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新
如今,網絡媒體都在不斷創新改革,縣級廣電媒體在網媒尤其是微博、微信、APP的沖擊下日漸式微,受眾明顯流失,改革時政報道刻不容緩。否則,其新聞將會面臨與社會脫節、與受眾脫離的風險,更別說跟上網絡媒體、新媒體的腳步。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縣級媒體在新聞報道特別是時政新聞報道方面固有的模式與黨委政府的要求、群眾的需求與企盼有較大差距,報道模式與時代脫節,落后于改革步伐,已成為時政新聞中的“瓶頸”。在報道內容上,縣級廣電媒體時政報道缺乏親民基調,官話、套話、空話凸顯,地方領導活動、會議、調研、視察等報道內容偏多,跟不上受眾聽讀方式的轉變。在報道形式上,單一的消息寫作方式和單一的口播模式,依舊是不少縣級廣電新聞的主體,內容枯燥,有效信息少。在報道語言上,稿件語言通常是沒有進行過任何加工的書面語言,缺少同期聲和細節描寫,從中聽不到人的思維和感情,更無法彰顯領導的個性和基層干部密切聯系群眾、深入基層調查研究的角色色彩。
當前,縣級新媒體建設如火如荼,網絡、報紙,甚至各部門機關、社會商務機構等紛紛開發應用微博、微信、APP等手機終端平臺,以更加新穎、更接地氣的方式占領受眾群體。縣級廣電媒體也一直在積極探索新聞報道的改革,雖然取得了一定進展,但步子不大,成效不明顯,如果再不及時調整節目形態或新聞報道模式,勢必被淘汰出局。
一、改革時政報道模式,必須強調新聞本源。不管潮流如何變換,媒體的“新聞立臺”這一追求永存。強調新聞立臺,更應該強調新聞本源。一方面,要改變以往的報道方式,盡可能多地用敘事的手法報道時政新聞,用抓住牛鼻子的態度報道會議新聞,用人性化的表達報道領導活動。在挖掘新聞價值上下工夫,在捕捉細節上下工夫,在報道內涵和外延上下工夫,在巧妙運用感染力強的同期聲、生動畫面上下工夫。另一方面,要從龐雜的會議、領導活動中抽出身來,加強主題報道的策劃和報道力度,用群眾身邊事,百姓嘴里話來揭示時代本質,在全面掌握縣級政府中心工作的基礎上,組織骨干力量深入基層采訪好主題報道;結合民情民意,體察政府工作如何落實到實處,體察群眾對政府的呼聲。
二、創新報道形式,讓時政報道貼近民生。在時政報道的策劃上,可以精心設置專題欄目,采取直播、互動、講述等形式,多體裁、多欄目、多媒體聯動。在報道中,要創新主題報道形式,增強主題報道的感染力,多用群眾豐富的語言、多用基層生動的案例說話。如溫州市舉行的電視問政,直屬27個部門的一把手針對當前工作和下階段的規劃進行了總結匯報,整個過程持續了兩天,全程電視現場直播,引起社會較大反響和群眾的積極評價。時政報道同樣做出了火爆場面,做出了矛盾沖突,吸引了大眾的眼球。在新聞節目的設置上,加大民生新聞欄目的分量,多增加群眾互動性、參與性、體驗式的節目,通過群眾生活的變化、親身的體驗來反映黨委政府中心工作,通過民生小事折射傳遞黨委政府的民生意愿和為民情懷。
三、改變時政報道的語言,讓視聽共鳴百姓心田。縣級媒體要改變以往的采寫方式和播出語言,在巧妙運用同期聲、音響、畫面上下工夫。我們看到,在習總書記眾多照片中,騎自行車帶女兒在院子里玩耍、與夫人手拉手下飛機等照片最打動人心。所以,在報道黨委政府中心工作和會議報道的時候,必須讓我們的新聞報道說人話、做人事、講真情,讓領導回歸普通百姓。在會議和領導活動的報道中,盡可能多地使用充滿人情味的同期聲、細節畫面、圖片,用群眾的語言去報道地方時政新聞。
四、巧借新媒體平臺,巧用網絡語言。用戶獲取新聞途徑中,手機占比40%,電腦占比31%,兩者總占比超過整體的70%,廣播電視僅占到14%。自媒體向傳統的主流媒體發起了有力的挑戰,傳統媒體對輿論的掌控大大弱化。這就要求廣電媒體緊跟時代步伐,加快與新媒體的融合,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做活做好時政報道。利用新媒體改進時政報道,需要樹立記者、編輯的自媒體意識,打造全媒體記者和節目。記者要第一時間利用微博、微信及時傳回現場采訪動態,手機剪輯音頻,手機拍攝現場動態;編輯要第一時間跟蹤一線記者,用通俗的語言和活絡的網絡語言,及時精編報道;主持人要革除一本正經的播音方式,采取直接連線或口語化表達傳遞新聞動態,真正讓時政報道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