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學伶 天津市寶坻區海濱醫院 301800
地黃為玄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最早記載于《神農本草經》[1]。按炮制方法藥材可分為:鮮地黃、干地黃與熟地黃,其藥性和功效也有較大的差異?,F代認為[2],經蒸制后的熟地黃味濃,質厚,性由寒轉溫,味由苦轉甜,功能由清轉補,以滋陰補血,益精填髓為主。生地經長時間加熱蒸熟后,部分多糖和多聚糖可水解轉化為單糖;地黃經炮制后生成的化合物5-羥甲基糠醛含量增加了20倍左右。在臨床上,生地黃主要用于熱病煩躁、骨蒸勞熱、發斑消渴、吐血、崩漏、尿血。熟地黃主要用于目昏耳鳴、肝腎陰虛、腰膝腿軟、消渴、崩漏、遺精、須發早白[2]。
收集我院2011年11月-2012年3月含地黃處方共425張,其中含生地黃處方196張,含熟地黃處方229張。參考《中藥學》[3]分類方法,通過Excel軟件建立數據庫,對425張處方中與地黃配伍的單味中藥、中藥類別的使用次數、使用頻率進行統計分析。
2.1 與生、熟地黃配伍頻率較高的中藥類別 統計處方中與生地黃(列表左邊)、熟地黃(列表右邊)配伍的各類中藥出現的次數,結果見表1。

表1 各類中藥與生、熟地黃的配伍情況
由表1可知,與生地黃配伍頻率較高的清熱藥占26.65%,補虛藥占25.21%;與熟地黃配伍頻率較高的補虛藥占30.02%,清熱藥占24.61%。
與生地黃配伍使用前2類藥物為清熱藥、補虛藥,這是由于生地黃的主要功效為滋陰養血、清熱涼血,與清熱藥和補虛藥配伍可加強滋補和清熱的功效?!侗窘浭枳C》[4]記載了生地黃可滋陰、養血、生津。漢代張仲景在膠艾湯、金匱腎氣丸等方劑中以生地黃為主藥,也體現了生地黃滋陰、補血、生津之功效?!独坠谥扑幮越狻罚?,6]里面的犀角地黃湯、清營湯等方劑以生地黃為主藥,體現了生地黃性寒有清營血之熱的功效。
與熟地黃配伍使用前3類藥物為補虛藥、清熱藥、收澀藥,這是由于熟地黃專于滋補,與補虛藥配伍可加強其滋陰補血,填精益髓作用;而配伍清熱藥治療陰虛證,可達到滋陰抑陽、滋陰降火的功效;配伍收澀藥可收斂固澀、補腎,加強其滋陰補腎、益精填髓的功效。
2.2 與生、熟地黃配伍的中藥使用頻次 統計處方中與生地黃(列表左邊)、熟地黃(列表右邊)配伍的各單味藥出現的次數,結果見表2。

表2 與生、熟地黃配伍頻率前10名的中藥排序
由表2可知,與生地黃配伍頻率較高單味藥中當歸占83.16%,甘草占77.55%;與熟地黃配伍頻率較高的單味藥中當歸占94.76%,白芍占88.65%。生地黃與熟地黃有相同的配伍藥對,這是由于生地黃與熟地黃均有補陰血、生津液的功效,其配伍藥對相同,在功效上也有相同之處。
2.2.1 地黃-當歸。425張處方中,生地黃-當歸的使用頻率為83.16%,熟地黃-當歸的使用頻率為94.76%,是較為常用的配伍結構。當歸可加強生地黃之活血化淤之功效,又能避免熟地黃過于滋膩之弊端。發揮活血功效時,可同時配伍川芎、紅花等藥;發揮滋補功效時,可同時配伍白芍、人參等藥。
2.2.2 地黃-牡丹皮。425張處方中,生地黃-牡丹皮的使用頻率為37.76%,熟地黃-牡丹皮的使用頻率為37.55%,是較為常用的配伍結構。生地黃與牡丹皮均是清熱涼血、活血化淤之品,生地黃甘寒質潤多汁,清熱涼血又可養陰,牡丹皮善于清透陰分伏熱,兩者配伍相須為用,可清熱養陰,涼血活血。熟地黃為滋補肝腎的要藥,牡丹皮可退本于肝腎陰虛之相火,二者配伍使用,熟地黃滋陰以治本,牡丹皮瀉相火退虛熱以治標,一滋一清,具滋陰瀉火之功效。另牡丹皮辛散活血化瘀,可制約熟地黃之滋膩,使熟地黃補而不滯。
2.2.3 地黃-茯苓。425張處方中,生地黃-茯苓的使用頻率為52.55%,熟地黃-茯苓的使用頻率為67.69%,是較為常用的配伍結構。生地黃與茯苓配伍可養心、清心、安神。茯苓淡滲利水,合用,茯苓滲濕利水與生地黃養陰生津一清一利,二藥清利而不傷陰血,常用于實火,或相火熾盛,或熱迫血行等證。熟地黃-茯苓為滋陰泄濁之常用配伍。茯苓能祛濕健脾,利水滲濕而不傷正氣,與熟地黃配伍,一補一瀉,補而不滯,瀉而不傷正,補而不傷陰,滋陰而不助濕,利水而不傷陰,既助地黃滋補之力,又健脾防止地黃膩滯脾胃。
滋陰藥和助陽藥是熟地黃配伍發揮作用的物質基礎,如熟地、麥冬、山藥、沙參等,不僅具有一般的滋補營養作用,大量研究證明滋陰藥能改善機體內紅細胞的糖分解代謝,使亢進的機體能量代謝恢復正常,對治療機能亢進、代謝亢奮病癥有較好療效。與其相反,溫補腎陽的地黃丸類中成藥所治療的病癥大多屬機能減退,代謝衰弱的病癥。如附子、肉桂、菟絲子、鹿角膠等溫陽藥在溫補腎陽等中成藥中發揮主要的藥物作用。生地黃補陰并兼有清熱的作用,為清補之品,且補陰血而不膩滯,陰虛或伴氣滯者適用。熟地黃性微溫,為溫補之品,且質厚味濃、純厚靜守、滋膩黏滯,為補血益精之要藥,不但效果比生地黃要強,且能益精填髓,陰血虛而無熱或精血虧虛教重或腎經不足者適用。
[1] 龔千鋒.中藥炮制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4:280.
[2] 張介賓.景岳全書〔M〕.上海: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社,2006:1100.
[3] 趙越.中藥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6.
[4] 縐澍.本經疏證〔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9:34.
[5] 洪昂.本草備要〔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9:160.
[6] 黃宮繡.本草求真〔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