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力
人們常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現代精神分析學認為“夢是愿望的滿足”。中醫典籍上也有很多關于夢的記載,例如《諸病源候論》中記載“夫虛勞之人,血氣衰損,臟腑虛弱,易于傷邪……使人臥不安,喜夢”,這是說氣血虧損、臟氣衰弱的人睡眠中易被邪氣侵擾而多夢、睡眠質量差。過度疲勞、生病、面臨困境或重大變動、焦慮、緊張的情況下,也容易多夢。
《黃帝內經》強調,夢可以預測臟腑氣血的盛衰虛實,提出“陰氣盛則夢涉大水而恐懼,陽氣盛則夢大火而燔灼”。還有一些則是由于身體缺乏,在夢境中就發出需求的信號:如“腎氣虛則使人夢見舟船溺人”,因為腎屬水,腎水不足,則在夢境中出現大水;心五行屬火,心火不足時,就有“心氣虛則夢救火陽物”;同理,肝木不足,就有“肝氣虛則夢見菌香草生”。根據七情和五臟的關系,夢怒可能是肝氣虛,夢恐懼則可能提示腎氣虛,夢到哭可能是肺氣虛,夢到大笑、放聲高歌則分別可能為心氣虛和脾氣虛。
一些夢境有可能暗示人體某個部位出了問題,一般來說,夢境中出現驚恐的場面,像跌落懸崖或者其他比較危險的情況,可能是冠心病等心臟病的前兆;還有消化系統出問題,像脾胃不調這類疾病,就會夢到吃東西的場面或大水的場景。
對于夢境,也不用過分緊張,其中的信號也并不完全規律,并且有些夢本身也能平衡陰陽。但如果年紀較大、平時身體不好,噩夢或驚險性的夢卻突然頻繁發作,就要予以重視。
(摘自《生命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