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素梅
“翱翔計劃”是由北京市教委成立的北京青少年科技創新學院提出的一項人才培養計劃。在參加“翱翔計劃”的過程中,每位學員可以依據各自的興趣選擇物理與地球科學、化學與生命科學、數學與信息科學、社會與人文科學這四個學科領域,并與對應的基地校和高校實驗室實行雙向互選,進入基地校和高校實驗室完成相應科學課程及科學實驗探究。除此之外,他們還會參加一系列科學講座,與科學家進行交流,從真正意義上做到“在科學家身邊成長”,以此來激發他們對科學的興趣,逐步養成探索科學、熱愛科學的習慣。
每個翱翔學員都會面臨三個問題:如何起飛、如何飛得更高、如何飛得更遠。
起飛,要講方法,“在科學家身邊成長”,就是要向科學家學習科研方法;
飛得更高,需要力量,“翱翔計劃”能夠給予學員創新和發現的力量;
飛得更遠,要有正確的方向,在“翱翔計劃”的學習中,學員們要向科學家學習把握科研方向和人生方向,使自己能夠茁壯成長。
我們可以相信,完成了“翱翔計劃”,學員們應當會有所收獲。
在20所“翱翔計劃”基地校中,北京市育才學校是首批入選的基地校之一。在與該校負責“翱翔計劃”老師的對話中,我們得知:北京市育才學校參與了化學與生命科學領域的相關工作,通過與高校實驗室相結合,培養了多名優秀學員。在“翱翔計劃”的進行過程中,學員們不僅在科學知識、科研技能、科學素養等方面有了較大的提升,還進一步增長了對科學研究的興趣,逐步轉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同時教師也在專業視野、教育觀念及科研意識等諸多方面取得收獲。
科研是具有重復性的,需要經過一次次的實驗來獲得準確、普遍的實驗數據,得到一般性的結論,或許枯燥,卻是意義重大的。在“翱翔計劃”中,我不僅收獲了許多知識,還養成了做事嚴謹、細致的習慣。也許以后科研并不會成為我的職業,但是在這段科研經歷中我領悟、學習到的精神會滲透到我的生活中,我會把對待科研時嚴謹、細致的態度傳遞到將來我所做的每一件事中。
在“翱翔計劃”的學習科研過程中,我經歷了太多的第一次,我的實驗室導師教會了我如何設計實驗、處理數據;告訴我如何分析數據從而得出結論并且從中發現更多的問題。我學會了復雜的方差分析法,同時也了解了生態學的研究方法。“翱翔計劃”帶領我走向未來的一個平臺,它使我進一步了解了自己感興趣的科學領域,并走向一條屬于自己的科學之路。“翱翔計劃”帶給我們一種全新的創新思維理念,這同時也是對我們不斷創新實踐的一種肯定。
“翱翔計劃”令我受益匪淺。“翱翔計劃”給了我與中科院教授促膝長談的機會,不僅讓我清楚了中科院的實驗室研究方向,還知曉了教授的科學研究之路,使我感觸良深。通過在實驗室進行各種科學實驗,讓我深刻體會到科學研究需要嚴謹的態度,同時,還讓我體驗到實驗過程中的樂趣和其中包含的辛苦。
在這近一年的研究中,我們遇到了諸多困難,無論是對于引物的臨時調換還是試驗最適宜的PCR 溫度,以及對于酶的調整,都使整個實驗比預期難了許多,對于時間把控的問題也使得我們有些力不從心。但在這短短的幾個月中,我們的收獲是不言而喻的,不僅對科研精神的認識上了一級臺階,更使得我們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不少,還培養了我們相互溝通、相互合作的能力。我相信無論結果如何,這樣一段特殊經歷都會使我們的人生變得更豐富,更值得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