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忠杰
一波又一波的冷空氣襲來,大多數人都在尋求溫暖,然而卻有那么一群人喜歡扎進寒冷的冰水中“撲騰”,他們就是冬泳愛好者。國家體育總局游泳中心公布的一項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冬泳會員人數近20萬,全國冬泳愛好者幾十萬,并有逐年增多的趨勢。那么,冬泳到底有著怎樣的魅力,竟然能吸引如此多人參與其中呢?
“血管體操”助健康
有“血管體操”之稱的冬泳,近些年來已經逐漸被醫學界作為一種醫治慢性病的手段,諸如鎮靜、鎮痛、鎮咳、利尿作用等。有研究表明,冬泳能夠促使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加快,有利于體內廢物和毒素排出體外。同時,人體內各種器官得到合理鍛煉,除能增強機體免疫力外,還可以增強心、肺功能,提高神經內分泌的調節作用,活躍微循環。經常冬泳的人不易患感冒,而且冬泳對功能性心血管病、慢性支氣管炎、胃腸病、哮喘等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并非人人適宜
冬泳雖然好處多多,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有嚴重疾病,如高血壓、冠心病、腦血管病、腎病、肝病及糖尿病的患者;中耳炎、過敏性體質者、先天性心臟病人以及患有傳染性疾病或有開放性傷口的人和酗酒者都不宜參加冬泳;女性月經期也不應游泳,否則有可能導致疾病突發或傷害身體;兒童由于正處于身體發育期,參加冬泳要注意適量,必須有成年人監護;70歲以上的老年人由于身體狀況特殊,最好不要參加冬泳;患有精神障礙、癲癇等精神不健全的患者由于發病時缺乏自控能力也不適合冬泳。
鍛煉方法要科學
冬泳時既要接觸低氣溫和冷水的刺激,又要在水中進行運動,對人體的刺激非常大。因此,冬泳必須嚴格遵循科學的方法,要求因人、因時、因地而異,要適時體檢、循序漸進、持之以恒、量力而行、確保安全。如果常年不做身體檢查,對自己的身體狀況、疾病情況不了解,對冬泳的相關知識和注意事項沒有準確把握,或者運動量、運動方式不當,不但不會帶來鍛煉的效果,有時反而導致疾病的發生,甚至會發生意外事故。
冬泳要結伴而游,切勿獨泳,防止發生意外無人救護。入水前要進行充分的準備活動,讓身體逐漸入水,使身體對水溫有一個過渡性適應,避免太強的突然刺激而引發心血管意外的發生。冬泳時泳友要保持合適的距離,避免互相碰撞,特別要防止冬泳時潛水和跳水。
冬泳的運動量要控制在安全有效的范圍內,不要盲目跟別人攀比時間長度和游泳速度。如果在水里時間過短,沒有經受充分的刺激,就達不到鍛煉的效果。一般來說,剛下水時體溫迅速下降,會感到發冷,隨后皮膚發紅,體溫開始回升,感覺溫暖而舒適,這時離水上岸,一般會感到比較輕松適意。如果繼續接受冷水刺激,等到身體打寒戰、手腳發麻,就已經是運動過量的表現,這樣極容易損傷某些器官和組織。
冬泳前后絕對不要喝酒,喝酒會加快皮膚的散熱,容易受涼,泳后加重心臟的負擔,而且酒精也會影響神志,容易發生危險。冬泳后應注意保暖,上岸后,應用干毛巾擦干身體,到身體發紅為止。然后,迅速穿好衣服,慢跑或原地跳動,直到體溫基本恢復。冬泳后切忌馬上進入高溫的房間、烤火或者洗熱水澡。
(摘自《北京青年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