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開貴,武林旺,鄒永瓊,黃 輝,楊金鴿
(1.武警臨滄邊防支隊 衛生隊;2.解放軍第四七八醫院 伽瑪刀治療中心,云南 臨滄 677000)
資料和方法 本組肺癌90例,男65例,女25例,年齡32~86歲。平均年齡62.3歲。卡氏評分7 160分。全部病例經病理影像學及臨床診斷。其中鱗癌44例,腺癌30例,小細胞癌16例;中央型38例,周圍型33例;原發性腫瘤71例,轉移性腫瘤19例,首次治療75例,手術化療后復發15例;病灶位于右肺51例,左肺39例。病灶大小在0.8cm×1.1cm×1.0cm-8.5cm×9.0cm×12.0cm,平均3.5cm×4.5cm×5.6cm,病灶形態大多不規則,部分呈圓形,卵圓形,周邊有長短不一的毛刺狀影。
治療方法 1、定位、計劃設計及治療,患者在專用定位床上取仰臥位,將身體置于墊內固定,用真空體模作模,確定體表掃描部位,進行5mm薄層CT掃描,將CT掃描圖像經網絡傳輸到伽瑪刀治療計劃系統工作站。由物理師在sgs003計劃系統進行圖像配準、勾畫外輪廓,經放療醫生畫出腫瘤生物靶區及周圍敏感組織后,再由物理師通過治療規劃系統軟件對腫瘤進行適行排布靶區,然后進行計算,并給出合理的腫瘤治療劑量。一般用50~80%的等劑量曲線包繞95%以上的腫瘤區。對治療規劃確認無誤后再將其傳輸到全身超級伽瑪刀治療計算機進行治療。治療設備為SGS-003型立體定向伽瑪線射治療裝置。俗稱“超級伽瑪刀”。
2、隨訪方法:一般在體部伽瑪刀治療結束3個月后進行CT復查,以后每3個月復查1次。
3、CT掃描方法:治療前后均用螺旋CT進行5mm平掃加增強掃描對比觀察。
4、評價方法:以治療前后腫瘤影像的瘤體大小,內部結構及周圍變化情況作為療效評價指標,選擇治療前后相同解剖層面,進行比較。對腫瘤的大小,內部結構及周圍組織、轉移腫大的淋巴結的變化進行評價。
完全緩解(CR),病灶完全消失,癥狀消失;部分緩解(PR),病灶縮小50%以上,癥狀明顯緩解;無變化(NC),病灶無縮小或縮小不足50%。病灶進展(PD),病灶增大或周圍出現新的病灶。
結 果 1、影像學變化,90例病癌經伽瑪刀治療后3個月隨訪復查見腫塊明顯縮小或消失8例。腫塊內部出現液化壞死或空洞形成的59例。23例均有縮小。所有病例周圍均出現放射性肺炎或伴纖維化。詳見附表。
2、放療的毒副反應:伽瑪刀治療期間可見輕微的乏力、咳嗽、食欲不振等全身反應。隨訪期間未見嚴重的放射并發癥。
討 論 近年來肺癌的發病率及死亡率均呈上長趨勢,肺癌作為最常見隱蔽性的癌癥之一。其早期診斷困難,在確診時多數已到中晚期,失去了外科科手術的機會。肺癌的放射治療是僅次于手術治療的較有效的局部治療手段,然而普通放療對周圍正常組織或臟器損傷較大,又由于正常組織(如:脊髓、食道、心臟耐受劑量受到限制,使得普通放療無法提高肺癌靶區的放射劑量,因此療效往往不滿意。隨著放射物理、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形成了如今成熟的立體定向放射治療技術,實現了針對腫瘤給予很高的劑量,而對周圍正常組織照射很低的劑量,從而保護了正常組織。由于我科用的是第3代伽瑪刀技術,即超級伽瑪刀,在對瘤體組織治療時進行360度旋轉照射,使瘤體得到更加全面立體的照射。從而比普通伽瑪刀療效更好,毒副反應更輕。

附表 體部伽瑪刀治療3個月后影像學變化
本組病例結果顯示:1、超級伽瑪刀更有效地殺滅和控制腫瘤的局部生長,致使腫瘤內部液化壞死或消失,減輕了臨床癥狀延長了生存期,提高了生存質量。本組肺癌治療有效率94.5%。2、伽瑪刀無需開刀和麻醉,特別是對于不能耐受手術切除者更適用。如(高血壓、高血糖、肺心病等患者)。還有對于腫瘤浸潤、粘連在肺門、縱隔大血管、心臟膀及伴縱隔淋巴轉移不能做手術者提供了新的治療途徑。3、對于腫瘤病理學診斷與療效有著密切關系。鱗癌有效率92.3%,腺癌有效率86.7%,小細胞癌全部有效。4、超級伽瑪刀治療產生的放射性肺炎范圍小,經抗炎激素對癥治療一個月內癥狀可改善消失。30%左右的病人CT復查發現有放射及纖維化改變,而病人無顯著癥狀。5、超級伽瑪刀治療是較好的局部治療方法,適當配合化療、生物免疫及中醫治療可提高療效。本組病例隨訪期間內未見嚴重的放射性并發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