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春雷
企業的本質是什么?企業存在的意義是什么?企業發展的目標是什么?不同的解讀決定了企業不同的發展道路與方向。
誤讀企業本質的現實發展困局
對企業本質的認識不僅涉及價值判斷與選擇,而且是一個在實踐磨合中逐步深化的過程。由于企業所從事的主要活動是經濟活動,因而經濟學的分析思路主導了人們最初對企業的認知。現代社會早期,以亞當·斯密為奠基人的古典自由主義學說風靡于世,人們普遍信仰“自由放任”與“看不見的手”,認為企業主要是個人致富的手段。當然,古典自由主義雖強調個人本位,卻也并非無視社會利益。亞當·斯密指出:“他被一只看不見的手引導著,去達到一個他無意追求的目的。雖然這并不是他有意要達到的目的,可是對社會來說并非不好。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常常能促進社會的利益”。按照“自利人”的邏輯,企業運營的目的就是在市場上贏得更多的利潤,除此之外無須做其他介入。因為企業在主觀上追逐利潤的同時,客觀上也滿足了一定的社會需要。斯賓塞借用達爾文“適者生存”理論提出的“社會達爾文主義”,更是直截了當地主張企業沒有必要濟貧和支持社會保障。上述觀點長久地影響了人們對企業本質的理解。1937年,科斯雖對企業本質提出了更周詳、精細的經濟學解釋,認為企業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可以比市場節省交易成本,但這一理解思路并沒有質的改變。
依循古典經濟學的理解,企業的本質是基于成本收益核算的營利性,其發展目標就是投資回報最大化。這一主張是從消極意義來把握企業與社會間的關系的,認為企業追逐利潤本身就是為社會創造財富,因而企業不應過多卷入社會事務。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輕忽,在實踐中產生了嚴重問題。工業化啟動后,企業制度確實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可是利欲驅使企業經營者為所欲為、不擇手段,工人的生存境況惡劣,激起嚴重對立,最終導致社會沖突頻發,這也是強調社會取向的社會主義思想及運動在19世紀興起的重要背景。而生產社會化和資本集中在使企業規模大幅擴張,在贏得豐厚利潤的同時,社會貧富分化愈加嚴重;加之勞工待遇惡化、工傷、職業病等問題日益凸顯,對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對企業的指責日益高漲。隨著科技革命的日新月異和生產力的飛躍發展,又出現了諸如產品質量風險、環境污染等更為廣泛、復雜的社會問題。從社會各方面積聚的不滿給企業的生存造成了巨大壓力。實踐表明,企業能否健康、持續地發展,最終將取決于社會發展均衡與否,尤其是企業相關方基本權益的保障。以犧牲工人和消費者權益、透支環境和社會秩序為代價的利潤增長終將得不償失。
19世紀后半葉,現代社會發展面臨的嚴峻挑戰引發了對古典自由主義、社會達爾文主義的質疑。陸續有學者反省企業的價值觀,反省企業與相關方,尤其是與工人相處的方式,主張企業的行為不能簡單地視為與社會無關的個體行為,企業也是社會系統的組成部分,因而應在社會系統中思考企業的角色。涂爾干指出,“人類如果不謀求一致,就無法共同生活,人類如果不能相互做出一些犧牲,就無法求得一致,他們之間必須結成穩固而又持久的關系。”格林認為:當時的工人被迫在沒有健康、體面住所和教育的條件下工作和生活,從而被剝奪了自我發展的真正機會。霍布豪斯也持相近立場:社會的發展應以增進社會的善來進行衡量,“只要這個國家還存在著由于經濟組織不良而失業或工資過低的人,這始終不僅是社會慈善的恥辱,而且也是社會公正的恥辱。”從20世紀開始,越來越多的學者和企業家改變了觀念,傾向于接受新的企業價值觀。也有學者固守傳統立場,哈耶克認為,社會目標不過是個人目標的總和,社會目標不能抑制個人目標。市場經濟是保證人的自由的“自然秩序”,是一種最符合人性的制度。弗里德曼主張:“企業僅具有一種而且只有一種社會責任——在法律和規章制度許可的范圍之內,利用它的資源和從事旨在于增加它的利潤的活動。”從一定意義上說,比如反對政府對企業的過度干預,哈耶克和弗里德曼的提示非常必要。但作為一種整體的社會發展模式和企業發展觀,已被諸如美國金融危機等事實證明是難以行得通的。
重新審視企業與社會的多維關聯
從現代社會發展的視野重新審視企業,顛覆了對企業本質的純經濟學的解讀方式,有助于找回對企業發展觀的準確定位。為何企業不能僅僅被理解為“獲得盈利的工具”?為何應從社會維度來修訂企業的發展觀?這要從企業與社會發展的關聯談起。
作為社會發展產物的企業。企業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現代社會變遷孕育的成果。工業革命前后,在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發展的背景下,企業開始大量出現,并隨現代化不斷成長。社會化程度越高,企業行為就越超出自身范圍而轉化為社會行為。當代企業的影響力已逐步擴展到公共利益、公民權利、社會福利、社會文化、法律制度、環境保護等社會領域。從另一方面說,企業的產生也順應了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其一,企業是現代社會的經濟細胞,是生產、流通、服務的主要承擔者。企業的經營狀況直接關系著社會的財富、需求、就業與穩定。其二,企業是最重要的市場經濟主體,市場經濟的有效運行離不開企業。企業力求使生產要素達到最佳配置,從而促進社會利益實現方式的優化。其三,企業是科技進步的主要推動力量。面對激烈競爭,企業不斷推陳出新,積極采用創新成果,客觀上推動了整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總之,企業的活動,不僅決定著社會發展的生機和活力,而且決定著現代人類生活的質量。可以預見,企業日益增長的力量將會越加深刻地與人類社會生活相互嵌入。企業的發展歷程表明了其與現代社會的共生共存關系,因此,企業的行為必須贏得社會的理解、信任和支持,社會也應當關愛企業的發展。
作為社會組織的企業。企業是一種按照一定的組織規律構成的經濟實體,以經濟組織形態存在是其開展經營活動的前提。但企業同時也是一種社會組織。對企業的理解和界定,不能僅僅從物的所有權的角度展開,也不能僅僅視為與企業所有者相關,而應被作為由其所有成員組成的一個團隊和組織系統來看待。不僅如此,企業需要以營利維系企業的生命,而營利的途徑是通過經濟活動給社會提供服務或產品。企業之所以能夠運轉起來,不光在于企業自身的組織形態,還在于其所處的社會組織網絡。單個企業顯然無法獨立生存,企業要生存必然要進行商品交換,就必然會與其他人和組織發生交往關系。把企業視為單純經濟組織的觀點,很難適應經濟與社會相互交融的時代發展要求。可以確定,企業扮演著“經濟人”和“社會人”的雙重角色,是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的統一體。只有從社會組織的層面認識企業,企業才不會成為一臺無人性的機器。企業是與其成員利益攸關、與社會協調相容的生命體。以人和社會的發展為依歸,激活自我超越和道德責任意識,才是企業組織保持效率的根本。如喬治所言:“企業既不是機器也不是動物。它們是由人來運行的組織,而且正因為如此,即使它們不是道德人,但是卻具有了接受道德評價的道德身份。”endprint
作為社會公民的企業。企業和社會相互塑造,休戚與共,企業進步依賴社會扶植,社會發展借助于企業力量。企業離不開社會共同體提供的資源,其人才、資金、客戶、原料全都取之于社會,企業的權利也需要法治和公共權威的保障。企業不僅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也是社會合作的受益者。近來學界提出了企業公民的概念,將企業在社會中應享受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與一個擁有公民資格的個人相類比。公民權利與公民義務是公民身份的一體兩面。作為社會公民的企業有義務回報社會,不承擔社會責任而濫用社會資源的企業不應享有權利。作為公民社會的成員,企業應意識到維持社會合作體系的重要性,需要負責任地創造財富,并確保這一過程會造福于整個社會。企業不應只是被動地補償發生的社會損害,而應積極地改善社會條件;不應局限于和企業活動直接相關聯的領域,而應自覺地為社會整體發展提供有力支持。對企業公民而言,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不僅包含道德層面的義舉,而且包含法律層面的義務;不應只是基于同情心和自愿而行動,而應基于企業與社會其他部分的相互促進發展而有所作為;不應只是被動地補償發生的社會損害,而應積極地改善社會條件;不應局限于和企業活動直接相關聯的領域,而應自覺地為社會整體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企業的發展觀選擇與社會責任
擔當
要理順企業發展和其社會責任擔當的關系,還需厘清社會概念。社會雖由個體集合而成,卻不是個體的簡單相加。個體與社會的對立統一關系是社會發展的永恒主題。對社會概念最具權威性的解釋來自于社會學的三位經典作家。馬克思從社會關系角度來理解社會,認為社會是人們交互作用的產物。涂爾干和韋伯更側重從文化角度來闡釋社會概念。涂爾干將社會視為一種帶有強制性、約束性、外在性的集體表象;韋伯將社會看作是事實本身與規范制度的集合體。綜合三位思想家的定義,可將社會理解為人們在共同的生活實踐中,通過交往關系,以一定的規范及相應機制聯合起來的集合體。社會系統雖然復雜,卻也有跡可循,其關鍵詞是共同體、交往關系、規范、制度以及組織。社會共同體的成員在合作過程中,出于自身發展的需要,結成了各種類型的組織,企業就是其中之一。社會系統的構成及運轉有賴于各種組織單元的活動,包括企業在內的組織既是個體交往關系的重要載體,也是社會的獨立成員。社會成員之間的交往必須要借助一定的規范才能進行。社會規范是共同體存在的必要條件,社會失范將會引發社會秩序混亂,并最終導致社會瓦解。因此,所有社會成員都應遵循社會規范。
當然,企業作為獨立的組織,擁有自身的利益。營利性的確是企業生存的必備要素和重要特征,也是企業個體性和自主性的必要保障,并在一定程度上展現了企業參與者的個人價值。然而僅僅以利潤來估算人的價值,將所有相關者作為資源來運作的企業發展觀,必定會陷入見物不見人的窠臼。況且企業并不能自足存在,企業的終極目標、存在價值以及成長條件是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對企業而言,遵守社會規范絕不是枷鎖,而是其發展的保障;擔負社會責任絕不是負累,而是其權利的基石。只有從社會性和系統思考的維度,才能夠掌握企業經營的真諦。說企業在本質上是社會的,并不是要求企業舍棄自主性和經濟利益,也不是要求企業無限度地承擔社會責任,而是彰顯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社會與個體不是抽象對立的兩極,社會存在的意義就在于為其成員的發展提供必要的條件。如馬克思所言:“應當避免重新把社會當作抽象的東西同個體對立起來。”社會的發展歸根結底是為了促進個性自由,發掘個體潛能,從而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的發展。換一個角度來說,人的本質可以歸結為社會性,個體發展依托于社會整體的發展,脫離社會生活的個體自由和獨立是虛幻的。因此,強調社會性就是要避免物化和異化,回歸以人為本,真正實現企業的個性和獨立性,實現所有企業人的自我價值。
從短期來看,承擔社會責任與營利目標可能會發生沖突,因為企業要為此付出更多的投入。但從企業的長遠發展來看,兩者則是相輔相成的。企業負責任的社會行為會贏得各方的信任與合作,贏得社會的理解與關愛,從而提升企業的軟實力,構成一種增強企業經營能力的更為持久的動能。企業盈利的增加,則會進一步提高企業服務社會的積極性和硬實力。企業的社會性與營利性可以實現良性互動,社會使命感與企業成就能夠相得益彰。企業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是對企業品牌、信譽和社會形象的投資,既達到了企業回饋社會的目的,也符合了企業發展的長遠利益。對于現代企業來說,應當樹立以人為本的發展觀,培育優質的企業文化和企業倫理,并將此作為企業發展的無形資產來經營和累積。毋庸置疑,企業已經成為現代世界最具影響力的機構。企業應當,也有實力和能力在履行法律義務的基礎上,承擔更為積極的社會責任。企業應盡自己的力量去促進所有利益相關者境況的改善,既要對市場運營中的主要支持者——顧客、員工、供應商以及股東負責,也要對公共事務、公益事業、社區建設、社會風尚以及環境保護承擔相應責任。這要求企業約束自身經濟行為,在經營過程中注重人的價值,在和諧社會構建中發揮關鍵作用。
(責任編輯:羅志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