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瓊 周 蘭 邢萍萍 福建省廈門市口腔醫院斗西分院 36003; 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職工醫院
隨著我國現代口腔醫學科學技術水平迅速發展以及人們對口腔醫院感染認識的不斷提高,口腔科護理人員發生職業暴露問題引起醫學界人士廣泛的關注,構建完善職業防護措施,是減少因職業暴露帶來的職業危害的有效方法[1]。因此,研究構建職業防護策略具有現實的意義。為此,筆者通過對華中和華南地區部分醫院口腔科護理人員進行調查研究,了解護理人員職業暴露原因,分析其職業防護不足,構建職業防護策略。
1.1 對象 選擇口腔科護理人員60名,均從事一線口腔護理工作,且在崗連續工作年限不低于2年,排除近2年內因哺乳、生病、學習等原因離開工作崗位的護理人員。
1.2 調查方法 采用橫斷面調查方法,以不記名方式進行問卷調查,堅持隨機化原則,向口腔科室護理人員發放調查問卷共60份,實收有效問卷56份,有效回收率93.3%。
1.3 統計方法 整理調查問卷資料,應用統計軟件SPSS18.0進行分析。問卷結果采用百分比進行統計描述。
2.1 職業暴露率因素分布 被調查的56名護理人員中,在近2年內發生過職業暴露至少1次有23名,職業暴露發生率41.07%。職業暴露主要集中在銳器傷方面,據統計23名護理人員因銳器傷發生職業暴露累計次數為15次,占發生環節中職業暴露總次數構成比為53.57%。在發生原因中因技術操作失誤或者不規范發生職業暴露總次數構成比為30.47%。因所有調查對象均在工作本院至少2年以上,基本可以排除因工作業務知識不足、技術操作不熟練等人為因素。從側面可以反映出,部分口腔護理人員職業防護觀念淡薄,職業防護知識缺乏,院內職業防護執行力不足等諸多問題。見表1。
2.2 口腔護理人員執行職業防護及已發生職業暴露后處理情況 本次調查56名護理人員中,近2年內嚴格執行職業防護、實行標準預防要求的有32名,占57.14%。通過調查統計數據進一步分析得知,這32名在近2年內發生職業暴露僅有5名,占15.63%。未嚴格執行職業防護、未嚴格執行標準預防的24名護理人員中發生職業暴露人數達18名,發生率高達75.0%。

表1 護理人員職業暴露發生環節及原因構成比
本次調查統計56名護理人員,在工作中執行職業防護措施構成比及已發生職業暴露23名護理人員,在職業暴露后采取的處理方式構成比情況,見表2。通過調查結果數據分析表明:執行職業防護措施可以降低發生職業暴露率,能有效地避免發生職業危害。

表2 護理人員執行職業防護和發生職業暴露后處理方式構成比
3.1 加強職業防護教育培訓 本次調查中,23名職業暴露護理人員因技術操作失誤或者不規范達30.43%,未執行標準預防所占比例26.09%。口腔科護理人員對職業防護知識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知識教育培訓缺乏,職業防護觀念淡薄。不論實習生還是新入職護士在上崗前,均要接受院內組織的專項職業防護知識培訓學習考核,重點培訓清洗消毒滅菌、無菌操作技術和科室感染管理以及預防控制醫源性經血液傳播疾病等職業防護知識的學習,培訓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崗。在職護士每年不定期至少組織培訓1次,增強護理人員的自我職業暴露防護意識,加強護理人員職業防護知識系統完善的教育培訓考核機制,規范技術操作習慣,提高自我防護認知,降低職業危害風險[2]。
3.2 堅持執行職業防護原則 本次調查顯示,56名護理人員能完整、正確、規范地做到操作前、后“六步洗手法”占75.0%,其中因未執行標準預防而發生職業暴露,占職業暴露總人數比26.09%。堅持長期地做好個人防護,正確規范佩戴防護用具,養成操作前、后“六步洗手法”消毒良好習慣。職業防護原則就是遵守職業操作規范,嚴格堅持標準預防。所謂標準預防[3]即將所有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破損的皮膚、黏膜等一律視為具有傳染性的物質,凡接觸這些物質時均須采取適當的消毒、隔離等防護措施,以降低醫務人員與患者、患者與患者間的微生物傳播的危險。
3.3 健全落實職業防護制度 醫院應重視定期加強職業防護監管機制,構建職業防護制度,并建立完善的護理安全監督機制,以《口腔門診規章制度》為依據,不定期抽查各種口腔醫療器械的消毒情況、護理人員是否規范職業操作等,對未落實到位的不安全因素及時糾正,未執行標準預防的護理人員實行獎懲嚴罰機制,完善并提高安全防范措施。
3.4 構建職業危害報告制度 建立護理人員健康檔案,為口腔科每位護理人員建立個人體檢資料檔(涉及個人隱私資料應采取嚴格保密制度),為護理人員接種預防乙型肝炎的疫苗,預防乙肝病毒(HBV)的感染,每年定期為其體檢1次,預防醫護人員被成為感染源。對于已經發生職業暴露的護理人員,應及時正確規范處理,尤其是醫療器械造成的銳器傷,應立即由近心端向遠心端擠血,采用流水沖洗,然后進一步采取消毒包扎處理。在必要時征得本人的同意抽血化驗檢查,一旦發現感染,應及時采取治療措施,并做好職業危害報告,避免院內發生交叉性感染,避免給醫院和患者帶來不必要的身心傷害[4]。
3.5 全程管理處置醫療廢物 本次調查銳器操作后處理中,做到回套針帽僅有44.64%。據白彩鋒[5]等人調查研究顯示,64.3%的護理人員最近1年在處理醫療廢物時發生了銳器損傷,損傷次數為1~12次,平均(2.76±2.53)次。護理人員在醫療廢物處置上,職業操作不規范,思想認識不重視,導致處理醫療廢物出現銳器損傷。醫院應重視醫療廢物處置管理,嚴格監管封閉管理,不僅僅做好防泄漏、防擴散和防流失等工作,更應做到醫療廢物分類存放,醫療垃圾存放位置應設置明顯的分類標志,嚴禁醫療垃圾與生活垃圾混合放置,醫院應加強醫療廢物宣傳教育力度,制定完善的醫療廢物管理制度,施行醫療廢物處置全程管理[6]。
綜上所述,減少職業危害的關鍵就是增強職業防護意識。重視標準預防,構建職業防護策略,防患于未然,制定完善的職業防護制度,做到專業化、具體化和條理化,提高護理人員職業防護思想認識和完善職業防護培訓制度。構建完善的職業防護體系,是降低護理人員職業危害,提高口腔科醫療護理質量的重點策略。
[1] 尉鵬杰.浙江省紹興市某醫院臨床護士職業暴露風險與防范分析〔J〕.醫學與社會,2011,24(4):62-64.
[2] 沈荃.口腔科護士的職業危害和防護措施析〔J〕.醫學理論與實踐,2007,20(6):733-734.
[3] 劉益萍.武漢市某三甲醫院手術室醫務人員職業暴露情況分析〔J〕.醫學與社會,2011,24(12):57-59.
[4] 徐彥彬,李建英,劉冰.口腔醫護人員的職業危害因素及防護對策析〔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1,8(10):71-73.
[5] 白彩鋒,李玉香,穆國霞,等.護理人員醫療廢物處理行為調查分析〔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9,6(24):79-81.
[6] 楊薇.加強醫療廢物管理防止醫源性感染〔J〕.重慶醫學,2009,38(13):1676-1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