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卓剛

摘要:音樂教育與德育教育雖然它們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但都同屬于文化精神層次的培養,且二者有共同之處。為了在高中音樂教學中更好地滲透德育教育,我們在教學中應該注重知識滲透、背景滲透和環境構建。
關鍵詞:高中音樂 教學 德育
音樂教育與德育教育雖然側重點有所不同,但都同屬于文化精神層次的培養,且二者有“異曲同工”之處。當前,兩種教育的互相滲透、互相融合已成為比較熱門的話題。綜合其他學者的觀點,基本都統一于“如何滲透”的問題上。本文也嘗試著以此為話題,來探索出一條二者的“滲透之道”。
一、高中音樂教材中的“德育平臺”
如何進行德育滲透,筆者看來有兩種方式:一是以德育為對象,將音樂教育主動的與德育相結合;二是以音樂教育為對象,積極構建德育平臺。基于高中課程的安排,我們認為后一種方式更為適宜。
構建德育平臺的首要條件在于尋找到高中音樂教材中的“德育因素”,這樣才能有的放矢。現行的高中音樂課程分為必修與選修兩大類,高一階段的《音樂鑒賞》是必修改課,歌唱、演奏、創作、音樂與舞蹈、音樂與戲劇表演則屬于選修課。《音樂鑒賞》中的德育因素較多,并且有相應的課時做保證,是我們進行德育教育的“主陣地”。部分選修課程在實施的過程中也能滲透進德育教育。
而反觀德育的內容則非常的分散,具體來說應進行以下教育:愛國主義、理想主義、集體主義、勞動實踐、人道主義、公序良俗、紀律遵守、民主法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再結音樂教材的內容就可以構建如下平臺:
注:以上課程中所包含的德育內容并不是絕對的,可能還包括其他方面,但我們以“主要內容”為準。
二、德育教育滲透的基本策略
(一)知識滲透
知識滲透,主要是立足于音樂教學中的專業知識,以音樂元素來滲透德育教育。這種方式的前提是對音樂歌曲本身進行較為細致的分析,從譜曲、歌詞、節奏、力度、音色、曲調、速度、和聲中感悟音樂的生命力。我們以“以愛國主義”為題來分析一下人民音樂家冼星海的音樂情感。《音樂鑒賞》選取了冼星海的代表作——“黃河大合唱”。該音樂是一部典型的交響樂,并經過詩人光未然的作詞后以“合唱”的形式展現。全曲由《黃可船夫曲》、《黃水謠》、《保衛黃河》等八個樂章組成,音樂語言簡單明快、合唱手法豐富多彩,再配以交響樂隊,全曲氣勢磅礴、蕩氣回腸,集中地體現了中國人民抗擊日本侵略的堅強決心。引導學生學習該曲時,應落腳于交響樂在展現宏大場面時的獨特魅力。
(二)背景滲透
德育內容來源于社會生活,但又高于實踐生活,充分挖掘音樂背后的“故事”,并以此為平臺,融入德育內容,這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背景知識的采集,可以由教師帶領學生進行,也可以由學生自行搜集。搜集的信息須結合當下的時代思潮,并有明確的思想指導性。例如以“理想主義”為題來探討“學生自殺”現象。首先搜集近期發生的“學生自殺”事件,引導學生分析“現在的學生為什么會自殺”,分析出的原因可能會有:家庭貧困、失敗受挫、生活問題、情感問題、長相問題等。然后向學生提出“當音樂家遇到類似問題時,他們會怎么辦?”將學生的思維吸引到音樂背景上來。我們以貝多芬為例,講述他少年家庭貧困、缺少父愛;青年聽力下降,直到耳聾;老年重病辭世的坎坷經歷。尤其是在1796至1800年的4年間,在耳鳴日夜作響的情況下仍然創作出了《月光奏鳴曲》、《C小調第5交響曲》等音樂。究其原因,“對于音樂夢想的執著追求”是支撐貝多芬不懈創作的動力源泉。最后可以讓學生說出“自己的理想是什么?”將理想教育落到實處。
(三)環境構建
建構主義認為:環境與德育教育具有正相關關系,它直接影響到德育教育的效果。這是由于處于一定環境中的人們具有從眾與易受感染心理,主題環境的構建,能夠讓學生耳融目染、身體力行,用實際的行動將德育內容內化到心里。在這里,筆者建議環境構建應包括以下層面:首先是學校層面的環境構建。根據音樂教學的實際要求,學校應在教室建設、設備設施、文化氛圍等建設上投入資金,完備軟硬件設施的齊整度。力爭達到使學生一進校園或一進教室就有清新爽朗的感覺,隨著周圍的環境陷入到人生哲理的思考;其次是教師層面的環境構建。作為教育者,教師應在秩序維護、引導啟發、實踐操作等方面起主導作用,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約束學生的行為,使其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民主法制、集體主義、勞動實踐的教育;再次是學生層面的環境構建。以學生為核心,讓其在自發的行動中感受德育內容。劃分小組、分工協作是音樂教學中常用的方法,此方法也可以用在德育上。例如在資料搜集、話題討論、思相交流等活動中,學生會自覺地融入集體,摒棄個人主義,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為集體盡一份力。
音樂教育與德育教育在內容劃分上相互獨立,要想實現二者的有效結合,關鍵在于要找到“滲透”、“融合”的方法,并能在實際教學中不斷實踐、不斷探索、不斷完善,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出合力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黃甫全.課程與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雷默.音樂教育的哲學[M].上海: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3]范梅南.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M].北京: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