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理工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黃元斌 樊玉然 葉文明
影響垂直分離的因素除了行業的技術可分性、貿易一體化程度等之外,還有交易費用、市場規模、市場容量、行業的生命周期和企業的實力等,不同的因素對垂直分離有不同的影響。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知識經濟的發展,技術創新降低了交易成本,產業鏈垂直專業化將成為一種重要的產業組織形式。集群這種產業組織形式因其對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的節約等因素,則更促進了產業鏈垂直專業化的發展。“中國白酒金三角”產業集群所在區域通過產業鏈適度的垂直專業化和合理的空間分布,可以提高地域專業分工水平,優化區域產業結構,提高企業專業分工水平,降低企業發展的風險。
產業鏈是指在一種最終產品的加工過程中從最初的礦產資源或原材料一直到最終產品到達消費者手中所包含的各個環節構成的整個縱向的鏈條(郁義鴻等,2006)。垂直專業化,又稱為縱向專業化、縱向分離、垂直分解、垂直分離和垂直非一體化等,是產業鏈各個環節由不同企業完成而形成的專業化。白酒是以糧谷為主要原料,以大曲小曲或麩曲及酒母等為糖化發酵劑,經蒸煮、糖化、發酵、蒸餾而制成的蒸餾酒。白酒的產業鏈主要包括:上游原材料和輔助材料,酒類生產機械及工具的生產、酒類包裝材料等,中游環節包括白酒生產的蒸煮、糖化、發酵、蒸餾、勾兌等環節,下游環節包括物流、營銷等環節,此外還有貫穿全部產業鏈的物流配送廠家等。白酒產業作為傳統行業,一般的企業包括中小企業都具有白酒釀造能力和較完整的釀造產業鏈。
“中國白酒金三角”主要是川黔區域內以貴州茅臺、四川瀘州老窖和宜賓五糧液為核心的生產白酒的大量企業,以及為這些白酒生產企業配套的上下游企業和相關的服務業,在該地區的集聚現象。當前,“中國白酒金三角”建設正處于起步階段,通過產業集群內產業鏈垂直專業化的建設,有助于產業集群的可持續發展和培育著名的白酒品牌,打造中國的“波爾多”,提高該區域白酒企業在國際和國內市場的競爭力。
在影響產業鏈垂直專業化的眾多的因素中,斯密(1776)基于專業化分工理論提出的生產成本因素被認為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因素,主張產業鏈垂直專業化獲得專業化分工的優勢以節約生產成本。科斯(1937)等人提出的交易費用因素,強調交易費用,主張垂直一體化以節約交易費用。實踐中這兩種成本往往均要考慮,即要根據生產成本加交易費用之和最小的原則來決定產業鏈環節是垂直專業化還是一體化。產業鏈垂直專業化的影響因素主要是通過改變市場交易費用而發揮作用的。這些影響因素主要包括資產專用性程度、技術經濟外部環境和制度外部環境三個方面:
(1)資產專用性程度。交易成本經濟學認為,治理結構取決于交易的特征,而交易的特征可通過三個維度進行刻畫:資產專用性、交易頻率和交易的不確定性(W illiam son,1985)。其中,資產專用性是最重要的維度。隨著資產專用性程度的提高,按照治理成本(即廣義的交易成本)與生產成本之和最小化的原則,對交易進行治理的適宜的治理結構將從市場治理轉向中間性組織,進而轉向一體化科層組織。隨著技術經濟外部條件的發展與完善,特別是信息技術的發展,很多行業的產業鏈各環節所涉及的資產的專用性程度呈不斷下降的趨勢。這使得最有效率的治理結構從一體化企業治理向市場治理的方向移動,即出現產業鏈垂直專業化程度上升的趨勢。
(2)技術經濟外部環境。這里所說的技術經濟外部環境主要指信息技術、通訊和交通運輸的發展狀況。這些技術經濟外部環境的變化將通過對市場交易成本的影響而作用于產業鏈垂直專業化。隨著信息技術、通訊和交通運輸的發展完善,特別是其中的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市場交易費用不斷下降,從而使得產業鏈出現垂直專業化趨勢。從美國、德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的實踐來看,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知識經濟的發展,技術創新降低了交易成本,使得這些國家從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產業鏈垂直專業化取代產業鏈一體化將成為一種重要的產業組織形式。

(3)制度外部環境。制度在人類的交往活動中起到重要協調作用。制度提供了人類相互影響的框架,它們建立了構成一個社會,或更確切地說一種經濟秩序的合作與競爭關系(諾思,1981)。在博弈論視角下,制度可理解為博弈參與人、博弈規則或博弈均衡(青木昌彥,2001)。本文探討的制度外部環境主要指市場經濟體制和法制的發展完善狀況。市場經濟體制是以價格機制配置資源為核心的包括產權制度、產品和要素市場培育制度和市場中介組織等在內的制度體系。法律制度指用以調整各種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意義上的各種制度。市場經濟體制和法制的發展完善,可以降低事前市場交易成本(尋找交易對象等成本)和事后市場交易成本(機會主義行為導致偏離合作所帶來的成本)。李青原、唐建新(2010)的實證研究表明,價格不確定性越高,政府對原材料供應行業采用規制政策,契約實施強度越弱,我國企業產業鏈垂直專業化程度相應越低,同時垂直專業化程度與企業全要素生產率顯著正相關。隨著我國防范價格風險機制的完善和制度外部環境的不斷發展完善,市場交易成本不斷得以降低,從而也促進了產業鏈的垂直專業化進程。
(1)斯蒂格勒(1951)討論了產業鏈垂直專業化的程度與產業生命周期的關系,認為中間投入商對利益的追逐使得在產業的成長和成熟階段垂直專業化程度增加,而在初創和衰退階段垂直專業化程度較低。
(2)影響垂直專業化的因素行業的技術可分性,一般而言,生產的可分程度比較低、需要連續生產的產業和產業鏈環節,從而形成高度垂直一體化的企業。反之,在標準化、模塊化程度比較高,生產的可分性較強的產業的垂直解體趨勢就比較顯著。
(3)企業的實力和競爭程度對垂直專業化的影響,企業實力包括知識掌握程度(德姆塞茨,1999)越強,產業鏈一體化的環節越多,反之產業鏈一體化的環節越少。競爭激烈的產業中,企業很難同時面對產業鏈多個環節的激烈競爭,垂直一體化的趨勢會比較明顯,反之則相反。
另外,資本化程度、規模經濟、地區間的要素共享和市場容量等因素也與垂直專業化程度呈正相關關系。

集群這種生產組織形式,是介于市場組織和科層組織之間的中間性組織,它比市場穩定,比層級組織靈活。馬歇爾(1920)認為集中在特定區域內的產業集群內產業鏈垂直專業化的程度更高,因為有更加專業的中間投入商參與投入利益的分享。產業集群內部,產業鏈垂直專業化相對于產業鏈一體化比較,降低了生產成本,因為專業化和規模經濟的優勢。同時,也降低了交易成本,因為其可以形成信任機制和約束機制,以及使得空間成本的降低。因此,產業集群這種產業組織形式更有利于產業鏈的垂直專業化。
當前,“中國白酒金三角”集群內產業鏈的垂直專業化還沒有形成。一方面,個別區域的白酒企業目前使用的酒壇、酒瓶和彩印包裝物等來自于離集群較遠的區域,沒有在集群內形成較完整的產業鏈,使得企業生產資料成本和運輸成本居高不下,造成了企業效益和市場競爭力的下降。另一方面,由于我國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和地方保護主義的因素,區域內的地方政府和企業為了追求短期利益的最大化,各自為政,將資金用于延伸產業鏈把整個白酒的生產鏈條全部放在獨自的一個企業和一個較小的行政區域之內。如五糧液集團就完全具備了大規模生產塑膠瓶蓋、酒瓶、商標、包裝紙箱、包裝物品等酒類配套產品的能力。中國“白酒金三角”的各個核心區域如宜賓、遵義等基本都具備了整個產業鏈,違背了工業專業化分工的基本原理,進入了“囚徒困境”,這種行政分割和“小而全、大而全”的白酒產業鏈組織形式,必然導致資源浪費以及區域內企業之間和地區之間的惡性競爭,結果必然會造成企業效益和國際競爭力的低下。
目前,白酒產業已處于成熟階段,在白酒行業產能過剩和國家禁止公款消費白酒等限制性產業政策下,白酒行業的利潤降低,這將使得集群內的競爭更加激烈。集群內核心區域白酒產值占近全國一半左右,集群具有較大的市場容量和較好的規模經濟效應,包括外部規模經濟和內部規模經濟效應。另在經濟、制度和技術等不斷發展的因素也使產業鏈垂直專業化程度不斷上升的背景下,集群內產業鏈適度專業化有著重要的意義。
“中國白酒金三角”集群內通過產業鏈適度的垂直專業化和合理的空間分布,可以提高地域專業化分工水平,優化區域產業結構,提高企業專業化分工水平,提高集群在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的競爭力。
白酒產業鏈垂直專業化實踐的操作原則,基本思想如下:白酒產業鏈的垂直專業化應由產業鏈上的核心大型企業來主導實施。在進行垂直專業化時,應主要根據交易成本經濟學的理論研究成果(W illiam son,1985,1991),結合白酒產業鏈的實際以及外部環境來進行。具體說,白酒產業鏈的垂直專業化應主要考慮各環節的資產專用性程度、技術經濟外部條件和制度外部條件。不涉及資產專用性的環節如釀酒的原材料,可通過市場外購。涉及較強資產專用性的環節,如蒸餾、勾兌等環節,具有較強的人力資本專用性和物質資源專用性,為避免敲竹杠(holdup)的機會主義行為造成交易專用性資產的投資不足,可將該環節納入核心企業內部進行治理。資產專用性程度中等的環節,如釀酒設備和包裝材料生產等環節可采用外包(或分包)、戰略聯盟、企業集團、供應鏈整合等組織形態進行治理。
集群內的上游原材料和輔助材料以及酒類生產機械及工具的生產、酒類包裝材料等生產可分性較強,可以和釀造環節分開。而下游環節包括物流、營銷等環節,也可以和釀造環節分開。中游環節包括白酒生產的蒸煮、糖化、發酵、蒸餾、勾兌等環節也可以分為兩個環節,一是以蒸煮、糖化、發酵、蒸餾的原酒環節,由于生產的可分程度比較低、需要連續生產,往往需要在一個企業進行。一是以勾兌為主的環節,與蒸煮、糖化、發酵、蒸餾等環節生產的可分程度比較高,可以單獨在一個企業進行。
在當前白酒集中度較低和產能過剩的情況下,應正確處理大型核心企業與中小企業的關系。由于白酒行業的進入壁壘較低,中小企業沒有在產業鏈的分工中扮演配套企業的正確角色,而是與大企業搶原料、搶市場,以質次低價產品擾亂市場,破壞良性競爭,更有個別企業直接生產假冒偽劣產品。因此應通過產業鏈的垂直專業化,促進中小企業和大企業協調發展。
中國“白酒金三角” 產業鏈的垂直分工主要是白酒產業鏈上縱向各環節,包括原材料及輔助材料的生產、酒類生產機械及工具的生產、酒類包裝、酒類產品設計及釀造、物流、銷售渠道等等實行垂直專業化,核心釀造企業應專注于自己核心能力的培育,將一些不具優勢的環節采取分包等方式分離給中小企業。分離后,核心企業與各種供應商等中小企業之間建立比較固定的協作關系,這有利于建立信任機制,從而降低交易成本。

“中國白酒金三角”產業集群內產業鏈各個環節如研發、營銷、釀造和儲存等環節對空間布局的要求是不同的。如營銷和研發等環節要求以總部形式布局在如北京、上海等經濟貿易發達的大城市。因為白酒的需求彈性比較大,借此可以獲得比較大的價值創造空間,同時可以以較低的勞動力成本吸引高技術人才從事研究開發工作。而瓶蓋、酒瓶、酒壇和包材等環節的生產,不管布局在什么地方,價值創造空間變化不大,因此需要降低土地、勞動力等成本,往往是布局在經濟比較落后的城市或城市郊區,由網狀集聚在核心企業周圍的中小企業完成。總之,產業鏈的各個環節,為了獲取地域產業分工效益,分別布局或配置到適合其經濟活動特征的特定地點。這也將提高地域專業分工水平,避免區域白酒產業的低水平重復和惡性競爭,優化區域產業結構,促進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中國白酒金三角”所在區域的劃分,根據區域資源稟賦、白酒產業基礎、等因素,有必要將“中國白酒金三角”核心區域加以擴展,即除了包括以五糧液為代表的四川宜賓市、以瀘州老窖為代表的四川瀘州、以茅臺酒為代表的貴州仁懷所處的區域為核心區域以外,另外再劃分出一個集群所在的外圍區域,如四川境內白酒產業比較發達的成都邛崍、射洪、巴中等地和北京、上海等外貿比較發達的區域,均可為核心區域白酒產業提供輔助材料、基酒和貿易物流等環節,這有利于進一步整合川黔乃至全國的各種優勢資源,使產業鏈垂直專業化在空間上的布局更為科學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