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航
摘 要 當今有關價值教育的問題越來越受到學界重視,理想的價值教育既應有深厚的理論指導,能堅守人的價值性,又應有利于培養具有“創價能力”的新型人才。然而在中小學價值教育具體的實施過程中仍有很多現實困境,無論理論,模式亦或方法都存在相應問題。本文試圖對以上問題進行梳理分析。
關鍵詞 價值教育 理想困境 中小學教育
中圖分類號:G40-012 文獻標識碼:A
The Ideal and the Reality Dilemma of Primary and Seondary Value Education
SUN Hang
(School of Education,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
Abstract Today's questions about the value of education get more and more academic attention, the ideal value of education should have a strong theoretical guidance, can stick to people's valuable, and should be conducive to cultivate "Soka capacity" new talent. However, the value of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concret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there are still many practical difficulties, both theories, models or will issue the appropriate methods exist.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analyze these problems to sort out.
Key words value education; ideal predicament;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education
當代教育觀念正在由知識教育轉向文化教育。這種轉變的核心問題就是價值問題。價值觀與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合理的價值取向可以讓青少年的成長更加健康。學校教育活動是具有價值導向性的,中小學學校教育一定要重視價值教育對青少年身心發展的重大意義和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一些基本問題,如:價值教育究竟何為?中小學到底應該怎樣來實施價值教育?在實際實施中又存在哪些問題和困境?本文試圖對這些問題尋找答案。
1 價值教育的概念界定
20 世紀 90 年代在歐美掀起了一種新的價值教育浪潮,注重通過教育來傳達社會導向,并且更加關注教育的價值屬性,這次浪潮促使國際價值教育思潮勃然興起。其中最有影響力的是泰勒的《價值教育在歐洲:1993 年 26 國的比較調查概況》 這一研究報告,它準確地描述了歐洲各國價值教育的情況,又為國際價值教育的發展提出了相應的建議和對策。由此可見,價值教育在西方早已開始實施,并且是西方諸國應對現代性價值危機挑戰的一種全新的理念和思想。當前,我國教育學術界對價值教育概念及其內涵的界定尚未取得一個共識的標準。本文認同石中英教授的觀點,即把價值教育作為“完整教育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認為“價值教育”不是有關如何增加物品或社會服務“有用性”的教育,而是有關人們如何行為才是“正當的”、“對的”、“好的”或“高尚的”教育,是有關人們行為正當性原則的教育,因而也是有關培養正直的、真正的、有良好品格的人的教育。①如其所言,價值教育真正關注的不應是簡單的知識傳授與技能獲得,不應是日常課程中所包含的事實性知識、程序性知識等,而是學生“價值觀念和價值態度的形成、價值理性的提升、價值信念的建立以及基于正確價值原則的生活方式的形成”。②
2 價值教育的應然理想
教育本應是一種喚醒。然而在知識性教育,特別是強調科學知識的環境下,教育逐步淪為傳遞科學知識和技能的手段,只為塑造“知識人”服務,其價值之根由此斷裂。價值教育,正是對這種知性教育觀的矯正,其根本目的在于豐盈人性、健全人格、重尋人生意義、增進幸福生活。在這個方面,加拿大著名教育學者克里夫·貝克的價值教育理論給我們打開了一個新的窗口,讓我們看到了價值教育的理想形態。
貝克認為,教育是為了生活的目的,不僅是要學習“何以為生”的本領,還要學習“為何而生”的能力。“因為教育的目的在于增進人類的幸福,因為教育即生活的準備,也因為教育在目前也越來越多占據著青年人的生活,所以學校的目的應該囊括更為廣泛的人類所關注的事物,它們應該反映普遍生活的重要方面”。③以人類的基本價值以及其他具體價值構成的價值系統,無論何種形式,只要能提升人類幸福感,有益于人類過上美好生活,都應當在教育中得以呈現。這也是我們當代價值教育的追求。學校教育應該喚醒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熱望,幫助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為人們提供必要的相關技能,使其有追求美好生活的能力;為人們提供啟示和信心,使其在遭遇困境的情況也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勇氣;賦予人們細致的觀察和敏銳的洞見,使其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過程中感受到追求本身的樂趣。這種關于美好生活的論述體現著價值教育的應然理想。④
在我國,石中英教授對于價值教育理論建設方面頗有建樹,提出了今天我國的價值教育應該肩負起如下的使命:“傳承人類的基本價值;弘揚社會的主流價值;整合優秀的傳統價值;注重職業價值觀的養成;提升人們的價值理性”⑤也是為價值教育理應達到的高度給予了界定。 (下轉第14頁)(上接第11頁)
3 價值教育的實然困境endprint
(1)在理論建設上,研究的根基尚淺,內涵過于寬泛。價值教育因其自身有獨特的目的與內涵,因而是不同于道德教育的。而當前現狀卻是,中小學價值教育常常會被諸如人格教育、公民教育等其他教育形態所替代,這與價值教育的研究根基淺,內涵寬泛,不易獲得統一的認定有關。為了促進青少年合理的價值追求與價值實現,以促進在中小學教育實踐中較好的落實價值教育,就必須從理論上深入挖掘,明確價值教育的內涵與特點。而這個方面我們的理論建設還有待提高和深化。
(2)在認知側重上,過于重視價值認知,較少價值體驗。價值教育在當今的教育教學中,主要承襲了以認知為主導的模式。價值教育被認為可以像知識一樣通過講解傳授,通過記誦、練習等方式來達到教學目的,而忽略了形成價值觀需要一個從認同到內化的特殊心理過程。體驗式的價值教學模式才能讓學生深入理解價值的內涵和堅守價值的意義。如果只是把各種價值觀浮光掠影地呈現或者生搬硬套地講述,那么看上去是完成了教學任務,實現了價值教育,但實際上,卻違背價值教育的內在精神,容易培養出信仰不堅定、表里不一的學生。
(3)在具體操作方法上,流于淺顯,忽視規律。喊教育口號,空搞形式主義,這種這種影響不可避免地容易造成中小學價值教育的“不知所云和不知所措”。這種“不知所云和不知所措”很容易造成簡單化處理。究其根源,還是因為教師忽略了價值信仰確立的特殊規律,忽視了價值教育要遵從 “長周期、 小步子”的原則。價值教育如果想達到預期的效果,應該如古詩中“細雨濕衣看不見,鮮花落地聽無聲”一樣,于悄無聲息中,影響學生的價值養成與價值選擇。新時代對于價值教育的理解與呼喚,要求我們應該把價值教育融于各學科的具體教學之中,讓價值教育滲入到師生課堂活動的細節和學校文化生活的點滴中,讓價值教育由強硬的灌輸變成無聲的滲透。⑥
在當代教育實踐中,價值教育會不斷被強化。中小學價值教育可以廣泛學習和借鑒國際教育界的經驗,整合全球優秀的價值教育觀念,改進革新價值教育的教學形式,找準價值教育存在的問題和應然的呈現形態,使價值教育內涵不斷深入、理論不斷堅實、課堂不斷充實,以促進我國中小學生正確價值觀念的形成和創價能力的養成。
注釋
① 石中英.關于當前我國中小學價值教育幾個問題的思考[J].人民教育,2010(8).
②⑤石中英.價值教育的時代使命[J].中國民族教育,2009(1).
③ 克里夫·貝克.優化學校教育——一種價值的觀點[M].戚萬學,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7.
④ 艾詩根.價值教育與美好生活——克里夫·貝爾的價值教育理論及其教育意義[J].外國教育研究,2012(4).
⑥ 遲希新.鮮花落地聽無聲:價值教育的“問診”與“重構”[J].人民教育,2011(2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