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穎
(普洱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云南 普洱 665000)
結核病是在世界范圍內廣泛蔓延的慢性呼吸 道傳播疾病,在我國發病率較高。抗結核藥物在有效控制結核病蔓延、挽救患者生命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治療相關的不良反應,嚴重時可危及生命。抗結核藥物所致不良反應主要為胃腸道反應、肝功能損害、過敏反應、腎功能損害和神經損害等。為引起醫務人員重視,本研究以筆者所在結核病門診200例確診結核患者為研究對象,對治療過程中出現的不良反應情況進行總結,現報道如下。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選擇筆者所在結核病門診2010~2012年應用抗結核藥物治療肺結核患者200例,其中,男141例,女59例,年齡20~75歲,平均(36.2±11.3)歲;初治患者112例,復治患者88例;痰結核菌涂片(+)106例,(-)94例;完善檢查血常規、尿常規、肝腎功能,電解質均無異常,無其他合并疾病。全部患者診斷明確,按2001年結核病分類法,原發性肺結核患者18列,血行播散性肺結核患者52例,繼發性肺結核76例,結核性胸膜炎49例,肺外結核5例。
2.方法 ⑴抗結核藥治療 根據患者臨床分型、痰菌和以往用藥情況,按《中國結核病防治規劃實施工作指南》的相關規定選用化療方案。
①初治方案 2HRZE+4HR。強化期:采用利福平450mg,異煙肼300mg,乙胺丁醇750mg,吡嗪酰胺1250mg,1次/d,共治療2個月;繼續期:采用利福平450,異煙肼300mg,1次/d,共治療4個月。
②復治方案 2HRZES+4HRE。強化期:采用利福平450mg,異煙肼300mg,乙胺丁醇750mg,吡嗪酰胺1250mg,鏈霉素750mg(肌肉注射),1次/d,共治療2個月;繼續期:采用利福平450,異煙肼300mg,1次/d,乙胺丁醇750mg共治療6個月。
⑵研究方法 詳細記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初治患者隨訪6個月,復治患者隨訪8個月,出現不良反應的給予對癥支持治療,并根據嚴重程度酌情考慮減低化療藥物劑量。
3.抗結核藥物引起不良反應診斷標準 再次使用同樣藥物又出現同樣的癥狀者,停藥后癥狀消失,以此判定藥物不良反應。
結 果 1.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200例患者失訪18例,最終有182例納入研究,隨訪率為91%。有38人觀察到不良反應發生,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0.9%。見附表。
2.預后 患者出現不良反應時要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并給與對癥支持治療,最后,182名患者均完成治療,不良反應都得到控制,跟蹤隨訪至少8個月,都得到治愈。

附表 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分析
討 論 結核病是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治療主要方式是化學治療,治療要求聯合、規律、全程等特點。由附表可見,在本研究資料中,抗結核藥物應用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和國內報道相似。抗結核治療不良反應中以胃腸道反應最高,其次是肝功損害、過敏反應、神經損害、骨關節損害。在本組患者中,以肝功能損害最為嚴重,胃腸道反應最為常見,這2種不良反應是造成治療中斷的常見原因。
在臨床工作中,引起肝損傷和消化系統不良藥物反應主要有異煙肼、利福平和吡嗪酰胺;引起神經系統損傷的主要是異煙肼;引起高尿酸血癥的主要是吡嗪酰胺;引起視神經炎的主要是乙胺丁醇;引起耳毒性和腎毒性的主要是鏈霉素。在治療過程中應強調個體化治療,發生不良反應時,都要及時調整藥物劑量并給與對癥治療。如服用利福平2個月后發現轉氨酶升高,考慮利福平對肝臟毒性作用,可改用利福噴丁。降低胃腸道的不良反應,可空腹服用利福平,其他藥物均建議飯后2h服用。采用以上措施后,如服藥過程中仍出現胃腸道反應,建議加用奧美拉唑或雷尼替丁保護胃黏膜。末梢神經損害的治療主要是給予維生素B6營養神經。在治療過程中,通常加用保護肝功能等藥物,如肝泰樂,肌苷片,以預防和減少藥物不良反應。
抗結核藥物不良反應主要集中在用藥2個月內,故在治療2個月內尤須嚴密觀察,一般來說藥物的效應隨著用藥劑量、用藥濃度的增加隨之增加,達到其最大效應后,再繼續增加劑量就會引起毒性反應的發生。結核患者病程長,大部分營養狀況相對差,身體虛弱,偏瘦,抗結核治療要求聯合、規律、全程,因此按常規給藥會導致藥物劑量偏大,這是結核病化療患者產生不良反應的重要原因。
在臨床工作中,抗結核治療中出現藥物不良反應比較普遍,應引起醫務人員的高度重視。本組病例均在抗結核治療的2個月內發病,在患者就診時,臨床醫生應對患者交待好病情,并對會出現的不良反應做好解釋,同時密切注意患者抗結核治療強化期的病情變化,做好隨訪檢測,適時復查肝功能,減少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若出現藥物不良反應,要積極對癥治療,及時調整化療方案,確保肺結核患者的化療效果,同時減少患者的痛苦,提高治愈率,改善患者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