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鈷爾

嫦娥奔月故事新編
——最早的航天人
嫦娥奔月的傳統故事在中國廣為流傳,這則浸染上古時代原始風格的神話幾乎無人不知,日后還成了中國最著名的探月工程的名稱。
1926年,苦悶的魯迅先生選擇向上古傳說“嫦娥奔月”下手,用怪誕、幽默卻傷感的風格新編其故事。在魯迅的《奔月》中,沒有講嫦娥和羿纏綿悱惻,而是講英雄遲暮并遭遇勢利被迫與妻子離別的故事。
小說中講到嫦娥的丈夫羿,因為射箭本領超群,娶得了貌美如花的嫦娥,一時間成為“土豪”。不過,沒幾年,這個射箭精準、本領強大的羿,便將周圍50里的飛禽走獸,全部射殺干凈了……這是一個生態災難,羿沒講究可持續發展,終于讓自己和嫦娥的生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以致他最后只能給美麗的嫦娥做“烏鴉肉做的炸醬面”吃。
羿牌“烏鴉肉炸醬面”,又酸又苦,天天這么吃,嫦娥難以下咽,再加上夫妻倆居住的堯都,生活壓力很大,嫦娥漸生離意。羿只能到50里外的地方去打獵,常常要兩三天才能回家一次。不過,羿即便是跑這么遠,運氣仍然不太好。鳥獸們都知道要離羿遠點。羿再也打不回來他當年能獵到的猰狳、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等大型動物……
于是,有一天傍晚,嫦娥獨吞了羿托關系得來的兩顆神藥,身體變輕,一路小跑朝月亮飛去……
這便是《奔月》中向我們展示的怪誕故事。加上羿此前的射日傳說,不嚴肅地追溯起來,夫妻倆幾乎是中國最早的航天人——一個針對月球進行了載人飛行,一個對太陽進行了最直接的挑戰。
盧奇安的月球幻想
——登月科幻小說的開創者
受希臘羅馬神話影響,古羅馬的諷刺作家盧奇安(Lucian)在一部叫作《真實的故事》的小說中描繪了一系列冒險的故事,其中一個就是關于月球的冒險故事。
小說中講到,一艘航行于大西洋的船,被臺風刮到天上,一直在天上航行了八天,才看到一片懸在空中的陸地。他們在這片土地下船,然后發現那里還有居民,有耕種的土地。到了夜晚,他們又看到很多顏色如火的島嶼,有城市和山脈,很像地球。
隨后,他們被三頭巨鳥抓去,去見這片土地的國王。國王告訴他們,這里是月球,不過不要緊張,因為國王說他也是地球人,是在睡覺時被拐到這里并當上國王的。
國王說,他們正在同阿波羅神的兒子、著名的“官二代”法厄同領導的太陽國打仗,戰事膠著。另外,國王還告訴他們,他還把最窮的月球人,送往金星,在那里尋找新生活。國王說完之后,邀請地球人加入軍隊,并且給每人配了一只鷹。
最后,各方締結條約,地球、月球、金星恢復和平。整個故事不僅有原始登月故事,還與現代版的《星球大戰》有點神似。
總之,盧奇安的登月故事對后來西方的科幻小說作家甚至科學家都有著深刻的影響,他甚至被看作是科幻小說的開創者。后來的開普勒、歌德溫、切拉諾·德·貝爾熱拉、拉伯雷、伏爾泰、斯威夫特等人,都受到盧奇安的直接影響,創作了更多影響更大的有關航天飛行的科幻作品。
文藝復興后的登月新夢
——越發飽滿的登月幻想
文藝復興后,科學得到快速發展。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J.Kepler)不僅提出了行星運動三定律,還在業余時間寫出了近代第一部太空飛行科幻小說——《夢想》。
《夢想》講到,在五萬德里之上的天空,有一個叫“勒瓦尼亞”(即月球)的島,從這兒去那里的路很少打開,把人送上去很困難,有極大的危險,而且還不能帶一些過于肥胖的人去,只有那些經常航海的人才是合適的……這段路,要耗費4個小時,只能在月食時才能去,滿月時不行,去的機會稍縱即逝……
小說的這個描述很像我們今天往月球發射航天器,很像后來美國的“阿波羅”登月。
首先,宇航員不能太胖,因為飛船空間有限;
其次,發射登月飛船,是有發射窗口的,這個時間必須掌握得很準確,稍縱即逝。
與開普勒同時期的科幻小說還有英國主教、歷史學家歌德溫(F.Godwin)的《月中人》。小說描述了英雄多明戈·岡薩雷斯像圣誕老人一樣,由25只訓練有素的野天鵝將他帶上了月球。他在那里見到了很多奇異的月球人,最后以同樣的方式返回地球。不過,由于導航出現偏差,降落在了中國的土地上。
進入17世紀,出現了更多和月球有關的幻想小說。這其中最有趣、最夸張的當屬切拉諾·德·貝爾熱拉(Cyrano de Bergerac)創作的《月球之旅》。
在《月球之旅》中,他以有趣和貌似科學的構想,幻想了種種太空飛行的辦法。例如:他曾幻想用磁鐵的吸引力,實現升空。具體辦法是腳上綁上磁鐵,然后用手將另一塊大磁鐵扔上天空。受天上磁鐵的吸引,整個人就被吸上去了。之后,再將大磁鐵,拿下來,再扔上天空,再被吸上去……如此重復,他認為就可以一直飛上月球。
他還設想,周身綁上很多小瓶子,小瓶子中裝滿露水。在太陽的暴曬下,露水迅速蒸發,形成厚厚的云,進而把整個人浮起來。他甚至還想到如果裝露水的瓶子太多,他飛得太高,他只好打碎一些瓶子……
可以看出,人類前往月球的方式,已經從靠仙藥、靠臺風、靠天鵝,變為了依靠“科技”,只是依舊顯得不靠譜。
凡爾納靠譜的登月小說
——小說界的科學家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積累,進入19世紀后,登月幻想作品出現了比較靠譜的描述。其中以儒勒·凡爾納(Jules Verne)的《從地球到月球》影響最大。
為了寫好這部小說,凡爾納研究并向學者們請教了許多數學、物理學和天文學問題。他在小說中提及的宇宙飛船和發射裝置,都經過了嚴格的數學計算。正如他本人所說的,凡爾納的科幻小說完全是站在已有的科學知識基礎上,大膽預測未來。
故事講述了美國南北戰爭結束后,“巴爾的摩城大炮俱樂部”主席巴比康,提議向月球發射一顆炮彈,建立地球與月球之間的聯系。法國冒險家米歇爾·阿爾當獲悉這一消息后建議造一顆空心炮彈,他準備乘這顆炮彈到月球去探險。巴比康、阿爾當和尼切爾船長克服了種種困難,終于乘這顆叫作“哥倫比亞”的炮彈出發了。但是他們沒有到達目的地,炮彈并沒有在月球上著陸,卻在離月球2800英里(約合4500千米)的地方繞月運行……
這部小說出版后,風行世界。許多人出于擔心小說中宇航員的安危,要求凡爾納另作繼篇。1870年凡爾納發表了續集《環繞月球》,描述了三位宇航員,最后回到地球,濺落在太平洋里,三位宇航員乘坐的密封艙被美國海軍撈起,故事結局皆大歡喜。
凡爾納以豐富的想象力和嚴密的科學態度,正確預言了許多航天活動基本狀況。比如:火箭發射場、飛船密封艙、失重、火箭變軌道飛行、制動火箭、海上濺落等等。這些預言都同現在的航天有驚人的吻合。凡爾納還把登月發射場選在美國佛羅里達州的南端,這里以后真的成為美國主要的航天發射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肯尼迪航天中心,美國探月、登月的發射場,就坐落在那里。
這部小說產生了深刻的科學影響。許多火箭和航天先驅都受到這部小說的啟發和激勵。比如,德國航天之父奧伯特和法利爾很認真地研究了凡爾納構想的火炮,以及用這種裝置發射飛船的可能性,最終拉開了現代航天歷史的大幕,推動了人類向月球進發。