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欣
上世紀90年代我國正處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人們的價值觀發生變化,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更加復雜,人們都渴望訴說,在這樣的環境下廣播夜話節目出現了。廣播夜話節目的基本形式是聽眾通過熱線電話和節目主持人產生互動,節目主持人以其獨有的語言特色為聽眾解決心中的困擾,出現了眾多有影響力的廣播夜話節目。《千里共良宵》是其中的佼佼者。
該節目風格高雅、舒緩,主持人個性鮮明,聽眾在放松心靈的同時也可以受到啟迪。《千里共良宵》整體風格清新浪漫,用動人的語言談人生,能準確把握聽眾的喜好,有廣闊的聽眾市場,在流行與經典中找到自己的方向,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賞,成為“中國之聲”的一個品牌節目。
主題的選取與聽眾需求的吻合。節目的主題就是節目的線索,決定著節目的發展,所以選題是一個節目的首要任務。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類情感和歸屬感的需求排在第三位,每個人都需要被關懷,所以廣播夜話節目的主題多選擇為情感類。一般來說,節目的主題都比較貼近聽眾生活,這樣才會調動聽眾的參與熱情。
《千里共良宵》一直以都市白領、大學生、高中生和夜間工作者為收聽對象,針對他們可能會遇到的問題為選題標準,以“歲月在電波中流逝,人生在音樂中升華”為宣傳口號,傾向于高雅、文藝風格。在高考前期,《千里共良宵》的話題是“高考總動員”;在畢業時期,節目的話題是“我們畢業了”,它主題的選擇不僅在滿足聽眾的需求,也符合節目的風格定位。
聲音元素調動聽覺積極性。廣播夜話節目一般都是在晚上十點以后,這個時候已經是夜深人靜,忙碌一天的人們躺在床上靜靜聽著廣播。在這樣的環境中,廣播的聲音應該是舒緩的、柔和的;主持人的語調應該是輕柔的,而不是高亢激昂的;夜話節目中的音樂、歌曲應該選擇輕柔、抒情類的,這樣才能營造一種靜謐、安詳、舒適的時空氛圍。情感類節目很多時候都是起到一種伴隨作用——聽到的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聽,而且聽到的聲音可以使人喜歡,使人們感受到“夜晚的聲音會發光”。
作為一檔成熟的夜間節目,《千里共良宵》靈活的整合了聲音元素。節目將主持人的語言和背景音樂、獨立音樂整合,可以使聽眾能跟隨主持人的節奏慢慢深入主題,音樂的加入也可以使聽眾放松心靈、增加節目的情感氛圍。其實歌曲和音樂的選擇,都是為節目主題服務,起到升華談話內容的作用。在“我們畢業了”這期節目中,主持人以電影《畢業生》中的經典歌曲為背景音樂,將《梔子花開》《一路順風》這些獨立歌曲串聯其中,營造了一種淡淡的離別氛圍。
節目形式與編排巧配內容。《千里共良宵》一般會以主持人的一段話為開始,引出主題,把聽眾拉到他們主題之中;然后播送適合的文章、聽眾的投稿、名家的散文,將主題深化;從聽眾的回復、留言中選擇符合主題的文字來閱讀,加強了聽眾的互動。現在廣播的形式變得多種多樣,除了基本的形式外,廣播節目也會當場連線嘉賓、邀請嘉賓去現場一起主持節目。
內容是主題的支撐,內容的編排又影響節目的效果。《千里共良宵》由主題引出探討這種邏輯編排符合聽眾收聽習慣、思維習慣。《千里共良宵》與別的廣播夜話節目顯著的不同就是它的主持人隊伍強大,每個主持人都有自己的編排思想,使聽眾在收聽的過程中不覺得老套死板。青音和姚科擅長邏輯編排,林白擅長天馬行空的漫談,張濤按故事發展的線索分析電影,又符合時間編排。2011年12月22日張楠主持的《千里共良宵》的主題是“俠客情懷”,使用蒙太奇的編排方式,將經典的俠客電影插曲呈現出現,給聽眾營造了一個“俠客情境”,使聽眾在被設計的場景中得到放松的同時獲得體驗。
環節設計強調與聽眾的互動。《千里共良宵》最開始與聽眾的互動方式是聽眾來信和短信平臺,最初的幾年還會有抽獎活動,每期會抽出六名聽眾贈送半導體收音機。這從某種程度上說調動了聽眾的積極性,但是無論是聽眾來信還是短信平臺,都集中在節目進行中,限制了聽眾與節目的交流。
現在網絡越來越發達,在這種形勢下,《千里共良宵》增加了與聽眾的網際交流,互動的渠道增多了,不僅有論壇、郵箱、百度貼吧,還有微博。現在《千里共良宵》的幾位主持人都開通了微博,聽眾可以在網上關注這個節目與主持人,提前知道這期節目的主題,也可以在里面評論,使《千里共良宵》的影響力更大。同時網絡也將廣播聲音的易逝性這個缺點削弱,如果人們因為時間原因沒有準時收聽《千里共良宵》,可以選擇去官方網站在線收聽節目。
媒體的技術輔助。網絡的發展促進了交流方式的多樣化,所有的節目都應該順應這個潮流。“酒香也怕巷子深”,網絡可以提升節目的關注度,也可以加強受眾與節目的互動。《千里共良宵》每晚12點開始播出,由于時間較晚,很多聽眾都不能聽到,現在聽眾可以通過網絡在線收聽以前任何一期的節目,這也彌補了廣播自身的缺點。
受覆蓋范圍的影響,省市臺的廣播夜話節目沒有《千里共良宵》的受眾范圍廣、影響力大。但是現在省市可臺以通過網絡將節目在線播放,也許電波無法達到的地方,網絡就可以達到,這樣也能極大的增加省市臺廣播夜話節目的受眾人群,擴大省市臺的廣播夜話節目影響力。同時,論壇、微博的發展,也為節目與聽眾提供了交流的平臺,尤其是微博的應用,可以縮短主持人與聽眾的距離,擴大交流渠道,更具有親民性。
現在科學技術在不斷發展,受眾有了更大的信息選擇渠道,電視、網絡成為人們獲得信息的主要渠道,傳統的傳播媒介比如紙媒、廣播受到了挑戰。在新的形勢下,廣播夜話節目的機遇與挑戰并存。各地廣播夜話節目應該在吸取優秀夜話節目經驗的時候根據自身的特點來發展,加快廣播類型化的進程,從受眾意識上加以改造,夜話節目需要確定自己的受眾群,以小眾傳播為主要方式,從“廣播”到“窄播”,滿足受眾的情感需要,提升節目競爭力。
(作者單位:河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