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思琪
摘 要 在經濟發展的沖擊下,“差序格局”(費孝通,1947)如今正在變得理性化。在中國鄉村,以宗族、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傳統治理方式正在瓦解,而以法律為基礎的現代治理方式還未能完全建立起來。本文將分析當今中國鄉村的人際關系,以及社會結構與法律準則之間的矛盾,并試圖依此提出政策建議。
關鍵詞 鄉村治理 差序格局 理性化 禮治 法治
中圖分類號:F32 文獻標識碼:A
From the Battle of Etiquette to See New Rural Governance
ZHANG Siqi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2)
Abstract As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pattern of different sequence" (Fei Xiaotong, 1947) is now becoming rational. In the villages of China, the traditional government based on clan and kinship has broken, while the contemporary one based on law cannot be set up utterl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n Chinese villages and the conflict between social structural and government by law, depends on which, and attempts to advance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Key words rural governance; differential pattern; rational; etiquette; law
1 新鄉土中國的社會結構——理性化的差序格局
如今的中國鄉村,只有特別小的村仍然是熟人社會,而在行政村一級,也就是目前大多數鄉村,村民之間不是很熟悉,已然成為一種半熟人社會。在這種半熟人社會中,村民與村民之間的聯系被割斷,村莊道德沒有了結構上的支撐,村莊秩序因此變得愈加混亂(賀雪峰,2003)。
隨著傳統宗族、血緣、親緣等傳統關系的弱化,村民之間的人際關系正在向理性化發展。利益正在成為決定關系親疏的最大砝碼,原本緊緊地以血緣關系(宗族關系)為核心的差序格局正在變得多元化、理性化(賀雪峰,2003)。這種變化也被一些學者稱為“差序格局的理性化”。
盡管學者們已經注意到當前中國社會中種種行為的變化,卻始終逃不出差序格局的藩籬,只是在此基礎上修修改改。例如卜長莉在《“差序格局”的理論詮釋及現代內涵》一文中指出,隨著社會的變遷,差序格局的內涵、范圍、特點都已經發生變化,利益成為差序格局中影響人際關系親疏的重要因素,但是這一概念對于解釋當代中國社會的人際關系,仍然具有一定的適用性(卜長莉,2003)。
筆者同意上述觀點,即當代中國社會并沒有脫離差序格局的總體框架,但是局部已經發生改變,因此,“理性化的差序格局”能夠更好地表述當前新鄉土中國的社會結構特點。
2 禮法之爭的原因分析
新型鄉村中,禮治逐漸喪失其效能,而法治的建立又面臨重重困難,若從根本上找原因,社會結構是首要的。以下筆者將分別從“差序格局”和“理性化”兩個方面闡述禮法之爭的矛盾及其解決辦法。
在筆者看來,差序格局與法治秩序之間存在著以下三點具體矛盾,以至于社會結構成為阻礙法治下鄉的根本原因。
第一,差序格局弱化了每個鄉村社會成員的獨立人格,而法治秩序正需要這種個體的獨立性。鄉土中國的每個成員都以“己”為中心,但這不是個人主義,而是自我主義。個人主義是西方現代社會中存在的平等觀念和憲法觀念,而我們的社會中,每個人都存在于一系列的關系中,但是法治秩序需要人們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保護自己法律權利,在受到威脅是真正做到“私”。
第二,差序格局中的人們對相同的事情會因為做事人的不同而有差別地對待該事件,而法律的權威性則是一種普遍要求,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差序格局的“水波紋”中,公和私是相對的,個人站在任何一圈上,圈內的即為公,圈外的即為私。這種根據與個人的交情來判斷是非的態度在法律條文中是絕對不允許的。
第三,差序格局中人們的關系網絡是可以伸縮的,即人們的判斷標準是可以討價還價的,但是法律是一種較為固定的社會規范,具有明確的規則和邊界。人們關系網絡的不確定性必然會導致是非判斷的模糊不清,而我們知道,法律條文的每一個字都是反復斟酌的結果,不容許隨意改動,具有完全的確定性。
3 折中尋求解決之道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當前中國的法律現狀。中國是一個成文法國家,主要以制定法為法律構成,現在,許多的習俗是得不到國家法律認可和保障的,很多原則性的規范使得社會許多約定俗成的習俗喪失生存空間。對于復雜的中國社會,尤其是鄉土社會來說,這樣無疑是不利于糾紛的解決的。
其次,我們應該知道法律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法律本身只是一種手段,其根本目的是定紛止爭。自制是民法最根本的精髓。總而言之,“無論黑貓白貓,抓到老鼠(下轉第91頁)(上接第79頁)就是好貓”,無論禮治法治,只要真正幫助農民定紛止爭,就是最好的社會控制方式。因此我們完全可以增強法律的靈活性,建立多元化的解決機制。
最后,在當前這個禮治逐漸削弱,法治又無法建立起來的時候,筆者建議以一種折中的方法——庭外調解制度,來解決村民糾紛,進而加強鄉村治理。庭外調解制度是一種便捷靈活的處理糾紛的方式,一旦成功,既可以提高司法效率,又可以節約訴訟成本,更重要的是,在相對較小的村子里,抬頭不見低頭見的村民們在糾紛解決之后還可以如往常一樣相處。但是這種方法需要專業人員的參與,他們的報酬理應政府支付,不然,農民的法律利益還沒有得到保障,經濟利益又再度受損。
參考文獻
[1] 賀雪峰.新鄉土中國.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 卜長莉.“差序格局”的理論詮釋及現代內涵.社會學研究,2003(1).
[3] 費孝通.鄉土中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