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欣
江蘇省儀征市人民醫院西區醫院,江蘇儀征 211900
丹參川芎嗪治療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臨床效果分析
廖欣
江蘇省儀征市人民醫院西區醫院,江蘇儀征 211900
目的研究分析丹參川芎嗪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臨床治療中的效果。方法選取2010年5月—2014年8月在該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66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降糖、降壓以及擴張冠狀動脈的方法給予治療,觀察組患者則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聯合丹參川芎嗪靜滴治療。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電圖、血脂、超敏C反應蛋白(hs-CRP)等指標的變化。結果觀察組在心電圖、血脂以及hs-CRP方面的改善均優于對照組,心電圖總有效率為(94.0%),明顯高于對照組(69.7%),總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超敏C反應蛋白明顯下降,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丹參川芎嗪在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治療中,有顯著的效果,值得臨床廣泛推廣應用。
丹參川芎嗪;糖尿病;冠心病;治療效果
2型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慢性代謝性內分泌疾病,以成為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其代謝紊亂引起的高脂血癥、高血壓、高粘滯血癥是引起心血管病變發生、發展的基礎,是心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子。糖尿病患者發生心血管事件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4倍,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生存期帶來巨大的影響,給患者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該院2010年5月—2014年8月采用丹參川芎嗪注射液治療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取得滿意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在該院住院的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66例,隨機分成觀察組(33例)和對照組(33例)。其中觀察組男性19例,女性14例,男女年齡均在44~75歲之間,平均(61.8±8.9)歲,糖尿病病程均在1~24年之間;對照組男性17例,女性16例,男女年齡均在45~77歲之間,平均(62.3±9.2)歲,糖尿病病程均在10個月~24年之間。將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血糖、血壓、癥狀等各項相關指標進行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的診斷均符合WHO1999年診斷標準,空腹血糖(FPG)≥7.0 mmol/L,餐后2 h血糖(2hPG)≥11.1 mmol/L。冠心病診斷標準參照WHO關于冠心病診斷標準[1]:典型臨床癥狀、心電圖動態改變、心肌酶譜變化而確診的急性心肌梗死或陳舊性心肌梗死;運動試驗證實有心肌缺血;冠狀動脈造影證實存在冠狀動脈狹窄≥50%,并有心肌缺血的心電圖改變或典型心絞痛發作史。以上具備1條可診斷。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予低鹽低脂糖尿病飲食,控制空腹時的血糖指標保持在6~8 mmol/L之間,并根據患者實際情況予硝酸酯類、抗血小板聚集、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鈣離子拮抗劑、β-腎上腺能受體阻滯劑、他汀類等藥物常規治療。觀察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聯合丹參川芎嗪靜滴,具體用法用量:將10 mL丹參川芎嗪加入250 mL生理鹽水中靜脈滴注,1次/d,1個療程為12 d。
1.3 觀察指標及血脂、C反應蛋白檢測
每天觀察并檢測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空腹及餐后2 h的血糖指標,詳細記錄患者在治療前、后的十二導聯體表心電圖、血清血脂以及超敏C反應蛋白(hs-CRP)的變化情況。血清血脂指標包括:血清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患者治療前、后血脂檢測均于空腹12 h,次日清晨抽取靜脈血3 mL,待血液凝固后及時分離血清檢測。
1.4 療效評定標準
將治療效果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3種。心電圖療效標準:顯效:靜息心電圖顯示缺血性ST段恢復正常,倒置T波轉為直立,或運動平板試驗由陽性轉為陰性;有效:靜息心電圖顯示缺血性ST段治療后恢復≥0.05 mV,但<0.1 mV,在主要導聯倒置T波變淺≥50%,或運動平板試驗下移的ST段回升≥0.1 mV,房室或室內傳導阻滯改善;無效:未到達上述指標。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組例數×100%。
1.5 統計方法
該組研究數據通過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處理,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量數據,以t檢驗組間數據對比,通過(%)代表計數數據,通過χ2檢驗組間對比。
2.1 觀察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療效比較
經過常規治療后,對照組33例患者中顯效6例,占比18.2%,有效17例,占比51.5%,無效10例,占比30.3%,總有效率為69.7%;觀察組33例患者中,顯效15例,占比45.5%,有效16例,占比48.5%,無效2例,占比6.0%,總有效率為94.0%。從顯示的數據來看,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組間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療效比較[n(%)]
2.2 觀察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血脂及hs-CRP的變化比較
兩組治療后總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超敏C反應蛋白均有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升高,但觀察組總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超敏C反應蛋白下降更明顯(P<0.05),觀察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觀察組降血脂、hs-CRP作用明顯優于對照組。見表2,表3。
表2 觀察組與對照組治療前血脂水平比較(±s,mmol/L)

表2 觀察組與對照組治療前血脂水平比較(±s,mmol/L)
注:與對照組比,P>0.05。
表3 觀察組與對照組治療后血脂水平比較(±s,mmol/L)

表3 觀察組與對照組治療后血脂水平比較(±s,mmol/L)
注:與對照組比,P<0.05。
組別TC TG LDL-c HDL-cHs-CRP觀察組對照組4.23±0.95 5.94±0.92<0.01 1.42±0.94 1.97±0.97<0.05 3.82±0.97 4.42±1.23<0.05 1.20±0.51 1.03±0.65>0.05 3.26±1.29 3.97±1.12<0.05
冠心病是糖尿病常見的并發癥之一,是一種由冠狀動脈形成血栓或破裂出血導致心臟缺血的心血管疾病。冠心病是導致糖尿病患者重殘和死亡的最主要的因素,據相關數據顯示,在所有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中,死亡人數達到總人數的50%左右[2]。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并不是突發性疾病,初期還不會表現出明顯的臨床癥狀,因此,很多患者由于未能及時發現疾病的存在,而導致延誤了疾病的治療時機。糖尿病常合并血脂代謝紊亂,同時可以出現血液流變學改變,凝血機制失調、血小板功能異常,紅細胞2,3-二磷酸甘油酸、糖化血紅蛋白、C反應蛋白量增高,導致組織缺氧,影響心肌組織代謝,臨床發生心絞痛,嚴重者發生心肌梗死。血脂、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是冠心病的一種危險標志,心絞痛、心肌梗死患者血脂、超敏C-反應蛋白血清水平顯著升高。故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治療中首先需要盡快降低血脂、抗凝、改善血液流變學及組織缺氧狀態。有效降低血脂不僅可以降低粥樣物質在斑塊中的比例,防止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進展,而且可以恢復內皮功能,減少泡沫細胞形成,使膠原組織成熟,纖維帽更加穩固,另外升高HDL-C可增加TC的轉運,減少TC在血管內的浸潤。丹參川芎嗪的主要成分為丹參素和鹽酸川芎嗪,藥理研究表明,丹參素可降低全血粘度,抑制血小板聚集,激活纖溶酶系統,增加紅細胞膜的機械強度,減少紅細胞的破壞,改善血液流變性、提高紅細胞的變形能力和調解血液的粘滯度,改善全身各臟器的微循環障礙,同時丹參素有利于保護血管內皮,減少白細胞的黏附,發揮抗血栓形成的作用[3];川芎嗪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并對已聚集的血小板有解聚作用,同時擴張冠狀動脈,降低血液黏度,加速紅細胞流速,改善微循環,清除自由基,降低全血粘滯度,降血脂等作用,從而提高心肌細胞組織耐缺氧能力等,對心肌具有明顯保護作用[4]。綜上研究表明,將丹參川芎嗪應用于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治療當中,可以獲得以下幾個明顯的效果:①抗血小板聚集;②擴張冠狀動脈,降低血液的粘稠度;③改善心肌缺血;④保護心肌細胞缺血性損害。總之,丹參川芎嗪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臨床治療中,效果迅速、療效明顯,適合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當中。
[1]陳國偉,陳灝珠.心血管病診斷治療學[M].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420.
[2]徐波,張瑛.丹參川芎嗪注射液治療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心絞痛30例臨床觀察[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09(3):24-25.
[3]袁恒杰.丹參素藥理作用研究新進展[J].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06,26 (5):604-605.
[4]趙玉清.磷酸丹參川芎嗪注射液藥理毒理研究綜述[J].時珍國醫國藥,2007,18(7):1780.
R587.1;R541.4
A
1672-4062(2014)11(b)-0005-02
2014-08-18)
廖欣(1975.8-),女,重慶人,本科,主治醫師,研究方向:糖尿病并發癥的預防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