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彩琴
如今隨著食物生產方式的日益更新,“日本豆腐”、“魚豆腐”和“魔芋豆腐”等另類豆腐紛紛走俏。這些究竟算不算豆腐?其營養價值幾何?
不是所有的豆都能做豆腐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建議每人每天應當吃大豆類及堅果30~50克,而豆腐,就是用大豆做成的。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豆都能被稱為“大豆”,也不是所有的豆都能做成豆腐。
通常我們看見的豆子主要分為兩類:一、大豆類,主要包括黃豆、黑豆和青豆,營養特點是含有豐富優質蛋白、少量脂肪,淀粉含量不高,因此不能作為主食;二、雜豆類,主要包括綠豆、紅豆、蕓豆等,營養特點是含有大量淀粉、少量蛋白質,幾乎不含脂肪,因此不能用來榨油,也不能打成豆漿、做成豆腐。
不是所有的“豆腐”都算豆腐
想要當豆腐,自然需要一些豆腐的特征:如以大豆類為原料制作而成、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加工過程中含有豐富的鈣鎂等,如果不滿足這些條件,自然不能算做豆腐。接下來,我們就來盤點幾種最坑爹的“豆腐”。
杏仁豆腐 杏仁豆腐是著名的甜點,是由甜杏仁磨漿后加水煮沸,待冷凍凝結之后切塊而成,因形似豆腐而得名。其中不含大豆成分,反而增加白砂糖、奶粉、罐頭水果、杏仁精等其他添加劑。盡管其含有從杏仁中帶來的蛋白質和脂肪,但營養價值卻遠遠不如豆腐。
日本豆腐 日本豆腐還有一些其他的名字,如“內酯豆腐”、“雞蛋豆腐”、“玉子豆腐”等,質感神似豆腐,卻不含任何大豆類成分。其以雞蛋為主要原料,輔之純水、植物蛋白、天然調味料等制作而成,口感嫩滑,易于烹飪,但從營養價值上來說,其既不如雞蛋,也不如豆腐。
魔芋豆腐 魔芋豆腐其實是由魔芋塊莖磨成漿液煮熟后的產物,其主要成分是葡甘露聚糖,這是一種優質的天然膳食纖維,能夠起到減少膽固醇、促進腸道運動緩解便秘等作用,兼之熱量低飽腹感強,是不少減肥愛好者的首選產品。但其不含任何優質蛋白質,也不能給人體補充鈣鎂。
魚豆腐 魚豆腐主要是用魚、水加一些食品輔料制作加工而成的產品,里面不含大豆,只因為形狀像豆腐,因此才將其命名為魚豆腐。由于魚豆腐制作過程中利用魚肉、碾碎魚骨揉入其中,因此其蛋白質和鈣質含量相對前幾種豆腐更多,但由于其并未使用大豆制作,因此不能將其稱為真正的豆腐。
內酯豆腐沒傳統豆腐營養
隨著豆腐制作工藝的不斷進步,人們開始改變過去用石膏、鹵水來點豆腐的做法,而改用葡萄糖酸內酯作為凝固劑制作豆腐。用內酯做出來的豆腐,口感爽滑,質地細膩,產量大增,還沒有鹵水和石膏豆腐中含有的淡淡的苦味,深受人們的喜愛,也因此不少人認為內酯豆腐所含營養價值更高。
但實際上,在制作鹵水豆腐和石膏豆腐時,鹵水、石膏中含有較多的鈣鎂,因此鹵水豆腐和石膏豆腐中的含鈣、含鎂量也頗為可觀。這種傳統豆腐被稱為“植物肉”,可提供足夠的鈣鎂和蛋白質,強健骨骼和牙齒。但葡萄糖酸內酯制作的豆腐,含鈣量只有傳統豆腐的約1/8,含鎂量只有約1/3,營養價值并沒有像大多數人所想的那樣高。
(摘自《飲食與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