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彪
摘 要 文章從什么是生產性實訓、為什么要建生產性實訓基地、我國經管類專業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現狀、如何建設生產性實訓基地等四個方面,對我國關于高職院校生產性實訓基地的研究進行了介紹和簡要評述。
關鍵詞 生產性實訓 高職 述評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Research on Vocational Colleges Productive Training Base
ZHU Biao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Institute, Chongqing 401520)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and interviews vocational college productive training base from what is productive training, why build productive training base, training base status of professional production of constructio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ow to build four aspects.
Key words productive training; higher vocational; interview
1 什么是生產性實訓
教育部于2007年發布的《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推薦預審標準(試行)》指出,校內生產性實訓是指“由學校提供場地和管理,企業提供設備、技術和師資支持,校企合作聯合設計和系統組織實訓教學的實踐教學模式”。高俊文(2011)等在根據對100所國家示范高職院校的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情況的跟蹤調查,認定為生產性實訓為:把企業的生產設備、生產環境和生產任務搬到校內實訓室,做到課堂和實訓地點一體化,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完成相應的實訓任務,并生產出一定的產品,實訓過程與實際工作操作過程完全一致。鐘鴻春(2012)認為高職院校生產性實訓的本質是:生產環境與實訓環境等同、生產目標與教學目標統一、技能操作與理論運用銜接、生產產品與教學產品一致、教學成本與教學效率雙優等。
2 為什么要建生產性實訓基地
生產性實訓通過創設真實的工作環境讓學生在生產實訓中熟悉專業技能,熟悉企業文化,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培養創新精神和合作能力,盡快地適應社會,并以其教育功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適應崗位需求為主要目的(孔金、卜錫濱,2012)。高俊文(2011)等認為生產性實訓基地應當具有教學、生產、研發、培訓、鑒定等功能。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朱程、李增芳,2012;劉威,2011)。劉艷紅(2013)結合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實際,分析建設中遇到的問題,提出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機制創新的新思路,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胡建波(2010)認為校內生產性實訓能夠有效促進學生職業能力的綜合培養,是課程體系改革和建設的依托,是“雙師型”師資培養的重要途徑之一,是培養學生技能的重要載體。高俊文(2011)對100所全國示范高職院校的生產性實訓基地所取得的成效進行了歸納,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實現生產性實訓基地與實訓教室合一,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實現生產和經營合一,獲得經營收入;實現生產任務與教學內容合一,提高教師教學水平。陳增紅(2011)認為校內生產性實訓是實施工學結合的基礎,是課程改革與企業需求掛鉤的平臺,是培養“雙師”隊伍的重要途徑。
3 我國經管類專業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現狀
林小蘭(2011)通過研究發現財經類生產性實訓基地存在:學院在政策層面的支持不夠;學院對于校內頂崗實習工作重視不夠;兩種薪酬制度共存,不利于企業化管理;管理團隊主要為兼職人員且管理水平相對落后;環境、硬件設施與社會超市相差較大;實訓指導達不到要求;多數教師沒有超市實際工作經驗等問題。朱智(2011)指出高職經管類專業應該從“選擇合適企業”“以專業群為單元”“拓展社會功能”三個方面加強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建設。
宋洋(2012)分析了物流管理專業實訓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教學地點工作場所化、實訓場所教學化的觀點。珠海城市職業技術學院物流管理專業探索了校企的人力資源(老師,主管),物力資源(課程,崗位)和文化資源(校園文化,企業文化)的工學三維融合模式,校企共建生產性物流實習基地輪訓實踐(陳端海,2012)。高職院校生產性物流實訓基地建設的思路:校、企、政三方聯動,建立校企共建長效機制;校企共同制訂符合企業生產經營規律的生產性實訓計劃;采用輪崗制,保證技能訓練的全面性;建立教師工作站,打造生產性實訓師資團隊;引入企業評價標準,設計生產性實訓考核方案(張梅,2012)。
裘腰軍、茅瀛懷(2011)也開展了真實業務做實訓,部門融合育人才的探索實踐,共同開發基于工作過程的高職會計實訓項目課程體系。林英法(2011)探索了基于代理記賬公司平臺的高職會計專業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的實踐。江建敏(2012)針對會計類專業頂崗實訓困難的問題,在總結多年課程建設經驗的基礎上,提出兩種模式四維一體的校內實訓體系來實現會計類專業工學結合的頂崗實習,并提出了博弈性的會計職業崗位仿真實訓的設想。
張興強(2010)研究了生產性實訓對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影響,劉永強(2010)認為生產性實訓課程的教學目標是以就業為導向,教學方法應充分體現高職教育工學結合的特色,融入職業標準和企業標準,構建多平臺技能訓練平臺。陸云帆(2011)等對高職教育中生產性實訓和課程群的分析,指出生產性實訓與課程群之間的聯動關系能提高生產性實訓的效果,提高高職人才的培養質量和教育效果。為了更好地開展校內生產性實訓教學,開發好校內生產性實訓項目至關重要。校內生產性實訓項目是提高學生與社會接軌能力的需要,是保證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良性發展的需要。校內生產性實訓項目開發必須符合高職教育和企業生產規律。顧愛春(2013,2012)基于對高職學生成本會計的學情分析,研究了成本會計課程生產性實訓教學方法,要求學生了解并體驗制造業產品生產過程,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成本會計的興趣,盡早建立成本意識。以品種法為例,研究了學做一體的成本會計生產性實訓教學設計。張耘(2012)等將實訓過程分為:籌備、技術培訓、實訓實施、實訓收尾四個階段。黃盛蘭(2012)認為亟需規范的生產性實訓課程管理,通過“訓練”目標的達成、管理平臺的搭建、恰當的組織模式、合理的評價體系等,實現實踐教學質量的提高。endprint
4 如何建設生產性實訓基地
生產性實訓基地以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引企入校共建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探索“項目引導、任務驅動”式生產實訓性教學模式,形成了互動共贏的校企合作生產、育人機制,改善了辦學條件,推進了以“工學結合”為特征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強化了學院社會服務功能。
馬強(2010)以浙江省高職院校園區建設經驗為實證案例,分析了大學科技園區的發展與現狀,提出了基于大學科技園的形式建設高職生產性實訓基地的設想,討論了園區在集成高職院校“科研、生產、實訓、頂崗、就業、創業”需求的作用,著重在校企合作、多元化投資、企業孵化與培育及自主創業的機制方面,分析了園區模式的可行性。朱智(2011)將高職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建設模式概況為五種:引企入校型、校企合資型、學校獨立型、校企合作型和政府、行業部門資助型。生產性實訓基地的主要模式可以歸結為學校自建型、企業建設型和校企共建型三種模式,在100所全國示范院校中,采取學校自建模式的比例最高,校企共建模式的比例次之,企業建設模式的比例最低(高俊文、鄒心遙,2011;王加林,2011)。包玉花、宋建偉(2012)以齊齊哈爾工程學院為例,成功探索實踐以訂單培養型、校內企業型為主的企業主導模式;來料加工型、技術服務型為特征的學校主導模式;股份合作型、企業資助型等為代表的學校企業雙主導模式等三種生產性實訓模式。他們認為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應引入合適的行業企業、選擇合適的合作模式、采用先進科學的管理手段。宋洋(2012)總結歸納了物流專業生產性實訓基地三種模式:企業主導模式(訂單培養型、企業贊助型)、學校主導模式(筑巢引鳳型、來料加工型、技術推廣型、創業孵化型)及共建合作模式(主要為平等合作、形成互補及任務驅動三種類型)。王新甲(2012)依據生產性實訓基地的功能定位,建設生產性實訓基地時主要應堅持開放建設、特色發展、精細化管理三大策略。
生產性實訓基地的建設應遵循以下原則:校企共建原則、實用性原則、先進性原則(高俊文、鄒心遙,2011)。路榮平(2011)認為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應當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學生職業能力訓練為核心,充分體現職業教育特色,立足為經濟和社會發展培養適應不同層次需求的應用型專業技術人才。包玉花、宋建偉(2012)認為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應遵循建設主體多元化、產學研結合、職業性等原則。姜維芳、田彩云(2012)認為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應遵循建設主體多元化與籌資方式多樣化原則、以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為主要目標的定位原則、實訓設備及工藝的真實性與先進性原則、運作方式的工學結合原則、校企合作的效益性原則等。
5 簡要評述
從理論上講,高職教育的屬性決定了國際化戰略的選擇,需要國內高職院校更具國際視野。對發達國家和地區高職教育的經驗進行具體學習和借鑒,可以使國內高職院校在建設生產性實訓基地方面少走彎路,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國內由于高職院校示范和骨干建設,在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方面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尚未探索出行之有效的生產性實訓基地課程(或實訓項目)開發模式。
基金項目:重慶工商職業學院教改和科研項目(項目編號:GZJG1202903、YB2013-10)
參考文獻
[1] 馬強,付艷茹.國際高職教育校企合作的典型分析與比較[J].科技管理研究,2010(6):103.
[2] 張堯學.端正思想,建設好首批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J].中國高等教育,2007(Z1):61-62.
[3] 教育部.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推薦預審標準(試行)[S].2007.
[4] 路榮平.高職院校生產性實訓基地:內涵、特征與建設策略[J].職業技術教育,2011.32(35):73-75.
[5] 高俊文,鄒心遙.示范性高職院校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跟蹤研究[J].高教論壇,2011(4):45-47.
[6] 包玉花,宋建偉.高職生產性實習實訓的實踐探索[J].職業技術,2012(5):26.
[7] 姜維芳,田彩云.高職院校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淺探[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2):10-11.
[8] 鐘鴻春.高職院校生產性實訓探究[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2(2):33-35.
[9] 朱智.高職經管類專業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研究[J].工業技術與職業教育,2011(3):55-57.
[10] 陳增紅.創新以校內“生產性實訓”為特征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J].中 國成人教育,2011(3):71-7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