媒介為依托的“民間輿論場”。由于媒介特點不同,傳播的方式、路徑以及受眾群大相徑庭,兩個輿論場存在著天然的阻隔,我們不妨稱之為“輿論墻”。“輿論墻”的存在,大大削弱了傳統媒體的引導力與影響力。不過,通過“植入”方式,我們可以較好地實現新興媒介與傳統媒體融合互動,進而打通“輿論墻”。這里的“植入”,指傳統媒體將新媒介作為一種手段和方式,加以利用。例如,央視體育頻道在賽事直播過程中,利用網絡、微博、微信與觀眾互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們將觀眾對比賽的評價通過微信留言的方式,在現場直播以及體育新聞節目中呈現,主持人與嘉賓不再“自說自話”,改變了傳統電視節目單向的“線性”傳播方式,這種體驗式互動自然可以吸引更多網民的眼球。
通過植入新興媒介,實現與受眾的即時互動,傳統主流媒體可以吸引一大批年輕受眾參與其中,從而實現對“民間輿論場”的有效滲透和正確引導。
二、傳統媒體數字化。與植入新媒介相比,傳統媒體數字化也是其傳播方式轉型升級的重要路徑。其中,轉型最成功的例子恐怕要數廣播了。利用APP 和個人電腦終端,廣播實現了數字化收聽。如今,很多傳統主流媒體提出要打造“全媒體”,筆者認為,最重要的一個任務就是要將傳統媒體數字化,利用新興媒介作為平臺與陣地,實現節目、版面的數字化收聽、收看和閱讀。這樣就徹底扭轉了傳統媒體傳播方式受到時空限制的劣勢,最大程度地縮小與新興媒介的距離。
三、利用互聯網技術對傳統媒體進行全面改造升級。2014 年全國“兩會”,央視首次推出“兩會大數據”欄目,共播出九期節目,其中六期在《新聞聯播》播出。這是我國主流媒體首次運用大數據技術對新聞事件進行梳理與解讀。節目播出后,受到廣泛關注與熱議。大數據技術的運用不僅擴展了媒體報道的視角,也增強了新聞報道的客觀性和準確性。
如今,移動互聯網發展很快,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正在逐漸成為人們上網獲取信息的最主要手段。網站、微博、微信、客戶端正在深刻改變媒體生態和傳播方式。傳統媒體要順應時代變革,加快與新媒體的融合,通過整合各種媒介資源,促進信息內容、技術應用、平臺終端、人才隊伍的互動融合發展,實現新聞信息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同時,對傳統媒體進行內部重組和業務流程再造,打破過去“小而全”的架構,構建開放式的現代立體傳播體系,實現移動化、社交化、視頻化的互聯網方式傳播格局。
總之,新興媒介強勢崛起絕不意味著傳統媒體的沒落,相反,如果利用互聯網思維,適時轉型,傳統的主流媒體完全可以在激烈的競爭中保持自身的優勢,發揮更加強大的輿論引導力和社會公信力。這將有賴于傳統媒體不斷提升自我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