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傳言1:每天必喝8杯水
每天8杯水(確切地說是2升)在2013年一再被當作“健康常識”,出現在很多報刊網絡報道中。
荒誕指數:★★★
影響力:★★★
真相揭秘:這個傳言背后到底有多少科學依據呢?活躍在英國科普界的Chris van Tulleken博士查閱了許多證明喝8杯水有益的研究文獻后,發現其中一部分都是品牌公司(例如礦泉水)贊助的,這部分研究基本就是品牌公司的市場營銷結果。
如何判斷自己體內的水分是否充足?可以簡單地根據尿液的顏色來判斷。美國康涅狄格大學人類性能實驗室的運動生理學教授勞倫斯·阿姆斯特博士,通過研究尿液顏色與體內水分充足程度之間的關系后發現:清澈的尿液說明人體內的水分充足,不過當尿液呈淡黃色時,體內的水分也是正常的。
廣東省中醫院腎病專科主任醫師毛煒認為,飲水量有個體化差異,不能教條地遵循“一天8杯水”。生活中,有些人特別容易口渴愛喝水,而有些人不容易口渴,勉強喝水會感覺到腹脹、想嘔吐。從中醫的角度講,后者屬于脾腎虛,這類人日常有腹脹、怕冷、濕重、腹瀉等身體特征,此時不要因為遵循“一天8杯水”而勉強喝水,否者脾胃虛運化不了,會轉變為濕燥、痰郁。身體健康的人只要把握口渴不渴,喝水后不會胃脹難受這個原則。如果口渴想喝水,又能喝得下,就放心喝吧。
傳言2:吃豬血鴨血和黑木耳能防霧霾
2013年由于全國多次出現大范圍的霧霾,網上出現了不少防霧霾的“怪招”,其中提到吃豬血、鴨血、黑木耳可清肺去塵,受到不少人的追捧。有微博甚至說:“聽說礦上的工人,每天收工必吃一頓新鮮鴨血。”
荒誕指數:★★★
影響力:★★★☆
真相揭秘:“吃豬血鴨血黑木耳可防霧霾”的說法,沒有科學依據。中國農業大學食品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朱毅表示,PM2.5能到達并沉積在肺部的細支氣管,而目前并無科學證據表明豬血、鴨血、黑木耳在消化吸收進入血液后,還能抵達PM2.5的集散地,起到“清道夫”作用。朱毅指出,所謂豬血、鴨血的清肺功能,只限于民間傳說,未見于中醫典籍。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潘小川教授明確表示,PM2.5是一種由多種化學物質組成的細顆粒物,各地PM2.5成分也很復雜,可能會有所不同,并沒有專門針對防治PM2.5的食品,各種食療對防護PM2.5真正作用不大。目前任何食物都沒法清除或減輕PM2.5對肺的不良影響,因此,“不要輕信食物清肺的說法”。潘小川還稱,中醫所謂“清肺”,實際是潤肺去肺火的意思,與現代醫學的清除肺部污染物不是一個概念。
PM2.5粉塵對人體的影響主要來自于物理作用。真正要抵御霧霾,應該盡量減少外出,少抽煙,清淡飲食,少吃刺激性食物,多吃新鮮蔬菜水果,補充維生素,多喝水。總之均衡膳食、適度運動、充足睡眠,讓身體處于健康狀態才是正道,不能指望某種食物能夠“一錘定音”。
傳言3:手機軟件可以除皺祛痘
有手機軟件從業者為iPhone推出新應用程序AcneApp,宣稱當消費者使用iPhone或是iPod Touch時,其所產生的420納米藍光及550納米紅光,可殺菌、促進膠原蛋白增生,達到治療青春痘與除皺的效果。
荒誕指數:★★★★
影響力:★★★
真相揭秘:傳言中涉及到的治療原理貌似有一定的道理,但實際上并不被看好。浙江省人民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潘衛利表示,紅藍光去痘確實有這么回事,但手機通過軟件產生紅藍光來治療并不靠譜。且不說手機能否通過軟件產生紅藍光,即使產生了一些紅藍光,能量也是比較微弱的,在治療上很難派上用場。
治療級藍光醫療儀器的能量至少要15焦耳,且光度很強,治療時需要戴保護鏡,以免視網膜受損。退一步講,如果該款手機軟件真的有療效,可能也會有相應的副作用,例如對照射者的眼睛與膚質敏感者造成刺激。
紅光除皺的證據較薄弱,美國僅核準紅光用于治療男性禿頭。日本也曾推出會發紅光的“生發”隨身聽,這與手機發藍光可治痘、除皺的問題類似,就是“原理上說得通”,但這么低的能量,能有多少療效,實在不靠譜。
后來,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對AcneApp這款應用程序處以罰款,處罰的原因正是程序產生的色光頻率達不到治療的要求,并無治療功效。據統計,已有大約有11600位用戶購買了此款軟件,軟件的價格為1.99美元。
而在國內,至今還有人在網絡上尋求AcneApp程序的“破解版”,還有網站在推銷這款程序牟利。這也是我們為什么要把這條“舊聞”,果斷摘錄進來的原因之一。
傳言4:檸檬泡水能養生抗癌
“檸檬水養生”說的是檸檬泡水可以防癌,再加上“國外某某研究機構發現”、“檸檬中的某某成分比化療藥物高效10000倍”、“這些秘密被各醫藥公司諱莫如深”等宣傳用語,“檸檬泡水養生抗癌”的說法廣為流傳。
荒誕指數:★★★
影響力:★★★★
真相揭秘:這是一個“眾望所歸”式的傳言,檸檬本身就和抗癌研究有著一些傳聞,于是這個傳言的結論,充分滿足了人們期盼找到抗癌食物的愿望。
食品工程學博士、著名的科普作家云無心表示,如今對“檸檬抗癌”的研究,還只停留在細胞實驗和動物實驗的層次。它雖然沒有被“否定”,但是距離說“有效”還有遙遠的路要走。
在流行病學調查中,有發表在學術期刊上的調查研究指出,那些食用檸檬等柑橘類水果比較多的人,某些種類癌癥的發生率要低一些。于是,這種調查研究的結論,經常被媒體渲染為“檸檬防癌”。但這種結果很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比如說吃柑橘類水果多的人,可能吃其他水果蔬菜也比較多——“癌癥發生率低一些”完全有可能是其他生活習慣的影響,而不見得是檸檬的作用。
云無心指出,總的來說,的確有一些科學實驗顯示檸檬中有一些成分“可能具有防癌作用”。但是,這些研究遠遠不足以用于支持檸檬水養生抗癌。美國癌癥研究協會支持對各種食物成分抗癌功效的研究,也對此類研究進行了總結,至少有十幾種食品具有遠比檸檬更好的證據。不過,他們依然明確指出:“沒有任何一種食物或者食物成分能夠保護你不得癌癥,但強有力的證據顯示:多吃各種植物性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粗糧和豆類,有助于降低多種癌癥的風險”。endprint
就像茶一樣,檸檬水的熱量很低,有獨特的風味。如果喜歡,經常喝也沒什么——它總比各種含糖的、碳酸的飲料要健康。
傳言5 :吃檳榔并不會致癌
2013年7月,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檳榔致癌”的報道,對檳榔產業造成巨大影響。隨即,電視、平媒和網絡上出現了很多試圖洗白檳榔的言論,有人甚至聲稱“檳榔致癌是造謠”。
荒誕指數:★★★★
影響力:★★★☆
真相揭秘:檳榔早在2004年就被國際癌癥研究中心認定為1級致癌物質。 檳榔的主要有效成分是以檳榔堿為代表的生物堿,檳榔堿能刺激神經興奮,可以產生耐受(越來越不敏感),有明顯成癮、依賴性和戒斷效應。檳榔與癌癥有量效關系,即吃的越頻繁、持續時間越長,患癌概率越高。嚼檳榔者頰、舌部位癌變的比例明顯增加,嚼檳榔的口腔癌患者的發病年齡比不嚼檳榔者平均提前8年左右。
在檳榔流行的印度,商業化生產的檳榔果,就像“吸煙有害健康”那樣,已被要求貼上明顯的警告標簽。
成都華西口腔醫院副院長石冰表示,“檳榔致癌是國際公認的,經常嚼檳榔會對口腔黏膜造成機械創傷,多吃確實會提高口腔癌的幾率。”
“多吃檳榔會使得口腔黏膜下纖維性變,也就是癌前病變。”需要說明的是,癌前病變并不等于癌癥。癌前病變是從正常組織到發生癌變的中間階段,癌前病變可能轉化為癌變,也有可能被治愈,“只能說提高了患癌的幾率。”
“相較于新鮮檳榔,有些商家會用石灰來浸泡檳榔,那個危害更大。”石冰補充道。早期的湘潭檳榔,是用石灰加糖熬成漿,涂在檳榔外表制成,被稱作“石灰檳榔”。石冰同時建議喜愛吃檳榔的人,“能夠不吃就別吃。”
傳言6:女士多喝豆漿能美容,男士喝多了會女性化
女士吃豆類、喝豆漿對皮膚好,而男人喝豆漿會出現雌性激素分泌增多,從而致使性特征混亂,男性特征減少,出現一些女性化的傾向。
荒誕指數:★★★★
影響力:★★★★
真相揭秘:這種觀點的來源是基于大豆中含有的異黃酮,大豆異黃酮具有類雌激素樣作用,因此,多數人都會認為女士吃豆類、喝豆漿皮膚好,而男士多喝豆漿則可能出現女性化的傾向。廣州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營養科主任卞華偉表示,這完全是一個不正確的推論。
首先,雖然大豆中含有大豆異黃酮,但是其含量并不高,遠遠不足以起到藥物治療作用,所以,日常生活中豆類的食用量肯定不會導致男人出現女性化的情況。在用于輔助治療女性相關的疾病時,多數用到的是大豆異黃酮的提純物,而不是大豆本身或者豆漿等。
中國營養學會認為,大豆及豆制品營養豐富,具備多種保健功效,尤其對老年人和心血管患者是一類很好的食物,建議每人每天攝入40克大豆或其豆制品(相當于4兩豆腐或800克豆漿),這明確表示長期吃豆類及其制品對男性和女性均是有益的。
其次,研究顯示,大豆異黃酮可改善各種更年期癥狀,尤其是潮熱、出汗癥狀,與雌激素制劑的作用相似,但它并不直接影響人體內雌激素的水平。也就是說,大豆異黃酮在女性體內的作用,并不是增加雌激素的量從而改善不適癥狀的。同樣,男性攝入大豆異黃酮也就不會有雌激素含量增加的風險。
傳言7:畸形植物是日本核泄漏惹的禍
2013年7月,網上的一組圖文被瘋傳,文章稱,在日本多地出現了“巨大變異畸形農作物”:巨大的卷心菜、扭曲堆積樣的番茄、重疊而生的向日葵……并認為這是福島第一核電站2011年3月的核泄漏在農作物上的表現。
荒誕指數:★★★★
影響力:★★★★☆
真相揭秘:發現巨大卷心菜、畸形番茄和雙生向日葵的地區,分別是位于日本九州的大分市、本州中部的琦玉縣和本州西北部的山形縣。三者中距離福島第一核電站最近的山形縣也有70公里的距離,而大分則更是遠達近千公里。而福島事故中,認為在20~30公里范圍外,輻射水平已經接近通常水平,可以視作足夠安全。而且,在核電站周邊的安全區域,并未有發現更多畸形植物的可靠報道,因此也從側面表明傳言中的距離更遠的畸形植物和核泄漏,并不存在直接聯系。
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和病害都能造成果實和花的畸形,而核輻射僅僅是造成變異的一個方面。事實上,造成基因變異的主要方式,是由紫外線及天然射線造成的DNA損傷。而放射性核素造成的變異,除非是在人為的誘變試驗場及核素極大量沾染區,否則和前者相比簡直是九牛一毛。因此看到畸形的果實和花朵就聯想為“受到了核泄露的輻射”,多少有些杯弓蛇影。
其實,傳言的真相是這樣的:一個人收集了這些巨大或畸形的植物,一個名為“福島日記”的網站在報道時,給這些圖片加上了“這是由于福島核電站泄漏所造成的”的暗示。最后被其他國家的媒體轉載報道后,核輻射就成了“罪魁禍首”。
傳言8:人有酸堿體質之分,只有呈弱堿性才健康
呈弱堿性的體質才是健康的,應該用堿性食品去中和體內的酸性,改變亞健康狀況。
荒誕指數:★★★★☆
影響力:★★★★☆
真相揭秘:人的新陳代謝由無數生化反應組成,每一個反應都需要特定的酸堿環境。血液對生命活動的進行至關重要,其pH值非常精確地維持在7.35~7.45之間。超出這個范圍,不管是低還是高,生命活動都將受到影響。7.35~7.45這個pH值范圍屬于“弱堿性”(pH7為中性,其值小的那頭是酸性,大的那頭是堿性),所以,如果說要維持人體體液的“弱堿性”,也沒有什么不對。
但人沒有什么“酸堿體質”之分,所以吃“堿性食物”來維持“堿性體質”的說法,被醫學界認為是偽科學。
食品工程學博士、著名的科普作家云無心解釋道,某些溶液對加入的酸堿有一定“緩沖”能力,這樣的溶液被稱為“緩沖溶液”。簡單來說,就是加入的酸性物質變多時會被中和處理掉,同樣堿性物質變多時,也會被中和處理掉。而血液就是這樣一種緩沖溶液,它不停地循環,在肺部進行氧氣與二氧化碳的交換;再加上腎臟會對血液進行過濾,不管是酸還是堿,含量高的,被腎濾去的就多。于是人體內部構成了巨大的緩沖能力,把血液的pH值控制在7.35~7.45這個精確的范圍。不論我們吃什么食物,哪怕是連喝幾瓶酸性飲料,也會被“緩沖”掉而不至于把血液變成“酸性”。endprint
如果把食物燒成灰,再把灰溶解到水中,會發現有些溶液是酸性,有的是堿性。這也是營養界人士區分“酸性食物”、“堿性食物”的基礎。實際上,這種區分沒有什么意義。因為如上所述,不管是酸性食物還是堿性食物,在正常的飲食范圍內都不會改變血液的酸堿性。
傳言9:自來水含中有避孕藥成分
中國是避孕藥消費第一大國,不僅人吃,且應用于水產養殖等領域。避孕藥污染環境可導致野生動物不育或降低再生能力。學者對飲水里雌激素干擾物研究發現,23個水源都含有,長三角最高。另外,雌激素作為持久污染物,一般水處理技術去不掉;人體積累,后果難料。
荒誕指數:★★★★☆
影響力:★★★★★
真相揭秘:喝水也會導致不育不孕?這樣的傳言容易引起恐懼感,與人們對環保的關注產生共鳴,進而產生強烈的反響。
“自來水中的避孕藥”只是一個通俗的說法,專業說法應該稱作“環境雌激素”,統稱為內分泌干擾素。南京大學環境學院孫成教授說,目前雌激素主要有六七種,其他一些濃度低效應小的有上百種。而且,環境雌激素包括天然的和人工合成的,一般水源中的雌激素含量微乎其微。
總的來說,自然環境中的雌激素含量是很低的。研究雌激素對動物的作用僅僅局限于實驗室中,實驗中使用的雌激素濃度,一般至少是環境水體中的幾千倍。
對于很多人擔心的飲水對生育的影響,東南大學附屬醫院婦產科副主任彭丹紅回應道,避孕藥中主要的避孕成分為乙炔雌二醇,每顆藥的含量在20~30微克,通常還要連續服用才能達到避孕的效果。而水中的雌激素含量很低,根本沒有避孕效果。目前醫學界也在考慮環境因素可能會導致不孕不育的風險,但沒有證據證明環境中的雌激素會導致不孕不育。
傳言10:米飯是垃圾食品之王
最近,微信上流傳這樣一篇驚人文章:白米飯幾乎不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礦物質,只有淀粉,只有糖。按照世界衛生組織對垃圾食品的定義:高糖、高熱量、低蛋白質、低維生素、低礦物質、低纖維,而白米飯是最符合垃圾食品標準的食物。對糖尿病患者來說,一碗一碗吃著白白的米飯,相當于吃一碗一碗的糖……
荒誕指數:★★★★★
影響力:★★★★★
真相揭秘:米飯的營養成分表顯示:碳水化合物占70%~80%,蛋白質占8%~10%,脂肪占1%左右,此外米飯還含有礦物質、B族維生素和膳食纖維。由此可見,米飯的營養成分并不單一,說“白米飯幾乎不含蛋白質”,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營養科主任譚榮韶認為,不能“一棍子打死”白米飯,而是要注意粗細搭配,總的熱量不超標。目前國內外營養學界均推薦飲食中蛋白質占10%~15%,糖分占55%~65%,脂類占20%~30%。正常人每天至少要吃150克糖分,因為糖分是身體能量的重要來源,若吃得不夠,會導致肌肉、脂肪分解,令人越來越瘦。現在的人米飯吃得不多,問題是吃肉吃得太多,而很多人攝入糖分偏低,但仍然患上代謝綜合征。另一方面,有的人不吃白米飯而改吃面食、水果,它們同樣含有大量糖分。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副所長馬冠生表示,谷物外殼含有豐富的營養素,我們在進行精細加工的過程中,大量營養素會流失,但這并不意味著白米飯“一無是處”,更談不上是垃圾食品。
作為米飯主要成分的碳水化合物,能夠直接被身體消化、吸收,轉換成能量,是被身體當成“燃料”直接使用的。碳水化合物除了供能,還參與構成細胞和組織,維持腦細胞的正常功能,當血糖濃度下降時,腦組織可能因缺乏能源而使腦細胞功能受損,造成功能性障礙。所以,碳水化合物是人類生存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質之一。
“事實上,谷類食物吃少了,反而會增加患上慢性病的風險。”馬冠生表示,谷類食物是我國居民傳統膳食的主體,是人類最好的基礎食物,也是最經濟的能量來源。以谷類為主的膳食既可以提供充足的能量,又可避免攝入過多的脂肪,對預防心腦血管、糖尿病和癌癥有益。反之,若營養的基石不穩固,就容易造成營養不良,進而導致免疫力低下,易感染細菌、病毒等。更重要的是,如果米飯吃得少了,而油脂或脂肪卻吃得多了,反而容易引起血脂異常和肥胖等問題。
碳水化合物并不是血糖的唯一來源,蛋白質和脂肪等非糖物質在體內經糖異生途徑也可轉變為血糖。一個有力的例證是,近20年來我國城鄉居民的主食消費呈明顯下降趨勢,而糖尿病發病最高的城市居民谷類食物攝入量最少,所以傳言中簡單地將我國糖尿病增多,歸因于米飯吃得多是不正確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