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洋
瞧,他們在炫耀
在冷戰時期,由于意識形態對抗的需要,探月活動的進行是與政治掛鉤的。
1959年,月球2號發現了月球沒有磁場,這本應是全球轟動的消息,但媒體大肆宣揚的卻是更具噱頭的航天器撞擊月球,并把這看作蘇聯技術超越美國的象征。“撞月”第二天即9月15日,赫魯曉夫毫不掩飾得意的笑容,把帶有蘇聯國徽的撞月標志物復制品送給了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后來,印度總理尼赫魯、法國總統戴高樂、印尼總統蘇加諾都收到了類似的蘇聯禮物。
美國當然不甘落后。在阿波羅11號軟著陸月球后,宇航員在宣稱“月球屬于全人類”的同時卻在月面上插了面星條旗。尼克松政府還把美國宇航員在月球上收集的近270塊巖石送給了世界上130多個國家。想想看,美國花費了幾百億美元,才把這382千克的月球物質帶回地球,每塊巖石的價值當然不菲。將它作為禮物,不但極有面子,還有十分明顯的寓意——鄙國連“摘星攬月”的事都能做到,天底下還有鄙國擺不平的事嗎?
宇航員阿姆斯特朗把美國國旗插上月球表面時,他宣布:“我是為全人類的和平而來。”這不是一句空話。占領月球已經被1967年簽署的聯合國《外層空間條約》所禁止。但作為國際法文本,只能規定一些大原則,不可能事無巨細。例如里面提到“所有締約各國都享有不受任何種類的歧視,在平等基礎上,并按照國際法的規定在月球上從事科學研究的自由”。但是提取1克氦-3進行科學研究與采集1噸氦-3進行可控核聚變“研究”是大不一樣的。再如,“各締約國可在月球上建立配置人員及不配置人員的站所”。顯然,那些地勢優良,接受日照充分,自然資源(尤其是水冰)富集,又便于飛船降落和起飛的地點在月球上是有限的。在那里建設月球考察站和月球基地自然是最劃算的。誰有權先到先占呢?還是靠實力來說話。
在探索和利用太空以及制定外層空間法律規則的歷史過程中,國家間充滿了矛盾和沖突。在發射衛星、利用地球同步靜止軌道問題上,蘇美就曾與一些赤道國家發生過爭議。在制定《月球協定》的過程中,蘇美與第三世界國家也存在尖銳對立。第三世界國家堅持月球及其自然資源是全人類的共同財產,而蘇美則拒絕這一主張。聯合國經過七年的談判,終于在1979年第三十四屆聯大通過了《月球協定》,宣布月球是全人類的共同財產,各國不得以任何方式據為己有。
目前全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只有澳大利亞、奧地利、智利、墨西哥、摩洛哥、荷蘭、巴基斯坦、菲律賓和烏拉圭這9個國家批準了《月球協定》;另有法國、危地馬拉、印度、秘魯和羅馬尼亞等5國簽署了協定,但尚未獲得國內立法機構批準。美國和俄羅斯這兩個航天大國則明確反對將月球定位為全人類共同財產。
月球雖在名義上屬于全人類,但承認這個說法的國家卻少之又少。月球的版圖到底會怎樣劃分,仍是個未知數。
既然月球不屬于某個國家,個人或團體可以占據月球嗎?
早在1952年2月,一個位于美國伯克利市的科幻迷俱樂部就曾致信聯合國和美國總統,宣稱一塊月球土地歸其所有。它這樣做,只是為了博取名聲,算是純粹的科幻行為藝術。
到了1953年,智利一名律師維拉為了競選某俱樂部主席一職,需要巨額財產證明,就在一本雜志上宣布,整個月球都歸他所有。智利稅務局得知此事,要求他繳納財產稅。維拉律師并沒有拒絕交稅,但表示稅務局應該先派人到月球實地查看他的財產,進行估價后才好確定納稅額。“遺憾”的是,至今智利稅務局也沒能派人上去查看。
1955年,曾經在紐約天文館工作過的一個名叫羅伯特·庫爾茲的美國人首次嘗試出售月球不動產,每英畝售價才1美元,只是沒有人買他的賬。
1969年,一個巴西人因以25美元一塊出售月球土地而被巴西警察逮捕。
唯一靠賣月球地皮賺錢的人是美國人丹尼斯·霍普。1980年,丹尼斯宣稱月球的土地為他所有,并在美國舊金山的土地登記局登記,然后又給美國和蘇聯政府以及聯合國寫信,重申這一主張,表示如果有異議,可以與他交涉,否則他的主張生效。美蘇政府和聯合國自然不會理他,于是他在內華達州開了一家名為“月球大使館”的公司,批發兼零售月球土地。迄今他已經售出了625萬美元的“土地”,每英畝月球土地價格幾十美元不等。但是花錢購買月球土地的人不會當真以為自己擁有了一塊月亮,他們只是花些小錢買了一本印刷精美的月球土地證而已。
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10月,這家公司還在中國開起了分部,全權負責在大中華地區出售月球土地。當年12月,北京市工商局對其下達處罰決定書,法院也認定銷售月球土地行為屬于投機倒把,并強調我國于1983年加入的《外層空間條約》規定:“特定國家管轄范圍內的公民和組織無權主張月球所有權”。
看來,賣月球地皮的事,我們還是先別想了。
(責任編輯/趙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