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敏
河南省周口市中心醫院,河南 周口 466000
玻璃體切除術治療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療效分析
張慧敏
河南省周口市中心醫院,河南 周口 466000
目的探討玻璃體切除術治療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臨床療效。方法隨機選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該院診治的134例(176眼)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隨機平均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67例(88眼),給予對照組采取全視網膜光凝治療,給予研究組應用玻璃體切除術進行治療,記錄并分析兩組相關情況。結果治療后,研究組患者Ⅳ期、Ⅵ期視力好轉情況優于對照組,視力無變化和惡化眼數都較對照組更少;Ⅴ期視力好轉情況明顯較對照組更好,視力惡化眼數比對照組更少;研究組患者繼發性青光眼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應用玻璃體切除術治療具有良好臨床療效,值得臨床推廣。
玻璃體切除術;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臨床療效
該文隨機選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該院診治的134例(176眼)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為研究對象,重點探討和分析玻璃體切除術治療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治療過程和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在該院診治的134例(176眼)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隨機平均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67(88眼)例;對照組男36(52)例,女31(36)例,年齡25~72歲,平均年齡(47.17±1.36)歲,其中糖尿病病程5~15年,平均病程時間(10.56± 2.47)年;按照疾病嚴重程度分類,Ⅳ期有24眼,Ⅴ期有31眼,Ⅵ期有33眼;研究組男35例,女32例,年齡26~73歲,平均年齡(48.29±1.48)歲,其中糖尿病病程5~16年,平均病程時間(11.03± 2.51)年;Ⅳ期有22眼,Ⅴ期有32眼,Ⅵ期有34眼。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糖尿病病程、疾病分期等一般情況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聯合血糖檢查、腎功能檢查和膽固醇血脂檢查確診患者;所有癥狀均符合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疾病臨床表現者;反復多次玻璃體出血者;玻璃體出血量大者;視網膜纖維嚴重增殖者;牽拉性網膜脫落;積極配合治療者;家屬簽訂治療知情同意書[1]。排除標準:有手術禁忌癥者;孕婦和哺乳期女性;精神異常者;嚴重智力障礙者;嚴重慢性疾病者;心肝腎功能不健全者;不配合治療者;資料記錄不完整者。
1.3 治療方法
給予對照組患者采取全視網膜光凝治療,選用532型激光機,總光凝點1000~1500點,1次光凝500點,分3次完成[2]。給予研究組應用玻璃體切除術進行治療,選取三通道玻璃體切除手術,輕緩切除病變玻璃體和積血,利用眼內鉤、鑷切斷玻璃體中的視網膜纖維條,再剝除前膜和下膜。結合手術中具體情況,交換氣液后應用視網膜全光凝。術后對光凝反應差范圍補充光凝,對視網膜裂孔予以鞏膜外冷凝、眼內激光以及C3F等多種方法。
1.4 療效評價觀察標準
經臨床相關檢查觀察并統計兩組患者治療后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情況(視力好轉、視力無變化、視力惡化)和治療后兩組患者并發癥情況(網膜裂孔、出血、白內障、繼發性青光眼)。
1.5 統計方法
2.1 治療后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情況
治療后,研究組患者Ⅳ期、Ⅵ期視力好轉情況優于對照組,視力無變化及惡化眼數都少于對照組;Ⅴ期視力好轉眼數明顯比對照組多,視力惡化眼數比對照組更少,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治療后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情況[眼(%)]
2.2 治療后兩組患者并發癥情況
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繼發性青光眼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R771.3
A
1672-4062(2014)07(b)-0034-02
張慧敏(1981.1-),女,河南周口人,本科,主治醫師,眼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