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洪濤


2013年12月2日凌晨,長征火箭托舉著嫦娥三號月球探測器騰空而起。我們大多數人都只能在電視上觀看火箭發射的盛況,很難體驗到在發射現場目睹嫦娥升空的感覺。因此當我們的記者聽說北京十二中有同學親身在西昌衛星發射基地參觀了嫦娥三號的發射時,我們迫不及待地來到十二中。
在十二中,我們不僅見到了幾位觀摩嫦娥三號發射歸來的同學,還深入了解了這所學校創辦的“錢學森航天實驗班”,并為這個高端教育項目所取得的成果感到敬佩。特此,我們針對錢學森班的創辦理念、課業活動等問題采訪了副校長、北京市數學特級教師王自勇和幾位實驗班學生。
記者:十二中創辦錢學森航天實驗班的初衷是什么?
王自勇:北京十二中作為北京市首批示范高中,近年來,在李有毅校長的帶領下,學校辦學質量顯著提升,已經躋身北京市一流學校行列,學校有能力、有責任承擔北京市創新人才培養等高端項目。此外,我校所在的豐臺區具有豐富的航天資源,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等院所、科技場館都是我們的科技教育資源。因此,我校與位于東高地科技館的錢學森青少年科學院(以下簡稱“少科院”)合作開展錢學森航天實驗班培養計劃。
學校創辦“錢學森班”旨在探索學校多樣化、特色化、優質化的發展模式,校內教育與校外教育合作,為我國航天事業培養早期后備人才進行有益嘗試和努力。由于地理位置和科技教育特色,我校一直有為航天領域培養人才的傳統。在神舟十號衛星發射時李有毅校長到指揮現場觀摩,偶見負責重要發射崗位和任務的兩位科技人員都是我校的校友。
記者:錢學森班的課程設置如何?教育資源比普通班級有何優勢?
王自勇:對于國家設置的課程,十二中針對“錢學森航天實驗班”進行校本化改造,在課程結構上做科學合理調整,在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上進行拓展。學校為該班設置了必修的特色課程,如《航天概論》《航天發展史》《錢學森思想》等。課程主要安排在高一、高二兩年,高一年級主要以拓展航天知識的授課和參觀考察學習為主,高二采取專題講座和課題研究的教學方式,課題都與航天科技有關,培養學生的團隊協助和科研能力。另外,少科院在師資、場館等科技資源方面給予我校很大的支持,學生可以到實驗室、場館進行探究實驗和體驗學習,使我們的學生得到了多樣化和立體化的培養。
從2011年創建開始,錢學森實驗班采用高質量的教學模式,配備我校最優秀的師資力量。我們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體驗學習。除了定期去校外場館參觀和進行課題研究外,每年高一的學生都有一周的京外社會實踐活動,每次京外活動安排都不同。第一屆學生到武夷山考察學習;第二屆到上海參觀了錢學森圖書館、上海交通大學校史館和航海館等地。我們還組織過學生去山西太原觀看火箭發射、去俄羅斯參觀俄羅斯宇航中心等,未來計劃組織學生到美國參觀美國宇航中心。2013年入校的新高一有10名學生到西昌發射基地觀摩嫦娥三號發射。2013年6月神舟十號的太空授課,我校15名學生參加地面課堂,課后新聞記者采訪了參與學習的兩名學生,這兩人都來自我們錢學森航天實驗班。
在師資方面,我們安排特級教師、骨干教師為學生授課,保證學生在傳統科目方面也保持較高水平。我們請東高地科技館的專家老師承擔錢學森班的一些固定課程,還曾邀請航天領域的專家,如王永志院士、李頤黎教授來為學生們做報告、開講座。2011年錢學森實驗班到太原參觀發射時,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火箭副總設計師尚增雨教授親自陪同學生們,為他們傳授知識,答疑解惑。像這樣與專家、院士近距離接觸是其他大部分學生不可能遇到的,同學們在與前輩的交流中,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這對孩子的人生是一份難得的體驗。
記者:學生們在高考中如何選擇專業,今后的發展方向如何?
王自勇:高考仍然是錢學森航天實驗班學生選擇出口的主要途徑,專業主要是依據個人的成績、志向、特長、興趣等自主選擇。不過從近三年的項目研究過程來看,錢學森航天實驗班創辦的目標已經初步達成。很多學生對航天科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高三有的學生正在考慮報考航天航空相關專業,有的學生還參加了航天員選拔考試。更重要的是該班的學生們學會了以懷揣科學意識、航天精神的態度來學習、生活、工作。學校規劃將來以更廣闊的思路吸納人才,尋求更靈活的渠道向社會輸送人才,現在十二中所做的一切努力,只為今后能為航天事業培養更多的優秀后備人才乃至航天科技領域領軍人物。
記者:在座的三個年級的同學都曾到發射場參觀過火箭發射,親身到現場體驗發射感受如何?見到了什么平時不能見到的東西?
高一劉姝蕾:我去了西昌衛星發射基地觀看嫦娥三號發射,剛開始聽說有這樣的機會時我很激動,所以非常果斷報了名。雖然以前看過電視轉播,但是身臨其境的感受和看電視是完全無法比擬的,非常難忘。
高一張霖:嫦娥三號發射場地非常冷,但是因為大家都很激動,所以忘記了寒意。我們在山上的觀禮臺上,雖然離火箭挺遠,但是火箭點火的閃光和轟鳴還是特別震撼。我們一直看著火箭飛到天上越飛越小,我們都激動得歡呼,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高一段純清:聽老師說嫦娥三號發射條件復雜,是非常困難的一次發射。親身參與體驗衛星發射,震撼就不用說了,更重要的是我們對航天有了新的認識,真正了解了航天精神,產生了今后從事航天工作的沖動。除了發射場,我們還去了西昌邛海和螺髻山采集水樣和植物樣本做研究。我們在黑龍潭旁邊采集樣本,收集了土壤和新下的雪水,還帶回了一些當地特有的植物做成標本。以前我們覺得那個看著很普通的山頭沒有什么特殊,但是當我們縮小范圍,走進大自然,才切身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在那里我們也不畏艱苦,趴在地上尋找植株,體會到了科學考察的艱辛。
高三孫藝峰:我們曾經到山西參觀火箭發射。山西之行持續三天,當時是冬天特別冷,尚增雨工程師也和我們在一輛大巴車上,和我們一起爬山、熬夜、挨凍。我們的準備工作做得不夠,穿衣比較少,回來時還遇到堵車,堵了十幾個小時,但這么艱苦的條件下尚教授也和我們在一起等待。那次發射時間是半夜,我們先去了航天基地。晚上我們和發射人員一起進晚餐,他們非常樸素,飲食很簡單。參觀發射場時,現場特別冷,航天人的工作條件也很苦。看著有些人在加燃料,很多燃料都有毒,但是工作人員依然很認真地在灌注。這種航天精神不親眼看是感受不到的。
高三王悅楠:山西那次晚上開始下大雪,半夜后雪逐漸凝固,鞋子都凍冰了,航天工作者每天都要面對這樣的條件,實在是辛苦。凌晨一點時,我們跟著專家爬上山,尋找一個合適的觀看場所。發射給我感受最深的是火箭聲音非常大,我們距離火箭大概有一兩千米,但還是震得胸口受不了。看著火焰爆發出來,一下子亮的眼睛都睜不開,火箭升空的過程十分震撼。
記者:通過航天課程講授的內容和多次去發射場學習的經歷,同學們對探月工程有何看法?
高三王悅楠:航天概論課程為我們介紹了很多知識,比如地球上的資源嚴重短缺,特別是中國是人口大國,平均資源更加稀少,所以如果能開拓月球上的氦-3資源,對人類今后的發展和進步都是極為有利的。
高一王亦丁:月球是離地球最近的天體,對地球影響很大,所以我們應該對月球有更加深入的了解。這對以后開拓太空空間甚至是移居太空都有用處,月球甚至可能作為我們探索更遠深空的中轉站,或是能源補給站。
記者:當初中考時,你們為什么會選擇十二中的錢學森航天實驗班呢?現在已經在這個班級中學習了一段時間,又有何體會?
高一周天元:我從本校初中考入錢學森班,在初中時我們就了解到錢學森班的學長們創造了很好的成績,所以很早就想進入這個班級。還有一個原因,在我們班的同學里,有很多人的家長父母就從事航天工作,是航天人,因此我們從小受到家庭的影響,現在也很想把一直向往的吃苦、攻關、奉獻的航天精神自己身體力行地發揚下去。另外,初中更注重文化課學習,不過到了高中以后,我們可以通過航天課程發展我們的興趣,拓寬知識面。我們高中也匯聚了很多北京市的精英學生,我們在一起能夠互相學習交流到很多知識。
高二熊健:當初我對理科很感興趣,也知道十二中高中有一個特色理科實驗班,所以就報考了這里。經過一年的學習,我發現實驗班的活動非常多,開展了很多課題和項目,幫助我
們提升了創新意識。
高一張霖:雖然以后我們可能不從事航天方面的工作,但是我們今天的學習讓我們對航天有了初步了解,至少有很多航天相關的經歷。在與別人聊起航天時我們會感到很親切,讓我感到在十二中學習的自豪。
記者:錢學森航天實驗班的特色課程對你們有什么積極的影響?
高一周天元:我們物理課正在學習萬有引力與航天,這一段學習讓我對航天有更清晰的了解,比如以前不知道為什么火箭發射要選在酒泉、西昌這些地方,通過老師的講解,我們明白了火箭基地要選在低緯度、隱蔽的地方,在山谷里最好。
高二熊健:航天課也傳授了我們航天精神,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團結合作這個方面。我們現在有很多航天活動、課題研究都是以小組方式開展的,這就要求我們小組必須團結協作,要互相理解體諒。我們組在做課題時也有分歧和爭論,我們總要經過辛苦的交流和探討才能在最后達成一致。現在我們學到的團結精神,令我們受益終身。
高一王亦丁:李頤黎教授在給我們上課時說過一句話:“我是錢學森的學生,你們也是錢學森班的學生,我們都是錢老的學生。”這樣平易近人的話對我們的激勵作用很大,所以我們都還一直記得很清楚。其實專家親自來為我們授課,這本身也是非常勵志的事情。我們同學中的很多人,從小就聽著祖父輩講他們年輕時建造火箭的故事,后來又聽父母輩這些人講他們的故事,這都吸引著我以后想往這方面發展。
記者:請你們談一談你們的理想和對自己規劃。
高三孫藝峰:我們有同學考慮報考航天相關的專業,比如北航的航天專業。我們在高一高二進行了很多探究性活動、課題研究,這些課題幫助我得到其他人無法得到的經歷和經驗,應該有很多大學會看重這種創新能力和研究能力。
高三王悅楠:我去參加了航天員的體檢測試,但是航天員對身體要求非常高,要求兩眼視力不能有明顯的視力差,我兩眼視力差了0.3所以沒有選上,落選了還是覺得有些失落。
高二熊健:我想做一名汽車設計師,雖然中國是創造業大戶,但是我覺得中國缺少創新性人才。我受家庭影響,從小接受愛祖國愛人民的思想,而且我正好喜歡創造,想創造有利于社會的東西,所以希望能夠成為一位設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