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嘉
摘要:音樂教育是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對實施美育的重要內容和途徑之一。在社會轉型時期,音樂教育承擔著高校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樹立大學生正確的審美觀的任務,尤其是在陶冶情操和健全人格等方面有著不可代替的作用。作為音樂教育的重要課程,非音樂專業的音樂鑒賞選修課程開設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大學生的審美意識,提高音樂的鑒賞能力,從而得到音樂美的陶冶和塑造。
關鍵詞:高校 音樂鑒賞課 選修課 功能
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也不斷提升,對藝術的價值和功能也愈來愈清晰。為了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各高校在制定人才培育方案時,都開設了藝術教育的課程。作為人類藝術史上最古老的藝術種類之一,音樂從古至今都被認為是修身養性、陶冶情操的藝術形式。因此,各高校都開設了音樂教育的課程,制定了藝術教育的培養目標。音樂自古被認為是做人的最終境界,即“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儒家認為,詩、禮、樂三者是教化民眾的方式和手段,人的修養從詩歌的學習開始,自立于禮儀的,完成于音樂的學習。詩歌可以激發人的情感,這種情感總是被禮法所約束,而音樂具有教化功能,這種教化功能在古希臘時期就得到許多哲學家和美學家的重視。“音樂教育的最后目的在于達到對美的愛。真正的愛只是用有節制的音樂的精神去愛凡是美的和有秩序的。”音樂的教化功能不但可以使學習者獲得某種技能,而且能夠增強對美的熱愛。由于音樂具有教化和凈化功能,高校依照教育部關于大學生藝術教育的規定,為了提高大學生的文化修養和鑒賞美的能力,制定開設公共音樂選修課程的計劃。
一、高校公共音樂鑒賞選修課開設的目的
(一)開設音樂鑒賞選修課的必要性
筆者上課的班級共有 161位學生,通過問卷調查,其中有83 位不識譜,65 位能看懂簡單的簡譜,只有13位同學學習過五線譜。此外,有7位曾經學習過樂器。在這161位學生中,絕大多少中小學都上過音樂課,只有23位無相關課程經歷。其中,有87位參加過中小學的音樂活動,如合唱、舞蹈活動,但對音樂基礎知識的掌握基本為零。
這種現狀使得大學生知識結構不均衡,特別是對音樂藝術知識缺乏認識,這是我們應試教育的在某種層面上的失敗。高校在制定人才培育方案,特別是教授藝術教育的課程時,音樂教育者應該根據大部分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本地區音樂教育的特殊規律,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有針對性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
(二)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音樂教育在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也是審美教育和情感教育的主要形式和最有效的途徑之一。此外,音樂還可以通過美的形象和令人愉悅的形式,在潛移默化中形成音樂的審美修養,提高音樂的鑒賞能力,從而得到音樂美的陶冶和塑造,促進大學生和諧全面的發展。由此可見,通過音樂教學,特別是通過音樂鑒賞活動,學生不僅能夠在聽覺和視覺上形成良性的生理反應,而且能夠培養和鍛煉他們的心理機制。
二、高校音樂鑒賞選修課的功能
(一)美育功能
美育即審美教育,運用審美的方式實施教育,以提高人們的審美感受力和審美情趣,促進人格的完善。在我國,“美育”概念是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提出來的,他提倡“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對美育的本質、內容、作用和途徑做出了系統的考察。他曾經說到:“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于教育,以陶養感情為目的者也。”實際上,中國美育思想從古就有,中國古代的美育思想以追求以人為中心,以美善結合為基礎。在先秦時期,孔子提出了“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的思想,奠定了中國古代教育“禮樂相濟”的理論基礎,儒家認為,詩、禮、樂三者是教化民眾的方式和手段,人的修養從詩歌的學習開始,自立于禮儀的,完成于音樂的學習。
美育的核心是藝術教育,它不僅僅能完善道德的和開發智力,而且能豐富人的想象力,發展人的感知力和理解力,增強人的創造力,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這些都是它的藝術教育的功能。藝術修養是人的文化修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文精神的集中體現。通過藝術教育,在取得一定基礎知識和一定的藝術實踐的技能基礎上,能進一步努力提高自己的藝術理論修養和藝術創作技巧,這是藝術修養的集中體現。作為新世紀的大學生,必須具備較高的文化修養與藝術修養,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的需要。馬克思曾經所說:“對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說來,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 修養是個人魅力的基礎,是個人綜合能力和素質的體現。音樂教育在整個國民教育中有著特殊地位與作用,其原因就在于音樂教育承擔著高校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樹立大學生正確的審美觀的任務,尤其是在陶冶情操和健全人格等方面有著不可代替的作用。
目前,我國高校大學生的藝術素質和藝術修養還處于較低的水平,在知識結構搭配上特別在藝術理論知識體系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高校開展的公共音樂選修課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這種現狀,非音樂專業的音樂鑒賞選修課程開設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大學生的審美意識,提高音樂的鑒賞能力,從而得到音樂美的陶冶和塑造。
(二)德育功能
音樂是表現情感的藝術,它是通過有組織的樂音在時間中的流動所形成的富有審美情景的表現性的藝術形式。音樂能給人以人美的享受,同時也能凈化人的心靈,具有道德教育的作用。通過音樂欣賞,學生能夠感受到音樂美獨特的魅力,更能引起學生的內心共鳴,升華精神境界,最終完成道德教育的任務。這具體表現在音樂給人們美的享受的同時,還能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道德修養和凈化人的情感等方面。
高校公共音樂選修課以鑒賞音樂為手段,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對學生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的影響是深刻的。作為高校音樂教育工作者,應當改變固有的教學觀念,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實現多元化教學,多從學生的興趣、知識結構等實際出發合理安排公共音樂選修課程的教學。這樣不僅能在情感上讓學生受到陶冶,心靈上受到啟迪,而且使得學生在情感意志上受到熏陶和感染。如在課堂中欣賞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時,首先通過作品的創作背景,讓學生了解和感受人生道路的漫長與艱辛,生活的坎坷與曲折;其次通過作品旋律的賞析,讓學生感受要想獲得光明美好的人生,必須樹立起堅韌的信念,能與命運進行不懈的斗爭的勇氣。在音樂作品的鑒賞過程中,音樂作品所蘊含的理想與信念、道德與規范等因素,都會隨著音樂的形象而深深地感染者接受者,使其在思想和道德等觀念的內容得以轉變。
參考文獻:
[1]陳望衡.中國美學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朱光潛.文藝對話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