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媛+陳麗鴻
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論述了生態文明,并首次把“美麗中國”作為未來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也由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拓展為包括生態文明建設的“五位一體”。為了更好地提高全民族的生態文明意識,并使人們將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轉化為自覺的行動,建立有形的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是有效的途徑。目前,全國各地的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的建設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然而,構建嚴格、合理的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評價體系是當前值得研究的課題。通過評價活動引導改進建設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高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建設工作的效果。
構建評價體系意義重大
確立評價目的是實施評價活動的重要前提,它關系著評價指標的確定、專門評價小組的成立以及評價過程中指導思想的樹立等多方面環節。因此,必須首先確立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的評價目的。
——對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建設進行價值判斷。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評價,是通過對申請單位的基本建設情況進行全方位了解,從而對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建設過程中的基礎設施建設、管理制度、人員建設、教育活動建設以及產生的效益和積極作用等方面有一個理性的判斷和認識,最終確定該單位是否符合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的基本要求、能否成為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
——為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建設提供具體指導。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評價的各個指標都是在其建設過程中應該達到的基本要求。目前,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管理辦法中提出的基本條件是定性的,有一定的指導作用,但是這種論述性的方針政策,未細化出具體的評定標準,缺少可操作性。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評價指標體系具有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可以直接轉變為日常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建設過程中的各項具體工作,增強了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建設的規范性。
——為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的管理提供科學依據。為普及全民生態知識,增強全社會生態意識,加快構建繁榮的生態文化體系,推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使全國生態文明教育基地管理工作規范化、制度化,這是《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管理辦法》出臺的初衷。構建評價指標體系,一方面能客觀地對不同單位的建設情況進行橫向比較和對同一單位不同時期進行縱向比較,有助于各單位在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建設過程中更好地自我管理,另一方面,更好地實現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管理工作的規范化和制度化。
——為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創建工作提供引導。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的單位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構建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評價體系,為積極參與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的創建工作提供了參考和學習樣板,創建單位可以參考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的做法和方案,結合自身的特點,為本單位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創建工作探索出一條科學正確的道路。
——促使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建設過程中創新機制的形成。評價的目的在于鼓勵創新,營造創新的氛圍。指標體系中設置與創新相關的內容,通過評價發現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建設過程中的創新點及其價值,形成鼓勵創新的機制,形成充分發揮基地工作人員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開放、靈活和競爭的環境。
評價體系多重功能
評價功能是教育評價體系結構的內在機制,是構成評價體系各個要素的組成形式在運動狀態下所發揮的功效,是評價系統內部所固有的一種潛在能量。
第一是選擇功能。由于評價是根據評價的綜合標準和指標體系來確定被評價對象有無價值及價值大小,評價結果為管理和決策機構對被評價對象進行優選提供可靠依據,因此,評價活動間接地具有選擇功能。
在對申報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的創建單位進行評價時,由于各個申報單位處于競爭狀態,評價的內容也相同,這樣就能在同一平臺上對各個申報單位進行公平評審,從而選擇出優秀的單位成為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
第二是導向功能。評價具有鮮明的導向作用,評價的標準和指標體系可以引導和鼓勵單位和人員調整其工作方向,進行有價值的工作。科學合理的評價方案、評價標準和指標體系是評價對象進行各項工作的目標,它對評價對象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和具體的規定,對于評價對象未來的發展方向起著引導和導向的作用。通過科學、規范的評價,各個申請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的單位可以根據評價體系中的要求來安排日常的工作,保證工作既有數量,又有質量,避免在工作中走彎路。
第三是激勵功能。通過評價所得的結果,一方面為評價者提供信息,另一方面給評價對象反饋信息。如果被評單位評價得分高,其努力就得到了承認和肯定,能激發評價對象更好地發揮創造性;如果被評單位評價得分低,亦可明確自身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不斷改進,起到鞭策的作用。
第四是交流功能。在評價過程中,參與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評價的專家、管理機構與被評單位的代表,乃至社會公眾需要交換意見,以形成共同的目標,如此有利于評價者、被評單位和社會公眾及相關者掌握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發展的需求。另外,評價活動要求評價者和被評單位進行廣泛的交流,評價者充分聽取被評單位的陳述,獲取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評價所需的信息和數據,以確保評價結果的準確性和真實性。被評單位通過評價活動也能進一步領會評價體系的宗旨,對于進一步改進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創建工作有著積極的意義。
第五是監督功能。監督功能是評價最基本的功能之一。通過評價可以達到對被評單位信息全面、系統和綜合的了解,將被評單位的情況與預定的評價標準、目標和要求進行比較,判斷被評單位目前所處的發展水平和程度,是對被評單位進行監督的一種科學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設計評價體系原則
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政策、措施、基礎設施、教育活動、財力等各方面的相互配合。為了保證評價的科學性、有效性,設計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評價指標體系應遵守以下原則。
一是科學性原則。設計評價指標體系時,首先要有科學的理論做指導,使評價指標體系能夠在基本概念和邏輯結構上嚴謹、合理,抓住評價對象的實質,并具有針對性;同時,評價指標體系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產物,必須是客觀的抽象描述,抓住最重要的、最本質的和最有代表性的東西,對客觀實際抽象描述得越清楚、越簡練、越符合實際,科學性就越強。構建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評價指標體系,是依據2008年4月9日由國家林業局、教育部、團中央共同公布的《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管理辦法》,對《辦法》中的各項規定分解成指標,經嚴格程序確定各指標權重,達到可量化。
二是系統優化原則。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需要用若干指標進行衡量,這些指標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制約。在確定各項指標時,指標的內容要界限分明,指標之間不能存在交叉和相悖的內容。指標體系要具有很強的系統性,具體要做到:第一,通過篩選,以較少的指標較全面系統地反映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的情況,達到評價指標體系的總體最優或滿意。第二,由于指標之間存在制約關系,評價指標體系要統籌兼顧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建設各因素之間的關系,通過各項指標之間的有機聯系方式和合理的數量關系,達到評價指標體系的整體功能最優。
三是實用性原則。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的評價指標要簡化,評價方法要簡便。評價指標體系不可設計得太煩瑣,在能基本保證評價結果的客觀性、全面性的條件下,指標體系盡可能簡化,減少或去掉一些對評價結果影響甚微的指標。同時,評價指標所需的數據和資料應易于采集,且其信息來源渠道必須真實可靠。最后,要嚴格控制數據的準確性。
評價體系基本框架
我國目前還沒有比較系統的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評價指標體系,遵循以上指標體系設置的原則,利用現有的統計數據和易于搜集的統計資料,以《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管理辦法》中對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的基本要求為主要參考依據,在環境教育基地及其評價指標體系研究的基礎上,初步確立了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評價指標體系的框架。
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評價指標體系包括基本指標和附加指標兩大類。
基本指標包含六個二級指標,即管理體系制度、基礎設施、環境情況、人員情況、教育活動、社會效益。
管理體制制度主要包括領導小組及辦事機構的建立、工作計劃和方案的確立、制度的建設和專項經費的投入。此外,還包括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的文件、會議、活動檔案記錄等方面的內容。
基礎設施除了專門的教室、展廳、宣傳欄、墻報、專業講解人員等硬件設施外,還包括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建設的網絡專欄和宣傳資料。
環境情況主要包括建設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的規劃情況、綠化面積的覆蓋程度、樹木花草的保育情況等。
基地人員配置和培訓情況,包括負責生態文明教育活動的專兼職隊伍、環境解說的隊伍、各部門負責人和工作人員的專題培訓和教育講座的基本情況。
教育活動情況包括定期開展的生態文明教育活動和主題宣傳活動、接待社會各界人士和團體參觀、考察和訪問活動的人數。
社會效益方面包括為社會提供的環境信息咨詢、面對周邊社區、學校開展教育培訓、科普宣傳、生態展覽、發揮傳播生態文明作用效果;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起到的示范和推廣作用情況,對當地環保工作作出的突出貢獻。
附加指標包括分類指標和創新特色指標。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的種類有很多,很難制訂具有普遍適用性的評價標準。為此,參考已有的一些評價體系,按基本特征和具體情況將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分成科技場館類、環保科研類、環保設施類、自然生態類、工業企業類、農業示范類、社會民生類七大類型。在分類指標中針對不同類型的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設置相應的評價要求,使得評價更有針對性,滿足不同類型基地的特殊性要求。創新特色指標是將各地方的特色和創新活動等納入其中,有利于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建設中創新機制的形成。
為了更好地發揮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評價體系的比較功能,應對該評價指標體系進行量化。經初步研究和探索,我們對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評價指標體系的各項指標確定了標準,賦予了權重,但其準確性還需要通過實際操作進一步地驗證。
(責任編輯:李萬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